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的学术渊源、发展历程与实践类型
1
作者 刘杰 王海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在以文化书写为目标的民族志影像发展过程中,关于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未止步。为实现完整的文化表达或文化批评等方面的目标,创作主体在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存在运用动画、戏剧、剧情等多样化方式突破限制,诉诸文化深... 在以文化书写为目标的民族志影像发展过程中,关于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未止步。为实现完整的文化表达或文化批评等方面的目标,创作主体在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存在运用动画、戏剧、剧情等多样化方式突破限制,诉诸文化深层表达的非纪实倾向。从学术渊源、发展历程与实践类型三个方面对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有助于厘清民族志影像的边界与范畴,以宽容的理论框架,兼容民族志影像在表达形式层面的实践探索,发挥影像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实现民族志影像的社会价值,推进新时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纪实民族志影像 学术渊源 民族志影像 影视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民族志影像史略——兼述影视人类学在西北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海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西北的民族志影像初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土化的影像实践略晚于国内其他区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道路。以民族志影像为支撑的影视人类学在西北的成长可以划分为近现代以来、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等几个重要阶... 西北的民族志影像初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土化的影像实践略晚于国内其他区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道路。以民族志影像为支撑的影视人类学在西北的成长可以划分为近现代以来、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等几个重要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持续完善,近百年以来,几代学者不断深耕积累,西北的影视人类学学科在理论、实践等方面获得不断发展,但也存在概念含混、理论构建缺失、体系交错和学科边界不清等问题。同时,影像、影音文献积累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重视;民族志影像则显现区域化、学术化、作品化和市场化等诸多值得注意的趋势。从状况和趋势两方面对西北民族志影像和影视人类学学科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学科基本理论框架,聚焦学科核心问题,推动学科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民族志影像 影视人类学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志影像的展演性与标出性——以台湾兰屿系列影像为例
3
作者 彭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6-18,共3页
民族志电影从科学式记录转向文化展演,这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普遍的看法。本文从展演性、标出性理论入手,以兰屿系列影像为例,讨论民族志电影如何将文化展演作为身份建构的手段,电影在展演中面对的文化区隔和自我东方化问题以及进行文化... 民族志电影从科学式记录转向文化展演,这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普遍的看法。本文从展演性、标出性理论入手,以兰屿系列影像为例,讨论民族志电影如何将文化展演作为身份建构的手段,电影在展演中面对的文化区隔和自我东方化问题以及进行文化沟通的可能,并指出了在民族志电影中完整的文化展示、适度的"标出性"把握以及多重角色尤其是不同少数群体成员之间的发声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演性 标出性 民族志影像 身份 兰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影与摄魂:中央研究院成立初期民族志影像考(1928~1929) 被引量:4
4
作者 朱靖江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7,共7页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社会科学所与历史语言所先后派出四支考察队,前往云南、四川、广西、台湾各少数民族世居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考察者们除访问观察,并撰写调查报告之外,皆携带照相机,沿途...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社会科学所与历史语言所先后派出四支考察队,前往云南、四川、广西、台湾各少数民族世居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考察者们除访问观察,并撰写调查报告之外,皆携带照相机,沿途拍摄民族志照片,或发表于书籍报刊,或收藏于研究机构,成为中国学界自主摄制的最早一批民族志影像作品。中国影像人类学的本土学术源头即发轫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研究院 民族 摄影 田野调查 影像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内在世界的视觉化 被引量:21
5
作者 朱靖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是一种与虚构电影相近似的影像民族志类型,其基本特点是以非现实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与核心价值。影像民族志作者可以根据田野调查所掌握的事实资料,以虚构的情节为架构,由族群...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是一种与虚构电影相近似的影像民族志类型,其基本特点是以非现实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与核心价值。影像民族志作者可以根据田野调查所掌握的事实资料,以虚构的情节为架构,由族群成员采用表演的方法,以描述、表现、反思和重构等表演技巧,展示该族群的文化内容,挖掘深藏于表象之下的内在世界。由于理论稀缺以及实践难度,"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在世界人类学界较少有人尝试,成功的民族志文本更为罕见,但其在人类学领域内的学术潜力却值得进一步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影像民族 表演 内在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主体对民间信仰影像化表达的态度与变迁——基于大理剑川影像民族志实践的反思
6
作者 朱靖江 赵雯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化并描述和阐释共通语言,以促成跨文化交流。在调查中通过影像手段直接记录文化事项,使田野资料较为通俗易懂的优势逐渐明显。影视人类学作为从人类学发展而来的重要分支学科,至今已有一套专业的田野影像工作方法--通过影像手段来呈现、解释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增进对当地人文化性格、精神世界和社会图景等地方性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理解 基本策略 影视人类学 田野研究 书写者 田野资料 影像民族 民族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民族志”视野下的香港电影与香港精神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可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40-45,共6页
香港电影的题材与精神历来与香港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在香港这样一个难以建立宏大历史话语的空间里,流行文化的崛起完成了香港现代化的宁静变革,也促进了香港精神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媒介成为讲述"香港故事"、营造"... 香港电影的题材与精神历来与香港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在香港这样一个难以建立宏大历史话语的空间里,流行文化的崛起完成了香港现代化的宁静变革,也促进了香港精神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媒介成为讲述"香港故事"、营造"集体回忆"的重要载体。从"狮子山下"到"中环价值",港产片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折射出港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建构,在某种意义上承载了"影像民族志"的功能,并直接参与了香港主体认同的打造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文化 香港电影 影像民族 香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感与触感影像民族志实践--基于槐塬女登节影像志创作的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7-24,共8页
“身体感”的概念是一个较为符合目前科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感官人类学对于民族志的“身体感”书写而言,传统文本研究有其局限性,将触感电影理论融入影视人类学,其优势不仅在于电影现象学的触感理论与身体感视角天然的关联优势,... “身体感”的概念是一个较为符合目前科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感官人类学对于民族志的“身体感”书写而言,传统文本研究有其局限性,将触感电影理论融入影视人类学,其优势不仅在于电影现象学的触感理论与身体感视角天然的关联优势,还在于能够为影视人类学实践提供新的学术空间。本文从槐塬女登节影像民族志实践出发,根据当地人的祭祀仪式游演特征和身体实践,结合电影本身对文化知识的感觉传译方法,探讨感官人类学的“身体感”在影视民族志学术实践中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感 感官人类学 触感电影 影像民族 槐塬女登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音乐民族志 被引量:2
9
作者 凌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45,I0004,共8页
影像音乐民族志作为一种新型书写与表达方式,它是运用影像作为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的媒介载体和有效手段,对特定族群的社会音乐生活和民间文化习俗进行真实客观、多维立体的视听文本纪录和影像叙事呈现。从“影像音乐民族志”的词源概念... 影像音乐民族志作为一种新型书写与表达方式,它是运用影像作为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的媒介载体和有效手段,对特定族群的社会音乐生活和民间文化习俗进行真实客观、多维立体的视听文本纪录和影像叙事呈现。从“影像音乐民族志”的词源概念入手,在不同“时空场域”和“历史语境”的文化坐标中,对其历史发展的概念变迁与生成过程予以“脉络化”梳理,并对“影像音乐民族志”在中国实践的经典个案和由此产生的相关理论经验进行学术探讨,在学科文化批评和学术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影像音乐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路径,从而推动“影像音乐民族志”在学科建设层面的深入发展和创新探索,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当代学术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音乐民族 历史生成 影像文本 中国实践 批评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影像智能分析——以影像民族志为例
10
作者 富晓星 赵璐楠 王安顶 《广东社会科学》 2025年第5期180-192,287,288,共15页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推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智能化转型,影像民族志分析在技术升级的要求下面临着长视频深度解析的复杂挑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MLLM)的影像智能分析框架,通过“切片-重组”技术路径将当前存在技术难点的长...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推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智能化转型,影像民族志分析在技术升级的要求下面临着长视频深度解析的复杂挑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MLLM)的影像智能分析框架,通过“切片-重组”技术路径将当前存在技术难点的长视频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文本分析任务,结合扎根理论编码与时间戳回溯机制,构建非结构化影像到结构化片段的跨模态解析体系。研究发现:MLLM具备时序推理、跨尺度细节捕捉及多模态语义融合能力,但仍需结合知识图谱优化文化特异性知识识别精度。该方法实现了传统影像分析在数量、质量和效率上的三重技术突破,不仅验证了跨模态理论的可迁移性,更揭示了社会科学研究在数字时代深度融合技术逻辑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大模型 影像智能分析 视频理解 影像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边影像”:从“他者”窥视到主体表达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靖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1,共8页
在藏边社会的研究途径中,影像研究是一种有独特价值的进入方法。从1900年至今,不同背景的影像作者在藏边地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记录了很多特定时空中的真实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藏边社会的影像文本为切入点,主要可... 在藏边社会的研究途径中,影像研究是一种有独特价值的进入方法。从1900年至今,不同背景的影像作者在藏边地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记录了很多特定时空中的真实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藏边社会的影像文本为切入点,主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观察与研究。第一个时期是1900~1949年,即清朝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的“闯入者的窥视期”;第二个时期是1950~2000年,即“国家/精英视角的审视期”;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至今,即“藏边社会的自主表达期”。通过探讨不同时期的“藏边影像”所呈现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图景,揭示这些影像背后的文化立场、创作方法与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边社会 影像民族 影像赋权 主体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文化空间:节日影像中的文化整体表达策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海飞 张瀝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5,共13页
作为民族志文本的特殊形式,影像民族志在文化的细节描写方面具有优势。传统的影像民族志长于在具体情景中对文化完成局部细致阐释,但受限于影像的线性记录以及对可见世界的表达。节日影像是影像民族志的重要类别,是在影视人类学学科相... 作为民族志文本的特殊形式,影像民族志在文化的细节描写方面具有优势。传统的影像民族志长于在具体情景中对文化完成局部细致阐释,但受限于影像的线性记录以及对可见世界的表达。节日影像是影像民族志的重要类别,是在影视人类学学科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时间田野工作,以影像方式对节日背后的文化系统做出的描写。在《金翼山谷的冬至》节日影像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尝试摆脱传统影像民族志恪守现实空间中的线性时间记录所呈现的表达结构,使影像对文化系统的解释与表达脱离场景的束缚,面对不可见的世界,获得在不同层级文化空间中跨越和自由穿梭的能力。以此次实践为个案的多模态影像民族志生产路径,或许会为学科提供全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民族志实现对文化的整体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影像民族 《金翼山谷的冬至》 文化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人类学纪录片发展述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5-99,共5页
藏族纪录片是华语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轨迹映照出传统藏族社会政经、宗教、文化、生计等多方面的变迁脉络,以及藏人心理的嬗变。转型期的藏地民族志影像以镜头语言来诠释地方文化,揭示其内涵和结构关系的过程,并承载了与以往不... 藏族纪录片是华语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轨迹映照出传统藏族社会政经、宗教、文化、生计等多方面的变迁脉络,以及藏人心理的嬗变。转型期的藏地民族志影像以镜头语言来诠释地方文化,揭示其内涵和结构关系的过程,并承载了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成为连接不同族群的文化纽带和一种可分享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纪录片 藏族 西藏 民族志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