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精神与民族新文化
1
作者 高文 《党校教学》 1989年第2期26-29,21,共5页
“五四”运动,就要度过自己的70诞辰了。如同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一样,“五四”运动也按自身发展的根据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在迎接开中国新文化运动先河的“五四”运动70周年的时候,学习和研究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问题,也许不是无益的。“五四... “五四”运动,就要度过自己的70诞辰了。如同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一样,“五四”运动也按自身发展的根据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在迎接开中国新文化运动先河的“五四”运动70周年的时候,学习和研究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问题,也许不是无益的。“五四”,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五四”,是中国近代史上矗立的一座丰碑。如果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新文化 五四 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 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 自身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 被引量:2
2
作者 马俊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及“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其特点是“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突破性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性、创新性、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结合”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赋予现代性以中华文明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中华民族当代的文明新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征程,推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现代性 新文化运动 中华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3
作者 齐卫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中国共产党文化奋进历史贯穿的主题和主线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知识积淀体现深厚的文化功底,指导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毛泽...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中国共产党文化奋进历史贯穿的主题和主线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知识积淀体现深厚的文化功底,指导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涉及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具有现实启迪,显示了中华文化续写绚丽华章的当代意义。习近平提出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一重大命题,赋予“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继承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实践,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新文化 文化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何以自信——毛泽东诗词的文化之“志”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陆智乐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3,共8页
作为诗、史、思有机结合的传世经典,毛泽东诗词在诗化语言中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情志。透过毛泽东的诗性思索,可察见这一新文化足以自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担当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社会... 作为诗、史、思有机结合的传世经典,毛泽东诗词在诗化语言中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情志。透过毛泽东的诗性思索,可察见这一新文化足以自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担当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引领文化自信的目标方向,中华大地提供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毛泽东诗词蕴藏的文化之“志”富含辩证性,既突显自信与谦卑的对立统一,亦体现主体、目标、根基三位一体,昭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方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新文化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重建下的家族小说
5
作者 江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6,共5页
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是一个解构与重建的过程,即要对旧有的王朝国家观念及其相关知识体系进行否定,又要重建新的国家观念及其支撑的思想文化理论,这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建构和维系的基础。而对于传统文化的解构... 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是一个解构与重建的过程,即要对旧有的王朝国家观念及其相关知识体系进行否定,又要重建新的国家观念及其支撑的思想文化理论,这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建构和维系的基础。而对于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对民族新文化的重建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创造和建构中发生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现代家族小说也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族主义)进行批判,动摇其神圣性、瓦解其合法性;另一方面,以西方文明为参照,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开放性的视野中,重建民族新文化,尤其是四十年代的中国家族小说,通过对抗战前后的家族生活的描写,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族国家 家族小说 文化重建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新文化 中西文化比较 国家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潜意识与民族文化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家忠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3期109-113,共5页
论民族潜意识与民族文化王家忠民族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心理现象,属于社会潜意识的范畴。民族潜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定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民族潜意识研究,对于民族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社会潜意识与... 论民族潜意识与民族文化王家忠民族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心理现象,属于社会潜意识的范畴。民族潜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定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民族潜意识研究,对于民族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社会潜意识与民族潜意识社会潜意识问题最早是由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意识 民族新文化 民族心理 民族文化 社会心理 马克思主义 社会潜意识 社会无意识 表层文化 思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被引量:2
7
作者 鲁杰 王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乡村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新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内涵
8
作者 黄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1期86-91,共6页
论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内涵黄健一、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背景近代中国长期封闭的大门是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的。然而,在西方列强海盗式掠夺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一种有异干中国本土文化的新的文化思潮。马克思称这种现象是“充当... 论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内涵黄健一、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背景近代中国长期封闭的大门是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的。然而,在西方列强海盗式掠夺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一种有异干中国本土文化的新的文化思潮。马克思称这种现象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①。在西方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意识构成 文化内涵 “中间物”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民族新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西文化冲突 反叛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救亡 被引量:5
9
作者 鲍劲翔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86-92,共7页
战国策派是个深受误解的文化学派,它在贝塔朗菲之前就运用系统方法──“文化摄相”法审视现实,思考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它清醒地看到了五四启蒙理性的弊端,力倡“反理性”的人本主义,以突破僵死“理性”的桎梏。而其目的是博采并... 战国策派是个深受误解的文化学派,它在贝塔朗菲之前就运用系统方法──“文化摄相”法审视现实,思考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它清醒地看到了五四启蒙理性的弊端,力倡“反理性”的人本主义,以突破僵死“理性”的桎梏。而其目的是博采并蓄地融合中西文化,建构理想人格,创造民族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派 文化救亡 系统方法 反理性主义 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10
作者 郑群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2期43-45,共3页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开掘的学术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又急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把握中华民族...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开掘的学术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又急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把握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凝聚力 振奋民族精神 民族优秀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新文化 强中 提高民族素质 扬中 主题 对象和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巨人 方法的典范——论鲁迅的文化研究方法论思想
11
作者 李继凯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2年第6期12-18,共7页
鲁迅,是伫立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变革转捩点上盼文化巨人。他所代表并凝视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吸引了无数后来者的视线。人们从他创造的文化结晶中,发现了非常宏富的思想与精神,情不自禁地誉之为“百科全书”,并将相应的研究树为一... 鲁迅,是伫立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变革转捩点上盼文化巨人。他所代表并凝视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吸引了无数后来者的视线。人们从他创造的文化结晶中,发现了非常宏富的思想与精神,情不自禁地誉之为“百科全书”,并将相应的研究树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即“鲁学”。“鲁学”的兴盛与中国人民对“新文化”的追求息息相关。然而,由于此前人们观念上的某种限制,对鲁迅身为文化巨人所具有的方法论思想,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思想 鲁迅 文化结晶 百科全书 文化巨人 中国近现代文化 民族新文化 文艺方法 转捩点 文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与文化问题
12
作者 金宏达 《宁夏社会科学》 1986年第6期51-58,共8页
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代文学巨学,更重要的,他还是旷代文化伟人。他是“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挺立在中国历史上光明与黑暗的急剧更替期,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期,创造与起飞的紧张预备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代文学巨学,更重要的,他还是旷代文化伟人。他是“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挺立在中国历史上光明与黑暗的急剧更替期,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期,创造与起飞的紧张预备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不是局限于文学、艺术或其它某一专门领域,而是以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骋目于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之恢宏天地,骋目于中国历史转折时期阶级斗争的总形势来看的。所以,他又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问题 中国历史 民族新文化 思想家 中国思想 历史发展 阶级斗争 转折时期 社会改革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融合略论
13
作者 徐文元 刘长飞 郑桐森 《理论学刊》 1987年第2期63-63,共1页
现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着大面积的接触与冲撞,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生命力和根基,外来的文化也有其比较先进的内容。相比而言是各有长处的。在世界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 现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着大面积的接触与冲撞,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生命力和根基,外来的文化也有其比较先进的内容。相比而言是各有长处的。在世界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融合中西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素,以推动民族新文化的再创造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想促进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新文化 对外开放政策 文化事业 生命力 文化融合 根基 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
14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4期44-44,共1页
刘再复、林岗合写的长篇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阿Q模式”》(《中国社会科学》88年3期),本文对各迅所揭示的“阿Q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道家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对国民性反... 刘再复、林岗合写的长篇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阿Q模式”》(《中国社会科学》88年3期),本文对各迅所揭示的“阿Q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道家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对国民性反省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关于阿Q性的问题。对阿Q的独特发现是鲁迅对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一项伟大贡献。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阿Q否认主观要受客观的约束与检验、对待一切外部刺激幻象化的那一套特殊思维逻辑与方法,不仅是一种个体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时的精神现象,而且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正是中国的老庄思想与佛教禅宗的那种宇宙论与人生论,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支配和诱发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精神胜利法 宇宙观 老庄思想 佛教思想 外部世界 国民性 中国社会科学 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后期鲁迅研究的一个缩影——以《山东师院学报》“纪念鲁迅逝世四十周年专刊”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宗刚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0-48,共9页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把“鲁迅的方向”确定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之后,鲁迅便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体系中,获得了认同和推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此...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把“鲁迅的方向”确定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之后,鲁迅便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体系中,获得了认同和推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此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鲁迅研究并没有占据主流位置,甚至在某些时段,鲁迅还被“四人帮”当作推行专制政治的工具,沦落为大批判的承载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革”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 中华民族新文化 专刊 逝世 纪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途殊归两巨人——鲁迅与胡适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漱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0-58,共9页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位文化巨人,鲁迅和胡适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反复思索的东西。深入研究他们的文化性格,会对建设民族新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过去的鲁迅与胡适比较研究,多侧重双方的异,而在具体论述时。又多着重于双方的阶级...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位文化巨人,鲁迅和胡适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反复思索的东西。深入研究他们的文化性格,会对建设民族新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过去的鲁迅与胡适比较研究,多侧重双方的异,而在具体论述时。又多着重于双方的阶级分野。此文不仅论述了双方的异,也论述了双方的同。而在探讨造成双方的异的原因时,不仅着眼于阶级的分野,也注意到双方的身世、经历、文化熏陶、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该文作者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使本文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近代 现代 文学家 中国 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魯迅所創造的民族形式
17
作者 劉泮溪 《文史哲》 1954年第3期25-31,共7页
‘民族形式’非純指‘形式’而言,不僅是一般当成文體、技巧、表現方法看的那种形式,其中也渗透着内容的成分。民族形式是和民族特性分不开的,這一個民族和那一個民族的根本區别,主要由於民族特性,也可以说是由於他們在民族文化上所表... ‘民族形式’非純指‘形式’而言,不僅是一般当成文體、技巧、表現方法看的那种形式,其中也渗透着内容的成分。民族形式是和民族特性分不开的,這一個民族和那一個民族的根本區别,主要由於民族特性,也可以说是由於他們在民族文化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的特點,也就是共同心理狀態。而這種共同心理狀態的形成,又是和這一民族的歷史以及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分不開的。斯大林同志教導我們:‘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經濟生活以及有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態的穩定的人們的共同體。’(馬克思主义與民族問題)一九四八年他在招待芬蘭政府代表團宴會上的演说中也提到:‘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根本特性,都有那種只能为它所有而为其它民族所无的特色。這些特性乃是每一個民族帶到共同的世界文化宝库中使之充实从豐富起來的貢献。’斯大林同志這番話對於無论哪一個民族來说都是非砡m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新文化 共同心理 民族形式 文化宝库 民族文化 民族特性 世界性 鲁迅 斯大林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五)——陈独秀与鲁迅宗教思想之比较(Ⅰ)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6,共9页
关键词 精神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新文化 传统宗教 战士 革命 人类文明史 80年代 和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代哲学思想概要(一)
19
作者 谷方 《编辑之友》 1982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前言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辉煌文化史册上,中国哲学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中国哲学史包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 前言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辉煌文化史册上,中国哲学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中国哲学史包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使那些被公认为杰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也是瑕瑜互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哲学思想 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史 孔子 周公 管仲 天命观 相互转化 思想家 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学习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
20
作者 黄克恭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7年第3期40-41,共2页
试谈学习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中国民航协会黄克恭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于鲁迅的重要论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试谈学习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中国民航协会黄克恭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于鲁迅的重要论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的现实 学习鲁迅 民族新文化 社会主义新文化 毛泽东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无产阶级 民族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