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影像民族志视域下纪录片的诗意书写
1
作者 陈涛 张淑玲 《传媒论坛》 2025年第1期64-67,共4页
移动短视频热潮的兴起对影像记录的惯习产生了冲击,影像记录逐渐由记录“他者”走向记录“自我”。以纪录片为核心文本的影像民族志在短视频的赋能之下也拓展出了新的形态。在保留影像文本核心的前提下,传统影像民族志的诗意美学形态和... 移动短视频热潮的兴起对影像记录的惯习产生了冲击,影像记录逐渐由记录“他者”走向记录“自我”。以纪录片为核心文本的影像民族志在短视频的赋能之下也拓展出了新的形态。在保留影像文本核心的前提下,传统影像民族志的诗意美学形态和特征也跟随着这种记录身份的转变而发生变化,演化出新的诗意书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影像民族 纪录片 诗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躯体理论的物质自我民族志设计研究
2
作者 陈苑玉 李砚祖 《湖南包装》 2024年第3期2-4,9,共4页
环境疾病患者相比没有环境疾病的人对于环境的感知更为敏感,表现在身体容易对环境中的物质产生切实反应,如过敏反应。环境中的致敏物质与患者身体“内在互动”并留下痕迹,是患者与环境之间“跨躯体”的体现。研究以湿疹患者为参与者,通... 环境疾病患者相比没有环境疾病的人对于环境的感知更为敏感,表现在身体容易对环境中的物质产生切实反应,如过敏反应。环境中的致敏物质与患者身体“内在互动”并留下痕迹,是患者与环境之间“跨躯体”的体现。研究以湿疹患者为参与者,通过设计进行自我民族志实践,基于跨躯体理论设计物质生活探针包,邀请参与者通过写作以及拍照等方法进行“物质自我民族志”记录,同时鼓励参与者发展“模板”之外的思考与记录,并最终将探针包在与参与者的对话中逐渐形成一种视觉装置,帮助认识自身与环境间的物质联系,同时丰富自我民族志的呈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躯体 后人类 自我民族 文化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节败退抑或屡败屡战: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失败体验的自我民族志
3
作者 陆宇正 《江苏高职教育》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该自我民族志剖析了笔者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所经历的失败体验。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失败体验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在社会比较影响下博士生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由此削弱自身在开展研究活动时的学术自信。同时,失败体验具... 该自我民族志剖析了笔者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所经历的失败体验。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失败体验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在社会比较影响下博士生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由此削弱自身在开展研究活动时的学术自信。同时,失败体验具有引导博士生反思与调整行动策略的作用,帮助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挑战,并在科研逆境出现后提升学术心性、锤炼研究毅力与磨砺科研韧性。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将社会比较理论应用于博士生失败体验的质性研究中,以此揭示社会比较对博士生自我效能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机制。研究的启示则在于提醒个体在面对失败体验时,应调整内心与外界的比较标准,在积极反思后调整后续行动策略,将失败经历转化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性契机,以积极正向心态应对持续出现的现实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学 博士生 失败体验 自我民族 社会比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探究——基于自我民族志的视角
4
作者 杨淑锟 《江苏高职教育》 2024年第5期99-108,共10页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的角度出发剖析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专...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的角度出发剖析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招生录取口径过宽,应届考生人数偏多;多导师制落实不力,毕业要求亟须改进;实习实践设置僵化,监管评价存在缺位;求职就业举步维艰,个人发展存在短板等现实问题。建议从优化调整招生、毕业限制条件,探索成立职教师资培养共同体,建立并落实实习实践保障机制,拓宽职教专硕就业渠道及方向等四个方面作出改进,以期对我国高层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师资 职教专硕 “双师型”教师 自我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视角——《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杭亚静 赵蓉晖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第5期92-96,共5页
该书回应了一直以来语言研究的二分法倾向,以自我民族志这一强调研究者反思的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阐释了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与语言学、教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上的诸多社会变量进行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给... 该书回应了一直以来语言研究的二分法倾向,以自我民族志这一强调研究者反思的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阐释了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与语言学、教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上的诸多社会变量进行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给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多语多文化背景的15位作者打破了以往全球化研究的欧洲中心模式,以自身经历为叙事主线,探讨了英语传播、身份认同、语言濒危等多个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语言问题,呈现出全球化对语言和语言使用者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语言问题 自我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教育的价值守望:一项自我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潘建华 严淑琴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44,共5页
重述历史,是为了阐释现实。以自我民族志的方式呈现一个又一个劳动教育的“真实图景”,折射出劳动教育所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人生似乎“处处是劳动”,原来的劳动教育具有浓厚的“乡土”和“生活”气息,身体劳作的规训助益认知的发... 重述历史,是为了阐释现实。以自我民族志的方式呈现一个又一个劳动教育的“真实图景”,折射出劳动教育所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人生似乎“处处是劳动”,原来的劳动教育具有浓厚的“乡土”和“生活”气息,身体劳作的规训助益认知的发展,身体力行的劳动促进情感的交流,身体受累的劳作锤炼心志的成熟。面向未来顺应新时代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校内与校外、正式与非正式之间实现互动融合,把劳动教育引向纵深发展,需坚守劳动教育“劳动性”和“教育性”,积淀形成新型的劳动教育样态,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价值守望 自我民族 劳动性 教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动物意象叙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龙 吉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55,共4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倾向于使用“动物意象”进行叙事,其表层意义在于动物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草原景观下重要的原型隐喻,深层次意义在于“动物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本质性象征”[1]。基于原始本能的动物伦理观念,通过电影语言、景...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倾向于使用“动物意象”进行叙事,其表层意义在于动物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草原景观下重要的原型隐喻,深层次意义在于“动物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本质性象征”[1]。基于原始本能的动物伦理观念,通过电影语言、景观等文化符号挖掘少数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再转化为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自我意识等文化原型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采用动物意象进行叙事的基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意象 民族身份认同 集体无意识 意象叙事 民族自我意识 文化原型 表层意义 原始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心理结构——系统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荣.苏赫 《心理科学进展》 1985年第4期37-44,共8页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民族心理,把民族心理看作一个结构——系统,首先应该搞清楚这个结构——系统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是怎样排列的?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如何?实际上。
关键词 民族心理 民族意志 构成因素 民族性格 心理结构 民族自我意识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民族意识 群体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自我民族志方法培养师范生文化地理实践能力的教学探索
9
作者 许伟麟 周尚意 胡蝶 《地理教学》 2025年第8期54-58,共5页
师范专业的文化地理学课程需要对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发掘地域文化的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社会与文化地理学”课程采用自我民族志方法,培养学生发掘地域文化的地理实践力的初衷;其次将... 师范专业的文化地理学课程需要对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发掘地域文化的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社会与文化地理学”课程采用自我民族志方法,培养学生发掘地域文化的地理实践力的初衷;其次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2级100余名本科师范生提交的自我民族志作业作为研究素材,用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评估作业的效果。本文基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地理学的“四层一体”框架引导学生感悟家乡文化是必要的。第二,由于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要判断学生自我民族志是否达到了文化唤醒的效果,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第三,尽管自我民族志发掘地域文化的方法不适合纸笔测评,但是比较适合师范专业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民族 文化地理学 四层一体 地域文化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插梳习俗消逝的成因
10
作者 孔凡栋 王玲 张赫 《服装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56-260,共5页
插梳作为中国古代服饰习俗之一,对其功能性、装饰性、民族性、阶级性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探讨其演变规律。采用文献查阅和出土实物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插梳习俗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在民族政策和社会观念转变的共同作用下,插梳习俗从宋... 插梳作为中国古代服饰习俗之一,对其功能性、装饰性、民族性、阶级性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探讨其演变规律。采用文献查阅和出土实物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插梳习俗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在民族政策和社会观念转变的共同作用下,插梳习俗从宋到清呈现出由盛转衰的演变轨迹。插梳装饰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常伴随着奢华的服饰风格,传达了不同时期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梳 发饰 发髻 民族自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东方后殖民文学的特征
11
作者 黎跃进 《外语与翻译》 2011年第2期45-51,共7页
东方后殖民文学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的重要文学现象,在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东方后殖民文学的理论和创作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是:对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后果的审察;建构新的民族自我;民族意识与世界... 东方后殖民文学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的重要文学现象,在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东方后殖民文学的理论和创作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是:对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后果的审察;建构新的民族自我;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渗透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后殖民文学 文化帝国主义 民族自我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楚文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龚敏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6-101,共6页
本文认为,韩少功八十年代中期的系列寻根小说及九十年代的长篇巨著《马桥词典》,都得益于巫楚文化的深深浸润。巫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区域性文化,巫楚文化相对于中原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非正统、非规范、非理性... 本文认为,韩少功八十年代中期的系列寻根小说及九十年代的长篇巨著《马桥词典》,都得益于巫楚文化的深深浸润。巫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区域性文化,巫楚文化相对于中原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非正统、非规范、非理性。韩少功正是基于对巫楚文化特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在建构“民族的自我”的思想背景下,关注巫楚文化,并对巫性生命形态作审美化的观照和提升,对巫性思维方式作艺术化的吸收与借鉴,从而参与中国现代民族文学和文化的转型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小说 巫楚文化 民族自我 巫性生命形态 巫性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精神个体性品格
13
作者 包忠文 王列生 《高校教育管理》 1991年第3期9-17,共9页
人类历史的既有文学作品都为一定的文学母题所统辖,唯其如此,文学史才会有意义和存在的可能.文学母题作为人类生存内容基本方面在艺术领域中的范畴性精神凝聚,具有超越时空的一般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事实上可以从世界文化状况的角度出发... 人类历史的既有文学作品都为一定的文学母题所统辖,唯其如此,文学史才会有意义和存在的可能.文学母题作为人类生存内容基本方面在艺术领域中的范畴性精神凝聚,具有超越时空的一般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事实上可以从世界文化状况的角度出发去把握文学的底蕴,从历史到今天,有很多的批评家就是按照这个理论切入点去延伸自己的理论道路.譬如丹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丹纳还不曾系统地讨论过文学的内蕴类属,也还不能够上升到自觉的母题理论的高度来研究文学问题,但他自觉地将文学内容与文化状况协调起来加以考虑,却无疑为今天的母题研究开拓了文化学的路子.现代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从文化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母题 精神个体性 民族自我 义学 研究文学 论文学 社会阶层分析 民族文学 作家 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助式自驾游游客关系探讨
14
作者 张娟飞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9-21,共3页
互助式自驾游是一种群体旅游行为,属于分享经济之一。它不同于旅行社的团队游的主要方面是游客与游客之间有利益关系。目前关于群体旅游中游客与游客关系的研究比较少,通过网络志调查方法以及自我民族志调查方法,归纳总结互助式自驾游... 互助式自驾游是一种群体旅游行为,属于分享经济之一。它不同于旅行社的团队游的主要方面是游客与游客之间有利益关系。目前关于群体旅游中游客与游客关系的研究比较少,通过网络志调查方法以及自我民族志调查方法,归纳总结互助式自驾游这种群体旅游形式存在缺少专业旅游人才、陌生游客之间存在信任障碍、熟人之间事事顾忌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陌生人之间自我印象管理、建立信任合作关系,熟人之间求同存异、把熟人关系发展为朋友关系,通过引入旅游公司、介入互联网+导游等模式的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式自驾游 游客关系 网络志和自我民族 分享经济 旅游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中的个体参与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蓉 《美与时代(城市)》 2016年第12期106-107,共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成了人们的主要活动领域,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带来了自媒体,为一直以来以政府和学者为主导,长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中被忽略的个体提供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参与使得移民、都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成了人们的主要活动领域,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带来了自媒体,为一直以来以政府和学者为主导,长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中被忽略的个体提供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参与使得移民、都市日常生活、网络空间个体叙述等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的研究对象。与此相应,网络民族志书写与自我民族志叙述作为新的研究方法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为民俗学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移民 都市生活 网络空间 网络民俗志 自我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