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
被引量:
1
1
作者
韩书堂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7-122,共6页
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
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向性及资源选择。近代以来,民族性话语呈现出"虚在"与"实存"的三种历史存在形态,事实上展示了由显到隐、走向消弭的发展演变轨迹。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下,宽广中和的胸襟已经展现,偏激保守的民族性话语必然被中外融通、古今转换的发展路径所取代,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深层结构的沟通和对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建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民族性话语
终结
中和
会通
文化心理图式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十七年”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理论话语的生成
2
作者
祝明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152,共10页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元化的来源决定了“民族性”审美话语并非一个纯粹的审美话语表述,而是包含着追求动画的“民族化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传达的多元诉求,是民族、艺术、审美与政治多方碰撞妥协的结果。“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动画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广泛地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方面汲取素材与灵感,逐步从效仿他国动画的路径之中抽离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追寻动画艺术发展的独立化与独特性,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审美话语,因而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中国动画
“
民族性
”审美
话语
中国动画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反“强制阐释”转向的“本体阐释”范式探骊
3
作者
姬志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58,共6页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这一断语,既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重要表征和长期积弊,也为国内文学批评界、理论研究界反思中国古典、现当代文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话语重建等提供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问题阈"。关...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这一断语,既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重要表征和长期积弊,也为国内文学批评界、理论研究界反思中国古典、现当代文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话语重建等提供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问题阈"。关于当代文论的建设性出路,张江教授又进一步给出了"本体阐释"的前瞻性主张。本文是在这一新的阐释范式建构思路的触发下,从"本体阐释"的阐释策略、阐释话语和阐释者三个密切联系的维度对之所作的进一步探索,主要述及了这一新的阐释范式自身在具体的阐释策略方法论层面所具有的科学价值问题,作为本体阐释话语的民族性文学理论体系及其建设问题,以及阐释主体应有的批评学养和批评态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论
本体阐释
方法论
民族性
阐释
话语
阐释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
被引量:
1
1
作者
韩书堂
机构
山东财经大学美学研究所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7-122,共6页
文摘
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向性及资源选择。近代以来,民族性话语呈现出"虚在"与"实存"的三种历史存在形态,事实上展示了由显到隐、走向消弭的发展演变轨迹。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下,宽广中和的胸襟已经展现,偏激保守的民族性话语必然被中外融通、古今转换的发展路径所取代,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深层结构的沟通和对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建构模式。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民族性话语
终结
中和
会通
文化心理图式
转换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七年”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理论话语的生成
2
作者
祝明杰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152,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中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2020ZDA031)阶段性成果。
文摘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元化的来源决定了“民族性”审美话语并非一个纯粹的审美话语表述,而是包含着追求动画的“民族化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传达的多元诉求,是民族、艺术、审美与政治多方碰撞妥协的结果。“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动画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广泛地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方面汲取素材与灵感,逐步从效仿他国动画的路径之中抽离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追寻动画艺术发展的独立化与独特性,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审美话语,因而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时代特色。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中国动画
“
民族性
”审美
话语
中国动画学派
分类号
J954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反“强制阐释”转向的“本体阐释”范式探骊
3
作者
姬志海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58,共6页
文摘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这一断语,既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重要表征和长期积弊,也为国内文学批评界、理论研究界反思中国古典、现当代文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话语重建等提供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问题阈"。关于当代文论的建设性出路,张江教授又进一步给出了"本体阐释"的前瞻性主张。本文是在这一新的阐释范式建构思路的触发下,从"本体阐释"的阐释策略、阐释话语和阐释者三个密切联系的维度对之所作的进一步探索,主要述及了这一新的阐释范式自身在具体的阐释策略方法论层面所具有的科学价值问题,作为本体阐释话语的民族性文学理论体系及其建设问题,以及阐释主体应有的批评学养和批评态度问题。
关键词
强制阐释论
本体阐释
方法论
民族性
阐释
话语
阐释主体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
韩书堂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十七年”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理论话语的生成
祝明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作为反“强制阐释”转向的“本体阐释”范式探骊
姬志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