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金玉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81-85,共5页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状况。通过对居住和邻里交往情况、语言使用和交友情况、民族交往与认同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模式有助于建构和谐的跨民族交流,从总体上看乌鲁木齐市居民对跨民族交流的态度...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状况。通过对居住和邻里交往情况、语言使用和交友情况、民族交往与认同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模式有助于建构和谐的跨民族交流,从总体上看乌鲁木齐市居民对跨民族交流的态度是积极的正面的。研究在如何有效进行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乌鲁木齐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历史上的民族文化交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维华 于化民 《文史哲》 1984年第2期4-10,共7页
文化交流,是中西交通史所要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文化交流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复杂很曲折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整个人类文明体系是由众多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组成的,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 文化交流,是中西交通史所要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文化交流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复杂很曲折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整个人类文明体系是由众多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组成的,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交流网。人类的文明就在往复不断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过程中步步前进,向文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中西交通史以中国与西方各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史为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中西交通史 民族 文化类型 文化输入 外来文化 文化传播 世界文明 印刷术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云南德钦地区回族看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子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3-46,共4页
在云南省最北端、海拔最高(三千四百八十米)的县城——德钦升平镇,居住着三十七户、二百多回族。升平镇坐落在雪岭深谷之中,房屋依山而筑,旧城区只有两条小街道,回族主要住在后街与藏族杂居。每年冬春,大雪封山数月,这里便同内地自然断... 在云南省最北端、海拔最高(三千四百八十米)的县城——德钦升平镇,居住着三十七户、二百多回族。升平镇坐落在雪岭深谷之中,房屋依山而筑,旧城区只有两条小街道,回族主要住在后街与藏族杂居。每年冬春,大雪封山数月,这里便同内地自然断绝往来。 一九八七年八月至八八年七月,笔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支教,利用工作之便对德钦回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 云南德钦 民族文化交流 阿訇 迪庆藏族自治州 伊斯兰教 清真寺 酥油茶 信仰 开斋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夷夏之辨”到“民族交响”--琴曲《普庵咒》形成与演变中的多民族文化交流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本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44-49,共6页
中国佛教琴乐作品《普庵咒》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是多民族文化交流成功的历史经验体现。《普庵咒》作为佛教琴乐作品代表之一,形成于古琴文化史上的“夷夏之辨”背景下,最终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转型而成功融入中国文化。《普庵咒》在形成中... 中国佛教琴乐作品《普庵咒》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是多民族文化交流成功的历史经验体现。《普庵咒》作为佛教琴乐作品代表之一,形成于古琴文化史上的“夷夏之辨”背景下,最终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转型而成功融入中国文化。《普庵咒》在形成中呈现了中印文化与儒佛道三教文化的交融,在其演变过程中又形成了多民族乐器演奏、多民族地域流传、多民族群众参与三大特点的大量衍生音乐作品。古琴曲《普庵咒》的形成与演变所呈现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成功经验对当今民族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庵咒 佛教琴乐 夷夏之辨 民族文化交流 儒佛道三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橐驼、毛驴与古代民族文化交流
5
作者 傅同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73-78,39,共7页
橐驼和毛驴原是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牧畜,随着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多,逐渐进入中原地区,为各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嫁娶通婚、对外的商队活动、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中可以看出:我... 橐驼和毛驴原是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牧畜,随着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多,逐渐进入中原地区,为各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嫁娶通婚、对外的商队活动、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社会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开发建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西北地区 骆驼 交通运输 开发建设 民族 毛驴 汉代 民族文化交流 我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交流的写真——读《撒维汉词典》有感
6
作者 贾晞儒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在我国民旗语言辞书工作曲历史上,曾经出版过汉、满、蒙古、维吾尔、藏五种民族语言文字合璧的《五体清文鉴》辞书,为我国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和文化交流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语言文字 词典 写真 翻译工作 维吾尔 辞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以来西北民族文化交流的缩影——从“吐蕃已微弱,回鹘、党项诸羌夷分侵其地,而不有其人民”谈起
7
作者 高自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81-86,共6页
五代宋辽金西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大交往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史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这个问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文化思想 少数民族 民族 重大作用 西夏文化 吐蕃 党项 社会发展 封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鄂尔多斯地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征
8
作者 邵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50-53,共4页
现代鄂尔多斯地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征邵方黄河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北上,东折然后顺东部南下,使鄂尔多斯正好位于黄河九曲最大一曲之处。其北过黄河就是阴山,逾阴山便是苍茫而雄阔的蒙古高原,南越长城则是中原腹地,那里有五千... 现代鄂尔多斯地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征邵方黄河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北上,东折然后顺东部南下,使鄂尔多斯正好位于黄河九曲最大一曲之处。其北过黄河就是阴山,逾阴山便是苍茫而雄阔的蒙古高原,南越长城则是中原腹地,那里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鄂尔多斯处于冲要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区 民族文化交流 城市化进程 蒙汉 现代化进程 城镇集体所有制 民族意识 民族 民族自我意识 农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交流——北京雍
9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2年第2期58-58,共1页
在祖国首都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蒙古喇嘛庙 雍和宫最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雍正皇帝)建的府邸。雍正即位后,府邸改为行嘛庙,却是雍正死后,于一七四四年由乾隆皇帝决定的。 乾隆为什么要在北京建蒙古喇嘛庙?在雍和宫昭泰门内... 在祖国首都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蒙古喇嘛庙 雍和宫最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雍正皇帝)建的府邸。雍正即位后,府邸改为行嘛庙,却是雍正死后,于一七四四年由乾隆皇帝决定的。 乾隆为什么要在北京建蒙古喇嘛庙?在雍和宫昭泰门内有两个八角碑亭,碑亭中各有一座龙首龟蚨海兽驮石碑,碑的阴阳两面分别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民族文字的碑文,碑文写的清楚:“盖因蒙古奉佛,最信喇嘛教,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据说这碑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很明显,乾隆是想利用宗教搞封建专制主义的民族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雍和宫 碑文 喇嘛庙 乾隆皇帝 蒙古 民族文字 三绝 怀柔 阴阳两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视野下的蒙古族《格斯尔》名物词汇研究——以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为中心
10
作者 董晓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4,共9页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依据。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蒙古族、藏族及西域文化特色的名物词汇进行分析,认为藏族史诗《格萨尔》在蒙古族地区流传发展过程中,其在保留一部分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从中可以清晰地显现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名物词汇 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 被引量:7
11
作者 向翔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22,共6页
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向翔近年来,在对一些文化学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对滇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的思考中。发现一些不为热点注目的边远、边缘地带往往留下不少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明显遗迹,从而在文化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向翔近年来,在对一些文化学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对滇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的思考中。发现一些不为热点注目的边远、边缘地带往往留下不少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明显遗迹,从而在文化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在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民族文化交流 文化 文化 酥油茶 三角区 云南 纳西族 西藏 茶马互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盛唐气象的产生刍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庄鸿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72-75,65,共5页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角,探索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形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首先是前代文化积淀与嬗变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交融、变异与重构,尤其对充满生机的草...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角,探索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形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首先是前代文化积淀与嬗变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交融、变异与重构,尤其对充满生机的草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在民族整体素质上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以胡汉一体的李唐王朝统治集团思想意识为代表的崇尚武功、开拓进取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构成了盛唐气象的内在动因;再次,初盛唐人的博大的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文化的无所顾忌地吸收和溶化所形成的活跃、开放的文化氛围,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总之,盛唐气象是农业文化不断地吸收与融合异类文化的新血液创造出的文化新质所带来的文化的高涨与跃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北方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大融合 李唐王朝 农业文化 草原文化 文化积淀 外来文化 文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姜明 雷家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9-92,共4页
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姜明雷家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国土之上,各民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 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姜明雷家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国土之上,各民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得各民族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民族 民族文化交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 社会功能 民族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历史上藏民族吸收异族文化的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星全成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3年第3期66-71,共6页
由於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心向相同,有时往往会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造成类似的社会环境,进而创造出相似的文化现象。但因此便无视甚至否认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将一切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现象统统解释为“文化共生”的产物,显然是不对的... 由於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心向相同,有时往往会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造成类似的社会环境,进而创造出相似的文化现象。但因此便无视甚至否认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将一切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现象统统解释为“文化共生”的产物,显然是不对的,至少有失偏颇。因为从系统论来看,民族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民族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将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积极或被动地与异族文化发生某些冲突,进而受到某种影响。而且民族文化的内涵越丰富、发展历史越悠久,与异族文化的联系就越频繁、越活跃,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乃至融合异族文化的某些成份,决非是民族文化的耻辱与不幸,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族文化 民族 藏族社会 藏族文化 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 藏族传统文化 入藏 文化 文化水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必须发展民族文化
15
作者 高自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8-12,7,共6页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①由于笔者所从...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①由于笔者所从事的专业的限制,本文没有能力就生产力标准问题提出见解,仅就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与发展民族文化问题,谈一些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交流 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思想道德素质 绵羊 观念变革 肃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的30年
16
作者 刘志清 《中国博物馆》 1991年第1期91-95,共5页
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落成于1959年9月,至1989年10月整整30个春秋。为了明天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昨天回顾一番,并对文物博物馆界作一点介绍。请各方赐教。一30年前,正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10周年之际,当时称为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落成于1959年9月,至1989年10月整整30个春秋。为了明天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昨天回顾一番,并对文物博物馆界作一点介绍。请各方赐教。一30年前,正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10周年之际,当时称为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建成并开放,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她同中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三大馆”同时问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馆 革命博物馆 文物博物馆 民族工作 新中国诞生 中国历史博物馆 民族政策 民族文化遗产 文化生活 民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民族纺织历史拾珍——评《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博采图案共揽胜,异彩纷呈同瑰丽》
17
作者 刘云华 李冬蕾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9-539,共1页
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梁惠娥主编,阿黛尔·张、李坤元合著的《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博采图案共揽胜,异彩纷呈同瑰丽》(以下简称《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一书,聚焦世界民族纺织图案,以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等... 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梁惠娥主编,阿黛尔·张、李坤元合著的《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博采图案共揽胜,异彩纷呈同瑰丽》(以下简称《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一书,聚焦世界民族纺织图案,以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珍贵纺织品和历史影像为研究样本,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各类纺织图案的工艺技法、样式特征及文化寓意。该书着眼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纺织品遗存,探究其图案的视觉特征和表现形式,为传统纺织历史、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探索提供了案例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纺织出版社 民族文化交流 历史影像 工艺技法 视觉特征 文化寓意 传统纺织 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古代左衽服装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统斌 梁惠娥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53,59,共4页
左衽服装作为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曾出现的一种服装形制,堪称游牧文明的表征,其承载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服装史的见证。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不经意间慢慢的消失,而被人们误解成"蛮夷的象征、... 左衽服装作为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曾出现的一种服装形制,堪称游牧文明的表征,其承载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服装史的见证。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不经意间慢慢的消失,而被人们误解成"蛮夷的象征、汉族的屈辱"的左衽服装更是少之又少。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研究古代大襟左衽服装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华夏多民族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古代 中国服装史 探究 Cultural on Protection Based LEFT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交流 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内涵 游牧文明 少数民族 误解 社会 屈辱 角度 汉族 承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节、国际传播与世界性:对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传播策略的反思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苒 李佳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19,共5页
自从193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诞生以来,电影节已经逐渐成为了推动电影艺术发展与交流、促进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合作以及提升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迪娜•尤尔丹诺娃(Dina Iordanova)所整理的《电影节年... 自从193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诞生以来,电影节已经逐渐成为了推动电影艺术发展与交流、促进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合作以及提升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迪娜•尤尔丹诺娃(Dina Iordanova)所整理的《电影节年鉴(Film Festival Year book)》中,她将电影节描述为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工业节点与跨国文化交流的节点[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作者 民族文化交流 电影制片 中国电影传播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文化语境 交往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希腊和先秦的音乐文化视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钦忠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7-84,共8页
不同民族对同一个文化问题,虽然有地域的不同和时间的先后,但往往既会有重复之处,也会有差异之点。这种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互借的重要因素,音乐文化问题亦然。
关键词 文化视点 音乐 古希腊 民族文化交流 先秦 文化问题 同中之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