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为个案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俊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73,共4页
回族在我国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的发展中,回汉杂居地逐渐出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从服饰、饮食、婚俗以及葬礼等方面当地回汉民族文化出现了融合现象。
关键词 回汉杂居地区 民族文化融合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融合与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新旧质素交融审美特征的形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成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14-119,共6页
辽、金、元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使传统儒学思想价值观念和封建礼教受到了冲击,促进了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美学思想的嬗变。民族文化的融合孕育了元杂剧的繁荣,也影响了众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旧性格质素交融的女性形象塑造。受... 辽、金、元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使传统儒学思想价值观念和封建礼教受到了冲击,促进了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美学思想的嬗变。民族文化的融合孕育了元杂剧的繁荣,也影响了众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旧性格质素交融的女性形象塑造。受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性格系统中显示了旧有传统的性格质素以及与传统女性形象性格相异的新质素,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融合 元杂剧 女性形象 性格特征 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山文会与元代的民族文化融合
3
作者 陈得芝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5-9,共5页
玉山是元代后期昆山(在今江苏)富豪顾瑛的庄园,他于其中建筑多处亭台楼阁,不时邀请许多名流文士来此会聚宴饮,唱和酬答。他们中有若干位蒙古、唐兀文士,其诗文受到高度赞赏,这说明他们已经成为汉人高级文人圈的一部分,标志着元代多民族... 玉山是元代后期昆山(在今江苏)富豪顾瑛的庄园,他于其中建筑多处亭台楼阁,不时邀请许多名流文士来此会聚宴饮,唱和酬答。他们中有若干位蒙古、唐兀文士,其诗文受到高度赞赏,这说明他们已经成为汉人高级文人圈的一部分,标志着元代多民族间深度的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瑛 玉山文会 元代的民族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融合与边疆民族团结 被引量:3
4
作者 余小琴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3,共4页
我国以往主要注重边疆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融合。实践证明,各民族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强边疆民族团结。当前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归根到底在于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大,消除各民族间的心理壁垒和文化隔阂才是边疆民... 我国以往主要注重边疆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融合。实践证明,各民族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强边疆民族团结。当前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归根到底在于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大,消除各民族间的心理壁垒和文化隔阂才是边疆民族团结的关键,必须推进边疆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文化。推进各民族文化层面的融合是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措施推进边疆民族文化融合,将其纳入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团结 边疆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宁夏八旗驻防解体与民族文化融合 被引量:5
5
作者 腾绍箴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八旗驻防 民族文化融合 宁夏 《清德宗实录》 文化 八旗制度 八旗生计 社会历史调查 文史资料 民族杂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融合论纲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安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7-34,共8页
一文化融合是人类文化史上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它通常是两个或更多的拥有基本稳定的文化传统且内容和形态上互相区别的民族(种族),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改变的制约和文化信息互相传递的影响,经过自然或非自然方式的持续接触,各自选择... 一文化融合是人类文化史上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它通常是两个或更多的拥有基本稳定的文化传统且内容和形态上互相区别的民族(种族),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改变的制约和文化信息互相传递的影响,经过自然或非自然方式的持续接触,各自选择采纳对方的文化特质,对自身的文化进行修改和增删,互相调适、融入,最终导致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在某种程度上的趋同。其趋同明显具有功利性和方向性。文化融合的方式极为纷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融合 汉族移民 土著 民族文化融合 文化 地域关系 政权机构 文化传统 政治势力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视野下的蒙古族《格斯尔》名物词汇研究——以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为中心
7
作者 董晓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4,共9页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依据。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蒙古族、藏族及西域文化特色的名物词汇进行分析,认为藏族史诗《格萨尔》在蒙古族地区流传发展过程中,其在保留一部分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从中可以清晰地显现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名物词汇 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服饰图形“陵阳公样”中的民族图式交融 被引量:14
8
作者 贾荣林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23-26,共4页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中表征鲜明的物化载体,唐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贯穿在了华夏文化认同意识的发展进程中。"陵阳公样"的生成和演化体现了服饰外来文化"华夏化"的理念和手段,孕育了中外民族文化融合的新图式。
关键词 唐代 陵阳公样 服饰图形 民族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文化品牌”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6-147,共2页
创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品牌,实际上也是在传达一种文化特征,一种集媒体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核”一旦形成,蕴涵“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电视品牌又会使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因富含“个性”而凸现自身的特... 创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品牌,实际上也是在传达一种文化特征,一种集媒体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核”一旦形成,蕴涵“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电视品牌又会使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因富含“个性”而凸现自身的特色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传播 中国电视 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性”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 媒体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金代大定、明昌词风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东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6-140,共5页
大定、明昌时代,金代社会进入承平时期,其词坛创作主体是吮吸着金朝本土文化乳汁而成长起来的"国朝文派"词家,其词风特征是:审美风格上豪放与婉媚并重;词家主体精神上追求隐逸与自适;词体特征上典雅与浅俗共存。这主要源于此... 大定、明昌时代,金代社会进入承平时期,其词坛创作主体是吮吸着金朝本土文化乳汁而成长起来的"国朝文派"词家,其词风特征是:审美风格上豪放与婉媚并重;词家主体精神上追求隐逸与自适;词体特征上典雅与浅俗共存。这主要源于此时期多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首先,世、章二帝偃武修文,推行汉文化与保持女真旧俗两相并行的文化政策;其次,受世、章二帝的创作风尚与喜好的影响;再次,北方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女真民族质实、勇武等民族心性对词文学雄健亢爽、率直俚俗风格的影响;第四,在词体发展上,"苏学行于北"以及北宋绮丽艳冶之词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大定明昌词 词风成因 民族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少数民族画家传承米芾画风研究——以高克恭、张彦辅为研究对象
11
作者 袁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4-206,共3页
宋代山水画坛盛行写实之风,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虽别具一格,但并未成为时代主流。然而,在北方,由于金朝上层文人的提倡,燕京成为文人画核心,米氏一格蔚然成风。至元代,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 宋代山水画坛盛行写实之风,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虽别具一格,但并未成为时代主流。然而,在北方,由于金朝上层文人的提倡,燕京成为文人画核心,米氏一格蔚然成风。至元代,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张彦辅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临摹和实地观察、体悟江南景色,继承并发展米氏画风,使原本逸笔草草的画风有了更为理性、清晰的笔墨和更繁复的构图,更适合该画风的传承,使米氏云山在文人画兴盛的元明清三代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丰富了中国山水画史。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谐共处,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继,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中国山水画 米氏画风 北方 江南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秦民俗文化漫论
12
作者 宁锐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116-118,共3页
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地域分布出发,把三秦民俗文化放到中国整个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总结提出了三秦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引申出两点重要的启示,为探索民俗文化发展规律,增强三秦民俗文化发展的潜在活力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启示 民族文化融合 祖先崇拜 道教 原始宗教 佛教 地域分布 民族 原始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宋词“有偏斜度的超越”:从遗山词看金词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东新 张丽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5-99,共5页
作为金词之集大成,遗山词继承了宋词之言情传统,然又不为宋词所囿,其抒情豪迈苍凉,慷慨率直,情辞恳切,具有元氏自我面目。在体制上,元好问推尊"东坡体"而成金词之"正体",改造"宫体"而为新体宫词。在风格... 作为金词之集大成,遗山词继承了宋词之言情传统,然又不为宋词所囿,其抒情豪迈苍凉,慷慨率直,情辞恳切,具有元氏自我面目。在体制上,元好问推尊"东坡体"而成金词之"正体",改造"宫体"而为新体宫词。在风格上,元氏既有本于苏、辛的"遗山壮词",又"不尽为苏氏余波"。究其成因,多民族文化融合不仅是金词发生的背景,更是其发展的动力,遗山词充分体现了金词对宋词"有偏斜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遗山词 金词 民族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朱传说与江汉古族 被引量:3
14
作者 丁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5期66-70,共5页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始终不断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本文从丹朱传说与江汉古族关系的考辨入手,阐述丹朱后裔在江汉一带的活动对楚文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说明中原...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始终不断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本文从丹朱传说与江汉古族关系的考辨入手,阐述丹朱后裔在江汉一带的活动对楚文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说明中原文化与南楚文化的早期融汇对辉煌而神奇的楚文化的积极影响.丹朱是尧的不肖之子,他因过获罪而被逐到丹水流域,其后裔又越过汉水,发展列巴山、巫山一带。在漫长的迁徙、拓展过程中,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江汉流域,先后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相融合。丹朱及其后裔是中原文化在南方的早期传播者,是对楚文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江汉古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江汉 民族文化融合 古族 唐尧 汉水下游 竹书纪年 西周王朝 水经注 楚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再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静 侯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6,共3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开辟及其不断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探讨的重大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融合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开辟及其不断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探讨的重大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融合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之路;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融合民族文化 人民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民歌中的“蒙汉调” 被引量:1
16
作者 秀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99-99,共1页
内蒙民歌中的“蒙汉调”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人口众多的蒙汉杂居地方,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歌,它既有汉族民歌的特点,又有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当地人民称之为蒙汉调。据专家考证.蒙汉调又称为“蛮汉调”“漫瀚调”。“漫瀚”是蒙... 内蒙民歌中的“蒙汉调”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人口众多的蒙汉杂居地方,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歌,它既有汉族民歌的特点,又有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当地人民称之为蒙汉调。据专家考证.蒙汉调又称为“蛮汉调”“漫瀚调”。“漫瀚”是蒙语“沙漠”的译音,“漫瀚调”即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汉调 蒙古族民歌 汉族民歌 蒙古民歌 内蒙古西部 鄂尔多斯 爬山调 内蒙古河套地区 民族文化融合 内蒙古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丛书
17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2,共1页
主编:朱志荣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2月“中华美学精神”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 主编:朱志荣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2月“中华美学精神”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丛书深入探寻了中华美学精神,将中华美学置于丰富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中,理论与实践并进,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相结合,着力于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理论溯源,对于我国当代的美学学科建设、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中华美学精神 民族文化融合 中国古代美学 当代中国美学 朱志荣 当代语境 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期重点文章
1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梅景辉 “精神家园”的理论旨趣与文化内涵 “精神家园”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旨趣与文化内涵,对于“精神”和“家园”两个层面的内在解读,既可以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成一个总体性的生命结构,又能够通过对中西方人文精神不同发... 梅景辉 “精神家园”的理论旨趣与文化内涵 “精神家园”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旨趣与文化内涵,对于“精神”和“家园”两个层面的内在解读,既可以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成一个总体性的生命结构,又能够通过对中西方人文精神不同发展路向的探讨凸显精神家园理论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文章 民族文化融合 西方人文精神 文化内涵 “精神” 生命结构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全国元代文学与西域文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19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17年全国元代文学与西域文学研讨会”于2017年8月8日,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开幕。会议主题为“元代文学与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两域文学与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建设”。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 “2017年全国元代文学与西域文学研讨会”于2017年8月8日,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开幕。会议主题为“元代文学与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两域文学与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建设”。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内地高校和疆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4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元代文学学会主办、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哈密伊吾县县政府协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讨会 元代文学 西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成功 民族文化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耀中教授与中国佛教史研究
20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2-2,共1页
严耀中,浙江慈城人,1947年生。1982年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至1995年期间先后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宗教研究系和多伦多大学(Univ of Toronto)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魏晋南北朝 研究生 中国古代文学 历史学 北魏前期 麦克马斯特大学 敦煌吐鲁番文献 民族文化融合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