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品格民族气派时代精神
1
作者 张凤铸 朱礼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1-82,97,共3页
国际品格民族气派时代精神张凤铸,朱礼庆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中西方文艺佳作之营养,大型综艺晚会《跨越星空》在艺术探索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说,这台晚会不仅开辟了电视综艺晚会创作的新境界,而且... 国际品格民族气派时代精神张凤铸,朱礼庆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中西方文艺佳作之营养,大型综艺晚会《跨越星空》在艺术探索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说,这台晚会不仅开辟了电视综艺晚会创作的新境界,而且也开创了电视文艺创作的新思路。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气派 海外观众 《春江花月夜》 文艺晚会 时代精神 国际语言 菲律宾华侨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创作理念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美学精粹与话剧民族化——北京人艺风格浅探
2
作者 吴乾浩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2-47,54,共7页
综观北京人艺几十年的舞台演出,民族作风与民族气派十分突出、鲜明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方面的成就来源于立足中华大地,贴近人民生活,叩响观众心音,重视文化积淀,进行了可贵的艺术探索。具有近千年历史,在世界艺术林中独树一... 综观北京人艺几十年的舞台演出,民族作风与民族气派十分突出、鲜明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方面的成就来源于立足中华大地,贴近人民生活,叩响观众心音,重视文化积淀,进行了可贵的艺术探索。具有近千年历史,在世界艺术林中独树一帜的戏曲文化给予北京人艺几代艺术家以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话剧民族化的进程。为此,围绕戏曲美学精粹与话剧民族化的关系,结合认识的逐步演化,与多种途径艺术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规律性的分析研究,已成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民族 北京人艺 戏曲美学 民族气派 文化积淀 艺术探索 分析研究 戏曲文化 舞台演出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谈商业对联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顺宣 《商业研究》 1983年第6期50-53,共4页
对联,又称联对、联语、春联,俗叫对子。由于传统对联多贴于楹柱,故又称楹联或楹贴。对联是由汉语的音节和方块字的特点所形成的,与书法相结合而又作竖排,这只有汉字才能办到,因此它是我国各种文学样式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气派的一... 对联,又称联对、联语、春联,俗叫对子。由于传统对联多贴于楹柱,故又称楹联或楹贴。对联是由汉语的音节和方块字的特点所形成的,与书法相结合而又作竖排,这只有汉字才能办到,因此它是我国各种文学样式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气派的一种微型文学样式。对联历史悠久,应用范围极广。由于它的纪念、宣传、教育、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 简谈 商业 文学样式 艺术风格 民族气派 应用范围 历史悠久 方块字 汉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冼星海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4
作者 宋连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67-73,共7页
本文认为,冼星海所创作的每部声乐作品都有其独特、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这一些形象是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联系在一起的.他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力图把革命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以及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统... 本文认为,冼星海所创作的每部声乐作品都有其独特、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这一些形象是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联系在一起的.他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力图把革命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以及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作品具有深刻的表现力、感人的旋律,富于声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色 音乐形象 民族气派 战斗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文化视角下国产动漫的审美表征与符号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隆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87-91,共5页
从历时性角度而言,国产动漫电影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拥有其各自影像审美倾向和视觉符号特征,但相同的是这些影片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气派的国产动漫电影发展新格局。”[1]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动漫影片艺术风格,总结出... 从历时性角度而言,国产动漫电影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拥有其各自影像审美倾向和视觉符号特征,但相同的是这些影片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气派的国产动漫电影发展新格局。”[1]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动漫影片艺术风格,总结出国产动漫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表征和符号特性,确定国产动漫电影的视觉文化表现形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电影类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动漫 动漫电影 类型片 符号特性 动漫影片 民族气派 审美表征 文化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纱帐—甘蔗林》试析
6
作者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75-77,共3页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歌中,前人总结出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甘蔗 郭小川 传统表现手法 表现形式 新诗创作 民族风格 民族气派 历史内容 突出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的继承与横的移植
7
作者 孙静轩 《当代文坛》 1988年第4期7-8,共2页
关于民族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坛历来有两种观点两种意见之争。中国诗歌界尤其存在着所谓“传统派”与“现代派”之间的严重分歧:“传统派”竭力维护以古典诗词和民歌为基础的民族传统,强调中国的新诗要有民族气派、民族风... 关于民族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坛历来有两种观点两种意见之争。中国诗歌界尤其存在着所谓“传统派”与“现代派”之间的严重分歧:“传统派”竭力维护以古典诗词和民歌为基础的民族传统,强调中国的新诗要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指责现代诗派过多地接受外来影响,引进西方的各种文学思潮,大有全盘西化、洋化,丧失民族特点之势,而现代诗派则毫不讳言地宣称中国诗歌必须变革,必须换血,必须引进西方的现代意识和观念以及现代艺术手法,面对旧的传统,大胆地提出彻底而全面的挑战。 在我看来,以上所看见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各持一端,都带有极大的片面性。 毫无疑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化,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文化的素质和风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固有的民族传统。尽管传统这个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有所淘汰和补充,不断地发展与变化。而且,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别的民族文化必然要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 民族文化 外来影响 现代诗派 民族形式 传统派 文学思潮 民族风格 民族气派 艺术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