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孙悟空、猪八戒与堂吉诃德、桑丘看中西民族文化心态 被引量:2
1
作者 肖锦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6-52,共7页
《西游记》和《堂吉诃德》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已引起了比较文学界的注意。本文拟对两作进行整体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从民族文化心态的角度给予新的观照。一一部优秀的艺术品所呈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世界。现实生活中,人是世... 《西游记》和《堂吉诃德》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已引起了比较文学界的注意。本文拟对两作进行整体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从民族文化心态的角度给予新的观照。一一部优秀的艺术品所呈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世界。现实生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艺术世界也一样,艺术人物及其矛盾冲突过程构成了这类世界的轴心。《堂吉诃德》和《西游记》均创造了一组相反相成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 艺术世界 民族文化心态 相似之处 矛盾冲突 现实生活 骑士 资本主义 理性 中国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字说到民族文化心态
2
作者 臧克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9-64,共6页
“美”字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态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对“美”字的考释,不能不引起许多古文字学者、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频频光顾,似乎成为一个永恒诉说不休的话题。为了考释的方便,先择其大者,略作评说如次。 按马叙伦以为上古传达... “美”字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态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对“美”字的考释,不能不引起许多古文字学者、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频频光顾,似乎成为一个永恒诉说不休的话题。为了考释的方便,先择其大者,略作评说如次。 按马叙伦以为上古传达美义的字是“媺”,而不是“美”字本身。这与对“美”本字的考释并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 民族文化心态 殷墟卜辞 《说文》 古文字 语源 初文 甲骨文 楚辞 “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民族文化心态对话录——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3
作者 熊守海 左应章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5期19-22,共4页
Z:在改革开放政策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传统民族文化心态已构成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屏障,不痛下决心对此加以“重构”,中华民族要在未来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恐怕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而已。 N:不过,在反思... Z:在改革开放政策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传统民族文化心态已构成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屏障,不痛下决心对此加以“重构”,中华民族要在未来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恐怕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而已。 N:不过,在反思传统民族文化之前,应当首先看到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曾在一些重要领域孕育过人类文明,对世界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曾有过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只是到了近代,这才逐渐失去其耀眼的光芒,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与近代社会需要的民主、科学相悖。也因为如此,人们愈加深切地感到,七十年前高扬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五四运动,其意义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民族文化心态 传统文化心态 传统民族文化 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 文艺复兴 马克思主义 民主政治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与危机——谈民族文化心态
4
作者 苗凡卒 《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2期58-58,共1页
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优势积蓄起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优势,培养起了一个民族的超极自信。使整个民族对于文化冲突获得了一种处变不惊的心理平衡。自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就已经失去了文化的优势,可这种对平衡的追求却始终如一,现实中落后了,... 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优势积蓄起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优势,培养起了一个民族的超极自信。使整个民族对于文化冲突获得了一种处变不惊的心理平衡。自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就已经失去了文化的优势,可这种对平衡的追求却始终如一,现实中落后了,就到历史和未来之中寻求支点。今天,我们在理智上已经接受了落后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心理平衡 心理优势 文化优势 中华民族 民族 鸦片战争 民族文化心态 自信 理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轨迹:变动中的民族文化心态——论黄尧的小说创作
5
作者 区汉宗 《云南社会科学》 1986年第4期96-101,110,共7页
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看,再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无力涵括文化的广阔内容,所以勃兰兑斯说:“尽管一本书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艺术品,它却只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言》)但是,也应该说,文学有可能... 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看,再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无力涵括文化的广阔内容,所以勃兰兑斯说:“尽管一本书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艺术品,它却只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言》)但是,也应该说,文学有可能以它的“一小块”在某个角度上沟通和显现“无边无际”的文化,关于这一点,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有一个绝妙的比喻:“鱼在大海之中,大海也在鱼腹之内。”(《小说面面观》第117页)当然,鱼有大小,但只要是一条真正的鱼(这相当难),并深潜在大海中,便能或多或少地沟通着大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心态 历史轨迹 小说创作 高原 英山 自然意识 新寨 景颇族 现实意识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民族心态 文学气质与接受意识——《三国演义》与《战争与和平》比较研究
6
作者 彭定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228-238,共11页
本文为提交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2届年会(慕尼黑)论文,作者曾在会上宣读了本文论纲。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接受意识 民族心态 战争 文学史 历史人物 托尔斯泰 历史小说 长篇小说 民族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结构 文化心态 文化势能与文化冲突的图景——关于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之一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明 《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54-58,53,共6页
当中国又一次步入新旧世纪交替的十字路口时,人们试图通过对明清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曲折道路的反思,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态势作一全面客观和深邃的说明,这显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但是,我们对中西文化冲突图景反思的见... 当中国又一次步入新旧世纪交替的十字路口时,人们试图通过对明清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曲折道路的反思,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态势作一全面客观和深邃的说明,这显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但是,我们对中西文化冲突图景反思的见解和理论,有多少是属于那个难以摆脱的历史或传统的呢?看看这一百多年前至今喋喋不休的“本末”、“体用”、“道器”之争;就足以使人感受到关于文化突冲图景理解中传统的沉重。所谓“文化冲突” (Conflict of Culture)实质是民族文明环境变迁中矛盾的外部表现。它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来自物态文明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冲突 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心态 文化结构 文化势能 文明发展 文化空间 本位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时代与民族对作家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黄书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说:“人根本没有本性,他所有的是……历史”。作家的心理经验积累就是作家的形成史。所谓“心理经验积累”就是指个体的自然素质与种类发生、具体情境、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作为“作家的人”的社...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说:“人根本没有本性,他所有的是……历史”。作家的心理经验积累就是作家的形成史。所谓“心理经验积累”就是指个体的自然素质与种类发生、具体情境、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作为“作家的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历史和“作为人的作家”的个性化的历史。本篇主要论述时代与民族的影响在作家心理经验积累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一)、“常规历史级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伊·谢·科恩将个人形成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自然个体——社会个体——个人。自然个体的行为取决于自然素质与生命活动条件的偶然结合。社会个体的行为除此而外还取决于社会环境以及个体与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家 民族文化心态 现代意识 文学风尚 社会意识 社会性格 相互作用 心理经验 当代作家 现代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两国相互认识变迁史的比较文化学考察
9
作者 石晓军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27-32,共6页
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视度上,对中日两大民族相互认识的变迁史进行系统梳理和考察。认为:中国人的日本观在历史上虽然经历了由漠视(轻蔑)到重视(钦慕)的演变,但其认识水平鲜有根本性突破;而历史上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水平则呈现不断上升的曲... 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视度上,对中日两大民族相互认识的变迁史进行系统梳理和考察。认为:中国人的日本观在历史上虽然经历了由漠视(轻蔑)到重视(钦慕)的演变,但其认识水平鲜有根本性突破;而历史上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水平则呈现不断上升的曲线。这种巨大的反差正是两国不同文化结构和文化心态的外化表现之一,据此不仅可从一个侧面洞悉两种同素异质文化的深层内涵差异,而且也为今天对日本的认识和研究及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某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观 中日两国 日本人 异质文化 民族文化心态 黄遵宪 相互认识 日本国志 离心倾向 中国留日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鲁迅《狂人日记》新解 被引量:4
10
作者 余连祥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5期95-98,共4页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 ,作为鲁迅所创设的“个人神话” ,具有象征意义。“礼教吃人” ,其实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对中国人进行文化整合过程中 ,消解了人性而张扬了兽性 ,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民族文化心态 :“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 ,作为鲁迅所创设的“个人神话” ,具有象征意义。“礼教吃人” ,其实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对中国人进行文化整合过程中 ,消解了人性而张扬了兽性 ,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民族文化心态 :“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的怯弱 ,狐狸的狡猾”。这便是“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吃人"意象 象征意义 文化整合 文学研究 小说 人性 民族文化心态 家族制度 封建礼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尔基中期创作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介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66-71,共6页
高尔基中期创作的艺术特色汪介之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907)的基本风格是犷悍泼辣、刚健明快,以力度与气势取胜。作家在这一时期所吟唱的高昂激越的旋律,给两个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坛所造成的冲击的确是巨大的。对此,不少... 高尔基中期创作的艺术特色汪介之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907)的基本风格是犷悍泼辣、刚健明快,以力度与气势取胜。作家在这一时期所吟唱的高昂激越的旋律,给两个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坛所造成的冲击的确是巨大的。对此,不少评论者曾不吝笔墨作过大量精采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基 中期创作 民族文化心态 俄罗斯人 自传体小说 作品 作家 三部曲 日常生活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才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17-23,共7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人生哲学,在他自己创立的仁政说、性善论、天人合一观和心性修养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养浩然之气”说,是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卓越理论,已成为中国...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人生哲学,在他自己创立的仁政说、性善论、天人合一观和心性修养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养浩然之气”说,是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卓越理论,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追求人格高尚完善的民族文化心态和塑造坚贞不屈的民族心理性格,即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仍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浩然之气 孟子 理想人格 孔子 民族文化心态 浩然正气 中华民族 人生哲学 培养人 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小说性描写的流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书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83-87,共5页
论新时期小说性描写的流变曹书文严格意义上的“新时期文学”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因为文学的真正解放是以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在1979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爱情问题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并且不免招致相反的评... 论新时期小说性描写的流变曹书文严格意义上的“新时期文学”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因为文学的真正解放是以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在1979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爱情问题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并且不免招致相反的评价和在实践中产生矛盾的后果。人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描写 新时期小说 女性意识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生存困境 主人公 民族文化心态 作家 涉性文学 审美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方式:观照、表现与叙述——贾平凹长篇小说风格论之一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鲁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文学的美学风格,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审美系统范畴。它有自已生成、发展、流变过程和特殊性与完整性。于不同的艺术形态,又有着不同形态的个性显现与侧重。比如小说,其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审美意象、审美构造方式与审美语言等方面。就... 文学的美学风格,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审美系统范畴。它有自已生成、发展、流变过程和特殊性与完整性。于不同的艺术形态,又有着不同形态的个性显现与侧重。比如小说,其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审美意象、审美构造方式与审美语言等方面。就作家而言,它是作家于审美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个性的总体反映。一位作家的审美个性与具体艺术形态有机结合,方能成为一个审美创造实体,方能将其美学风格得以对象化实现。于实现——具体的审美创造过程中,作家的个体美学风格,既受到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风格 贾平凹 长篇小说 作家 审美观照 民族文化心态 审美意象 表现方式 商州 审美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
15
作者 刘玉明 《现代中文学刊》 1996年第6期40-41,共2页
中朝友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相互交流中,春秋末由孔子创立的儒学对中朝人民的民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致思趋向、价值观念一致性以及相互间深厚友情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儒学之所以能在朝鲜得以广泛传... 中朝友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相互交流中,春秋末由孔子创立的儒学对中朝人民的民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致思趋向、价值观念一致性以及相互间深厚友情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儒学之所以能在朝鲜得以广泛传播,主要原因有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史 朝鲜李朝 民族性格 传播 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心态 孔子 一致性 价值观念 意识形态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