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记忆视角下民族艺术的影像书写:民族志纪录片《别样的黎族文字》创作意义和启发
1
作者 马誉珂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9,共7页
影像媒介在数字时代是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传统艺术全球传播的重要力量。它能够直观、生动地还原艺术的形式与细节,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增强公众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地域与全球的重要桥梁。本研究从文化记忆和... 影像媒介在数字时代是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传统艺术全球传播的重要力量。它能够直观、生动地还原艺术的形式与细节,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增强公众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地域与全球的重要桥梁。本研究从文化记忆和民族艺术影像的视角出发,以民族志纪录片《别样的黎族文字》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影片的叙事方法、视觉呈现与解释策略,探讨图像从传统黎锦纹样到影像作品的转化过程及其艺术特性。研究分析影像在重构文化记忆、传递民族认同,以及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民族艺术 民族志纪录片 黎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位视点与通感体验:感官民族志纪录片的“感知真实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成亚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69,84,共7页
在日渐场景化的媒介传播语境下,感官民族志纪录片以视点转移和具身参与为主体特征,通过极具交互性、沉浸感及在场感的创作理念,超越并颠覆传统纪录影像的“视觉中心主义”,实现自身的“感官转向”。首先,对拍摄者和摄影机原本的“客位... 在日渐场景化的媒介传播语境下,感官民族志纪录片以视点转移和具身参与为主体特征,通过极具交互性、沉浸感及在场感的创作理念,超越并颠覆传统纪录影像的“视觉中心主义”,实现自身的“感官转向”。首先,对拍摄者和摄影机原本的“客位”视角进行隐匿与移情,转变为文化持有者的“主位”视点;其次,以体感“模仿”的方式将视听感知具象化,使得观众在想象性地亲身参与影片内容建构中产生“通感”体验。而在视点的移位与体感的调动延伸中,感官民族志纪录片的临场性与浸入感特性更加明晰,以此超越文本真实与文化真实,建构以全部身体感官为接受载体的“感知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民族志纪录片 感知真实性 主位视点 通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志纪录片的文化维度 被引量:6
3
作者 胡谱忠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93-97,共5页
20世纪90年代部分民族志纪录片,除了在影视人类学中找到学科的依托,也在有关"新纪录运动"的序列里被电影研究界认知。在影视人类学领域,过去对这批民族志纪录片的认识与评价主要局限于纪录片的人类学维度,而疏于对其文化背景... 20世纪90年代部分民族志纪录片,除了在影视人类学中找到学科的依托,也在有关"新纪录运动"的序列里被电影研究界认知。在影视人类学领域,过去对这批民族志纪录片的认识与评价主要局限于纪录片的人类学维度,而疏于对其文化背景进行梳理。这批聚焦少数民族文化的纪录片的时代局限不仅事关民族志纪录片的制作观念,也涉及90年代特有的精英文化主题及其弊端。90年代民族志纪录片需要在文化学和思想史的跨学科视野中进一步认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 民族志纪录片 少数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民族志纪录片与“自我反射”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7-109,共3页
多年以来,民族志纪录片的创作总体上呈现一种"他者介入"的状态。在全新的形势下,民族志纪录片应当逐步改变"他者介入"占据主导的局面,借助影像的方式进行"自我反射"式的深层文化思考。而实现这个目标的... 多年以来,民族志纪录片的创作总体上呈现一种"他者介入"的状态。在全新的形势下,民族志纪录片应当逐步改变"他者介入"占据主导的局面,借助影像的方式进行"自我反射"式的深层文化思考。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路径培养具有"自我反射"意识的创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纪录片 他者介入 自我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