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柏权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武陵地区 民族格局 先秦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旧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溪文化 古人类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疆种族的历史变迁与统一多民族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2
2
作者 谢贵平 安晓平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23-28,共6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南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先民居住。两汉时期,新疆南疆地区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就已正式形成,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辽宋金元时期多元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至明清时期,近代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已成定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南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先民居住。两汉时期,新疆南疆地区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就已正式形成,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辽宋金元时期多元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至明清时期,近代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已成定型,说明今天新疆南疆统一多民族格局是在古西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时间演变、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疆 种族 历史变迁 统一多民族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民族格局与人口迁徙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卫宁 房全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古丝绸之路从兴起、繁荣到走向没落,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合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不但与"古丝绸之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展现出市场经... 古丝绸之路从兴起、繁荣到走向没落,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合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不但与"古丝绸之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展现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时代特征。丝绸之路随着人口迁徙而形成的文化迁移与变迁,成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格局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承古丝路的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性,因而通过"文化涵化"现象与"文化内化"现象对其民族关系进行解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口迁徙受到经贸、自然、区域安全与稳定等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民族格局 人口迁徙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陇民族格局重构影响下的晚唐政府对吐蕃政策
4
作者 王东 孙建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3-109,共7页
9世纪中叶,河陇民族格局随着吐蕃统治的崩溃出现了新变化,各方势力纷纷参与到西北政治格局中。面对新的政治形势,晚唐政府及时调整西北战略部署,对吐蕃政策成为西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周边势力,尤其是党项的牵制,从而影响到以后... 9世纪中叶,河陇民族格局随着吐蕃统治的崩溃出现了新变化,各方势力纷纷参与到西北政治格局中。面对新的政治形势,晚唐政府及时调整西北战略部署,对吐蕃政策成为西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周边势力,尤其是党项的牵制,从而影响到以后中原王朝的西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陇地区 民族格局重构 晚唐政府 吐蕃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西周一体多元民族格局的演进与特点
5
作者 曹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由于中华民族政治早熟的特点,一体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时间应从秦汉前推至夏、商、西周三代。在夏、商、西周三代,一体和多元不是分居两个层面的互补,而是同处一个层面的竞合关系。一体和多元消长的主要依据不是经济发展和制度健全,而是... 由于中华民族政治早熟的特点,一体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时间应从秦汉前推至夏、商、西周三代。在夏、商、西周三代,一体和多元不是分居两个层面的互补,而是同处一个层面的竞合关系。一体和多元消长的主要依据不是经济发展和制度健全,而是以变法为核心的一体对多元的不断克服。禅让制瓦解后,一体在多元占优的形势下缓慢生长,历经夏、商、西周三代而发展出以封建制为核心的一体多元民族格局。这个格局的特点是西重东轻、封建集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奠定了政治和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多元 民族格局 演进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黄河上游地区民族格局演变浅探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珍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7年第4期20-25,47,共7页
关键词 黄河上游地区 民族格局 分布格局 裕固族 西北回民起义 回族 青海湖 顾实汗 汉族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族格局差异看明朝治藏政策的现实性-与元、清两朝相比较
7
作者 邓前程 邹建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55-60,共6页
与元、清二朝相较,明朝治藏明显不具有元之刚性,其制度也不如清之严密,而是采取了相对缓和且颇具弹性的施政策略。致之之由是多方面的,明朝面临的北部边疆民族关系格局和统治民族主体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 明朝 元朝 清朝 民族格局 治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青海多民族格局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8
作者 米海萍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3-76,共4页
本文认为,元明之际的青海高原,经过了长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过程,形成了以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和撒拉族等为主的6个世居民族之分布格局。明王朝针对这种民族格局,采取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使青海多民族格局... 本文认为,元明之际的青海高原,经过了长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过程,形成了以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和撒拉族等为主的6个世居民族之分布格局。明王朝针对这种民族格局,采取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使青海多民族格局定型化。青海高原局部地区长达千百年的民族发展与融合过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典型例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青海 民族格局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9
作者 陈立鹏 闫芸 范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的新形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思想,并进行了系列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的新形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思想,并进行了系列论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其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也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避免“管中窥豹”式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有必要在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框架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历史形成机理初探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智生 张黎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和谐共生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不仅铸就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而且也是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其中有诸多值得借鉴总结和珍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智慧。本文... 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和谐共生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不仅铸就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而且也是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其中有诸多值得借鉴总结和珍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智慧。本文在笔者长期研究积累及方国瑜、林超民、郭家骥等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一般事项和单向度看待民族关系的局限,在特殊地域空间尺度与长时段历史进程的交集研究审视中,梳理阐释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基本形貌,并总结提炼其历史形成机理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民族共生格局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人口迁移与宁夏民族居住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有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8-73,共6页
民国时期,大量外省汉族和回族迁居宁夏,不仅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回族聚居区,而且为宁夏当前的人口分布和民族居住格局奠定了基础。就迁移原因来看,主要是宁夏地广人稀,为移民迁入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政府招屯垦荒政策,为移民迁移带来了动... 民国时期,大量外省汉族和回族迁居宁夏,不仅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回族聚居区,而且为宁夏当前的人口分布和民族居住格局奠定了基础。就迁移原因来看,主要是宁夏地广人稀,为移民迁入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政府招屯垦荒政策,为移民迁移带来了动力;前期移民为后续移民的迁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拉动了一股"移民潮";等等。同时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以自发性"链式迁移"为主,其类别以邻近地区的农民、小手工业者及小商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人口迁移 民族居住格局 迁移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62
12
作者 郝亚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7
13
作者 乌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131,共7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是各族人民经历漫长历史达成的共识,中华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草原民族对中华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对中华大一统版图和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及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是各族人民经历漫长历史达成的共识,中华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草原民族对中华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对中华大一统版图和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及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卫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前期新疆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与民族政策的制定
15
作者 成珊娜 张玲玲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59-66,共8页
清朝建立以后即与新疆地区的各个民族建立了联系,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平定了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内地与新疆、新疆南北两路之间民族的迁徙与流动。在此过程中,清初新疆&qu... 清朝建立以后即与新疆地区的各个民族建立了联系,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平定了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内地与新疆、新疆南北两路之间民族的迁徙与流动。在此过程中,清初新疆"南回北准"的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相对隔绝的分布特点;与这一变化相对应,清政府在新疆的民族政策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其影响及于近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新疆 民族分布格局 民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朋 朱嫦巧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1,共8页
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民族工作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集中体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立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党的民族工... 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民族工作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集中体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立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有效协调各部门关系和聚焦群众路线等工作。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不仅体现了社会治理多主体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厘清了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机制,为民族事务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社会治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民族工作格局 党的全面领导 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族崛起对缅甸及其周边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怀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缅甸骠人王国衰落之后,缅族取代其位置并在缅甸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缅族不仅实现了在缅甸国内的崛起,并且实现了在东南亚区域内的崛起。缅族的崛起和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对民族分布格局的影响是一... 缅甸骠人王国衰落之后,缅族取代其位置并在缅甸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缅族不仅实现了在缅甸国内的崛起,并且实现了在东南亚区域内的崛起。缅族的崛起和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对民族分布格局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缅族的崛起打破了缅甸国内骠、孟、若开三个族群三足鼎立的状态,形成了缅族一枝独秀的局面;重塑了掸族各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中缅之间的地缘政治环境;阻断了泰族西进的路线,延缓了阿瑜陀耶王国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缅族 缅暹战争 清缅战争 民族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以来黔东南多民族互嵌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欢 田阡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5期29-40,153,共13页
明清以来王朝国家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经营以统一的不断扩大为趋势,其结果不仅是王朝统治区域、统治力量不断扩大,也使得黔东南地区的民族地理、分布空间、文化形态、经济往来与社会结构得到进一步整合。各民族在王朝国家主导、自在成长... 明清以来王朝国家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经营以统一的不断扩大为趋势,其结果不仅是王朝统治区域、统治力量不断扩大,也使得黔东南地区的民族地理、分布空间、文化形态、经济往来与社会结构得到进一步整合。各民族在王朝国家主导、自在成长和理性自觉的多重建构下,通过地理空间的拓展、婚姻与地域习俗之演进、山区经济和市场贸易流通、礼法与社会秩序重塑等方面,逐步形成多民族互嵌格局,从根本上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下,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情状为逻辑前提,对黔东南及西南区域社会结构变动的历史过程进行关照,积极吸收借鉴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历史经验,是推动民族大团结与国家大繁荣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民族互嵌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桓、鲜卑南迁西进与北方民族关系演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向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乌桓、鲜卑的南迁西进是两汉时期影响北方民族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乌桓、鲜卑南迁前,北方民族关系基本上是汉、匈在北方的全面对抗,乌桓、鲜卑南迁西进后,改变了原有民族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多边制衡关系,进而直接影响了汉、匈关... 乌桓、鲜卑的南迁西进是两汉时期影响北方民族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乌桓、鲜卑南迁前,北方民族关系基本上是汉、匈在北方的全面对抗,乌桓、鲜卑南迁西进后,改变了原有民族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多边制衡关系,进而直接影响了汉、匈关系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乌桓 鲜卑 迁徙 民族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费孝通的民族与国家观念——一个“费孝通转换”的视角 被引量:6
20
作者 苏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7,共9页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所提出的民族概念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指出尽管其民族概念前后有别,但皆为一不包含政治含义的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通过将民族概念建基于认同意识,引入中华民族概念,对其30年代民族与国家理论中缺乏全民性的心理团体概念的缺陷进行了补救,并通过认同层次理论将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纳入到一个高低层次分明的多元一体复合结构中,消解了两个民族概念表面上的矛盾,从而在理论上提供了以广义民族概念为基础对现代主权国家国民一体性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费孝通 顾颉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