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政府共信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唐仲霞 马耀峰 +1 位作者 刘梦琳 向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政府共信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政府与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生关系,确定政府与居民、企业、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社区,政府与企业、居民、游客之间是...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政府共信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政府与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生关系,确定政府与居民、企业、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社区,政府与企业、居民、游客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共生关联度从强到弱依次是企业、游客、居民;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分别共有5个共生因素;政府与居民之间、政府与游客之间分别共有4个共生因素。政府-政府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责任共担,政府-居民间的共生关键因素则是热诚参与,政府-企业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公开透明,政府-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社区 多主体共生 共生因素 政府共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与民族旅游社区治理——基于对泸沽湖旅游社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郭凌 王志章 朱天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9,共8页
运用社会学所广泛采用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梳理泸沽湖景区内博树社区与大落水社区旅游发展经历,对旅游社区多方行动者如何借用既有社会结构,赋权、利用与分配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从发挥资源对... 运用社会学所广泛采用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梳理泸沽湖景区内博树社区与大落水社区旅游发展经历,对旅游社区多方行动者如何借用既有社会结构,赋权、利用与分配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从发挥资源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作用、培育社区治理的多方行动者、借用社区的社会结构、建立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四个方面做好民族旅游社区治理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民族旅游社区 社区治理 泸沽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嵌入性与民族旅游社区参与——基于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郭凌 王志章 《旅游科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2-22,48,共12页
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所创立的"制度嵌入性"分析框架,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两个典型的社区参与制度——即"家屋制度"与"人头制度"是如何嵌入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从而发挥预期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 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所创立的"制度嵌入性"分析框架,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两个典型的社区参与制度——即"家屋制度"与"人头制度"是如何嵌入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从而发挥预期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影响社区参与制度的构建;行动主体通过社会网络开展社会交往,构建并维系社区参与制度;行动主体在制度构建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社会网络受制于制度背景,两个社区构建出的社区参与制度有所差异。鉴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从借用社区的非正式制度、重视既有的社会网络、推动民族旅游社区的精英治理、发挥行动主体的积极性等4个方面更好地构建社区参与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嵌入性 民族旅游社区 社区参与 泸沽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社区治理:概念关联与内部机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白凯 杜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98,共5页
从社区治理视角,对兼具民族性、地方性和旅游功能的民族旅游社区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到,他组织控制与自组织治理、外部冲击与内部稳定是两对主要矛盾。治理不仅是弱化社区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维系自我状态的内生性结果。在民族旅游... 从社区治理视角,对兼具民族性、地方性和旅游功能的民族旅游社区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到,他组织控制与自组织治理、外部冲击与内部稳定是两对主要矛盾。治理不仅是弱化社区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维系自我状态的内生性结果。在民族旅游社区中,全球化、商业化和在地化是形成治理内部机制的驱动力,边界(地理边界、社会边界和民族边界)和群体(群体关系和信任、群体认同)的互动决定了治理内部机制的运作方向,自组织网络结构是对治理内部机制的有效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社区 群体和边界 自组织网络结构 地方理论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的边疆民族旅游社区研究构想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燕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0-93,97,共5页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旅游社区 地方依恋 社区 研究路径 研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云南个案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琼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9期51-54,共4页
在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镇)社区,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公司、旅游协会、当地居民和其他多重主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方式及协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区及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决定着社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镇)社区,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公司、旅游协会、当地居民和其他多重主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方式及协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区及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决定着社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云南丽江束河社区因地制宜,借助各利益相关者力量协作发展旅游业,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束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民族旅游社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方式转型与传统文化适应:基于个人建构理论视角 被引量:44
7
作者 刘相军 孙九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8,共13页
近年来,旅游与生计方式的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较少从"人"的角度关注旅游社区的生计方式转型。文章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信仰-传统规则-日常生活&qu... 近年来,旅游与生计方式的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较少从"人"的角度关注旅游社区的生计方式转型。文章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信仰-传统规则-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研究发现:(1)相比现代旅游业,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亲和度高,本地人内心更加安定。(2)传统规则在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下对社区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旅游治理中失灵,当地人为此焦虑但却无能为力。(3)旅游社区日常生活失去了农牧业时期的节律性,闲暇时间被挤压。这一系列文化不适与族群"文化恢复力"的强弱和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文章最后还探讨引入"文化资本"以完善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方式转型 传统文化适应 个人建构理论 积贮网格分析 民族旅游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与景观:民族旅游社区景观空间生产研究——基于程阳八寨鼓楼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艺 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3-989,共7页
从景观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将景观视为人-地互动的产物,存储社会群体集体记忆和象征意义的符号,对侗族旅游社区广西程阳八寨的鼓楼景观空间生产过程进行田野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规划者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对鼓楼景观空间进行建构、改造和再生... 从景观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将景观视为人-地互动的产物,存储社会群体集体记忆和象征意义的符号,对侗族旅游社区广西程阳八寨的鼓楼景观空间生产过程进行田野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规划者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对鼓楼景观空间进行建构、改造和再生产,对景观地方性空间意义关注较少;游客通过凝视参与景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着重于自我意义的实现;社区居民在鼓楼景观空间生产中呈现出积极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变易、领有、让步等策略让社区符号景观得以重新满足当下生产生活的空间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景观 民族旅游社区 空间生产 侗族鼓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社区旅游从业者生计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梁旺兵 易义湘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5,共9页
文章以甘肃省5个典型的民族旅游社区为案例地,基于“风险—适应能力—敏感性”分析框架,构建了民族社区旅游从业者生计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大小,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旅游从业者的生计脆弱性因素进行实证... 文章以甘肃省5个典型的民族旅游社区为案例地,基于“风险—适应能力—敏感性”分析框架,构建了民族社区旅游从业者生计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大小,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旅游从业者的生计脆弱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民族社区旅游从业者面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健康风险表现出较高的脆弱性。(2)不同民族社区的旅游从业者生计脆弱性各不相同,生计脆弱群体在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3)总的来说,旅游从业者生计脆弱性随其生计风险及生计敏感性增加而提高,随其适应能力增强而降低。(4)家庭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年收入水平、获得信贷的能力等变量与旅游从业者生计脆弱性呈负相关,旅游淡旺季影响程度和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等变量与其生计脆弱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社区 旅游从业者 生计脆弱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的舞台化特征研究——以云南若干村镇为例 被引量:22
10
作者 路幸福 陆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2,共5页
云南民族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富饶,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舞台化特征。在考察了大理古城、周城,丽江束河古镇,香格里拉霞给村,西双版纳傣族园等较为典型的旅游村镇的基础上,归纳认... 云南民族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富饶,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舞台化特征。在考察了大理古城、周城,丽江束河古镇,香格里拉霞给村,西双版纳傣族园等较为典型的旅游村镇的基础上,归纳认为少数民族社区旅游的舞台化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社区旅游圈、东道主行为前台化和民俗节事舞台化。这种舞台化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村镇在空间特质和精神特质上的分区保护;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旅游发展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意识;有利于游客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体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 舞台化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军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3029-3032,共4页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 发展道路 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