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发展国家国家民族建构中民主机制嵌入问题研究
1
作者 常士訚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7,共12页
自近代以来,随着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往来,“我们”的身份成为不少后发展国家国家民族建构的基础。如何建构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我们”,民主构成一个重要机制。对后发展国家而言,民主具有重要的功能,民主可以促进“我们”内部不同族群... 自近代以来,随着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往来,“我们”的身份成为不少后发展国家国家民族建构的基础。如何建构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我们”,民主构成一个重要机制。对后发展国家而言,民主具有重要的功能,民主可以促进“我们”内部不同族群和不同公民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增进国家民族的建构。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民主机制运行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的断裂点。受到西方自由主义价值影响,后发展国家的民主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促进其国家民族建构的健康发展。民主机制固然重要且需要发展,国家的介入,特别是政府、政党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后发展国家的民主带来的种种危机。民主机制的嵌入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巩固,为国家民族建构行稳致远提供一个更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展国家 国家民族建构 民主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务鲁迅:鲁迅的公务书写与民族国家建构
2
作者 张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6,共8页
鲁迅的公务经历是不容忽视的一段职业生涯,“公务鲁迅”是研究鲁迅文学与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公务职业选择蕴含着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积极实践了蔡元培的现代国民理念和教育构想。鲁迅的公务生... 鲁迅的公务经历是不容忽视的一段职业生涯,“公务鲁迅”是研究鲁迅文学与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公务职业选择蕴含着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积极实践了蔡元培的现代国民理念和教育构想。鲁迅的公务生活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在文学观念上,鲁迅在中国传统小说基础上引入西方维度,确立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为之后写出全新现代体式的小说做出了观念和思想上的准备。公务生活也对鲁迅文学活动产生了隐性的积极影响。鲁迅在其文学写作中有大量集中的公务生活的体现,有的是直面公务,有的是影绰背景,有的是夸张变形。在城市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公务鲁迅”面对的是“革命第二天”的问题。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是新旧制度的结合体,由城市培养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必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公务经验也促进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思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鲁迅 公务书写 知识分子转型 民族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诗学共同体多民族建构的语境、论域及功能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小雨 龚举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5,共8页
新中国诗学共同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分享的文学理论批评集合体。具体而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情境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以及民族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铺垫,协同促成新中国民族诗学共同体的当代发... 新中国诗学共同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分享的文学理论批评集合体。具体而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情境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以及民族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铺垫,协同促成新中国民族诗学共同体的当代发生。新中国诗学共同体的建构拥有自身独特的民族话语范畴,其中,多元一体与多元共生、民族性与现代性、单边叙事与多边叙事堪称三大核心论域。新中国诗学共同体建构的民族维度,彰显了中华民族诗学的融合创新形象,拓展了中华民族诗学的阐释境界,优化了中华民族诗学体系建构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诗学共同体 民族建构 语境 论域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学堂乐歌的发明及其内在张力
4
作者 陈朗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72,共26页
中国近代音乐转型源于民族建构的现实需要。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种新音乐“学堂乐歌”为核心,讨论了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的复杂关联。基于培养新民的要求,梁启超设想了一种兼具“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两大核心特征的新音乐。他的设想... 中国近代音乐转型源于民族建构的现实需要。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种新音乐“学堂乐歌”为核心,讨论了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的复杂关联。基于培养新民的要求,梁启超设想了一种兼具“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两大核心特征的新音乐。他的设想启发了学堂乐歌的音乐实践,催生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堂乐歌,即以沈心工为代表的普遍主义乐歌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诗乐合一乐歌,也引发了一些进行调和的音乐理论尝试。不同的音乐类型背后蕴含着不同的理论假设,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之间的张力体现了民族国家理论与雅乐传统的龃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构 音乐转型 诗乐合一 普遍主义 学堂乐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以宫廷南疆匠役、艺人为考察中心
5
作者 孙喆 王苏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四方文明竞逐、多元文化碰撞融会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清乾隆时期统一新疆以后,一批批拥有独特技艺的南疆回人,包括金银匠、玉匠、画匠、编织匠、乐舞艺人、求雨祈晴人等陆续由南疆被选送至京城。清朝...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四方文明竞逐、多元文化碰撞融会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清乾隆时期统一新疆以后,一批批拥有独特技艺的南疆回人,包括金银匠、玉匠、画匠、编织匠、乐舞艺人、求雨祈晴人等陆续由南疆被选送至京城。清朝对包括南疆回人在内的各民族工匠、艺人的招纳和重用,塑造了清代宫廷文化的多民族属性,是有清一代物质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缩影。他们做成的器物和参与的各类宫廷活动,也以文化符号的方式,生动展现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民族国家建构 南疆 匠役 艺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起源比较研究
6
作者 乔欐景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西方人类学博物馆根植于15—19世纪殖民扩张,通过“异文化”收藏构建了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化分级体系,博物馆展示成为殖民统治的合法化工具。相比之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起源于近代民族危机与国家构建的双重背景,民国时期的博... 西方人类学博物馆根植于15—19世纪殖民扩张,通过“异文化”收藏构建了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化分级体系,博物馆展示成为殖民统治的合法化工具。相比之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起源于近代民族危机与国家构建的双重背景,民国时期的博物馆建设虽屡经战乱但兼具救国图存和学术研究双重目的,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民族平等团结为核心的展示叙事。中西方博物馆在历史起源、理论基础和社会功能上的鲜明差异,反映了不同文明背景下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承的差异性,为理解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的历史使命与当代转型提供了学术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 殖民主义 民族国家建构 中西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发多民族国家建构如何避免国家失败:以乌克兰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常士訚 郭小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1,共7页
国家失败是指国家无法单独垄断暴力的合法使用,无力承担起码国家职能的一种状态。集中表现为国家解体、暴力和恐怖主义蔓延、宗教与族群等社会冲突常态化、难以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安全和生存保障等。作为一种现象的"国家失败",... 国家失败是指国家无法单独垄断暴力的合法使用,无力承担起码国家职能的一种状态。集中表现为国家解体、暴力和恐怖主义蔓延、宗教与族群等社会冲突常态化、难以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安全和生存保障等。作为一种现象的"国家失败",在一些后发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并不罕见,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与其国家建设存在结构性缺陷不无关系。论文以乌克兰为典型案例,以国家建构的二维度理论为视角,分析其国家失败的深层次成因,并阐述其对后发多民族国家推进国家建设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败国家 国家建构 民族建构 民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内涵、特征及联系——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 被引量:58
8
作者 王建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9,共8页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建构过程:一个是国家领土和边界的形成和确立,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的建构;另一个是在国家疆域之内具有不同族裔文化背景差异的人口中间创造民族性和民族认同。这两个子过程彼此渗透不可分割,又...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建构过程:一个是国家领土和边界的形成和确立,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的建构;另一个是在国家疆域之内具有不同族裔文化背景差异的人口中间创造民族性和民族认同。这两个子过程彼此渗透不可分割,又有不同的内涵特征,在时间上也不同步。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不同步。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重视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这类短时段历史事件对国家建构所起到的摧枯拉朽、除旧布新的作用,忽视民族文化的养成和认同心理的培育的长时段的特征,把需要在历史长时段中完成的任务当作短期目标去追求,在当下的政治中采取了强制性的同化政策,从而引起多元社会的种族与文化的冲突。欧洲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揭橥了民族的建构过程并不止于国家建立之时、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国家建立之后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工作包括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过程中的疆域和行政资源的整合、国家制度法律建设、由国家发动的文化和社会整合与共同心理的塑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民族建构 行政资源整合 社会文化整合 平等承认 包容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多族群国家政治整合两要务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力 常士訚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3,共6页
多族群国家政治整合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和谐的多元一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进行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前者是法律与制度的建设,后者是对国家认同的培育;前者为政治整合提供制度基础,后者为政治整合提供精神力量。二者在... 多族群国家政治整合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和谐的多元一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进行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前者是法律与制度的建设,后者是对国家认同的培育;前者为政治整合提供制度基础,后者为政治整合提供精神力量。二者在多族群国家政治整合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融互通。多族群国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其国家建构、民族建构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因而政治整合的效果也不相同。对后发多族群国家而言,既要重视国家建构,也要重视民族建构,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族群国家 政治整合 国家建构民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与“臣民”(国民)塑造:清朝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努力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大龙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2-170,共9页
从多民族国家建构视角探讨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重要内容之一。早在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近现代主权国家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前,清朝实现了"大一统"之后,在整合游牧族群和农耕族群的过程中,已经有意或无意... 从多民族国家建构视角探讨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重要内容之一。早在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近现代主权国家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前,清朝实现了"大一统"之后,在整合游牧族群和农耕族群的过程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开始了构建多民族主权国家的努力,而这一过程既可以看作是两大族群互动的结果,同时也可以视其为两大族群互动的延续。从由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型、"臣民"(国民)塑造的尝试、消除族群分界与确立满洲正统的努力、通过调整政策实现不同族群的整合等方面来看,清朝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努力是全方位的,最终催生了"中华民族"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民族国家建构 族群整合 国家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结构变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一带一路”视角 被引量:10
11
作者 扈红英 张俊侨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71-176,共6页
"一带一路"倡议是继20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又一引发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制度性因素,它使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速,族际格局发生变化,形成民族交融的新型族群生活样态。没有国家政... "一带一路"倡议是继20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又一引发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制度性因素,它使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速,族际格局发生变化,形成民族交融的新型族群生活样态。没有国家政策的引导,这种新型的社会结构既可以发展为类似"马赛克"民族结构,也可能会成为欧美式的"移民聚居区"的民族/种族结构,甚至重现西方国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针对结构性变迁可能引发的族际关系问题,应该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形成族际互嵌式的新型社会结构,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和国家稳定,建构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社会流动 社会结构 中华民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民族建构和马来文化强势地位的形成 被引量:4
12
作者 齐顺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83,共5页
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离不开马来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在马来政治民族主义的极力争取下,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宪法最终体现了"马来人的马来亚"的理念,这也是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开始。在马来人获得政治领导权的基础... 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离不开马来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在马来政治民族主义的极力争取下,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宪法最终体现了"马来人的马来亚"的理念,这也是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开始。在马来人获得政治领导权的基础上,马来文化民族主义致力于把马来文化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以马来族群的文化作为整合马来西亚社会的基础。在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推动下,马来文化从建国前的弱势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反过来,马来文化强势地位的形成对马来西亚民族建构产生了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民族建构 马来文化强势地位 政治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性视野中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比较研究——基于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的经验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春洋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9-35,共17页
族性是影响多民族国家安全及其族际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它既能促进族际政治整合、维护国家安全、有助于民族国家建构,也能导致族际政治冲突、危及国家安全、阻碍民族国家建构。以"族性"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 族性是影响多民族国家安全及其族际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它既能促进族际政治整合、维护国家安全、有助于民族国家建构,也能导致族际政治冲突、危及国家安全、阻碍民族国家建构。以"族性"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梳理及其族际政治问题的比较,其共性特征包括:族际政治问题的分析单位是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虽然发生在现实中的多民族国家,却往往带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政治与文化边界的重叠是族际政治问题产生的逻辑起点;国内不同民族群体无法得到平等公正对待是导致族际政治问题的核心因素;军事专政和腐败会增加族际政治问题的风险和国家安全的不确定性。解决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一个在历史上和观念中都不曾存在的国家民族能够超越族性分界而被成功建构。结合两国国情提出应对策略:寻找重叠共识,建构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国族共同体;借鉴差异政治和差别公民权利思想,探寻积极回应不同民族群体正当利益诉求、实现各族人民成果共享、利益均沾的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消除军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惩治腐败;探索包容促进多语言、多宗教和谐相处的民族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性 族际政治 民族国家建构 尼日利亚 印度尼西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关联——兼评吉尔·德拉诺瓦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中的相关讨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丽芬 于春洋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98-103,共6页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关联。通过对民族主义双重属性及其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民族主义是催生新的民族国家建构,或在已有国家政治架构之内对国内不同族群进行国族整合,打造统一国家民族,促使族群...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关联。通过对民族主义双重属性及其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民族主义是催生新的民族国家建构,或在已有国家政治架构之内对国内不同族群进行国族整合,打造统一国家民族,促使族群认同国家的重要力量;民族主义也是消解国家政治整合、瓦解国家认同、破坏国家统一和地区稳定的巨大力量。民族主义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催生民族国家建构:一种是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另一种是在既有国家政治架构之内,完成国族整合,让国内不同文化族群认同统一政治国家。而这两种形式之间也存在交叉与耦合。德拉诺瓦在其代表作《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民族主义催生民族国家建构问题进行了深刻洞察,他以"民族主义浪潮"作为切入点纵览整个民族国家建构历史,并以此为依据将民族国家建构历程划分为前后相继、彼此关联的五个阶段的主张极富启发,让人印象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建构 吉尔·德拉诺瓦 民族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与身份认同困境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春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8,共7页
英国民族国家建构始于英格兰的民族建构与族性生成,而都铎王朝则对英格兰民族组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巩固了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就前者而言,日耳曼人的征服为英格兰民族的形成创造了契机,黑斯廷斯战役的挫败以及随之而来的诺曼... 英国民族国家建构始于英格兰的民族建构与族性生成,而都铎王朝则对英格兰民族组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巩固了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就前者而言,日耳曼人的征服为英格兰民族的形成创造了契机,黑斯廷斯战役的挫败以及随之而来的诺曼人征服则促使英格兰民族逐渐走向成熟,百年战争的失利迫使英格兰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身份,最终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确立了自己的海岛民族特性。就后者而言,都铎王朝让英格兰摆脱了对于罗马教皇的依附,剔除了外来势力的影响,进而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发展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政治与宗教领域的改革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不仅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巩固了王权,也激发了英格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情感。但是,英国的民族国家建构中一直存在着国家身份认同的困境,而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身份认同问题也开始困扰着英国。身份认同问题将对英国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建构 英国 英格兰民族 都铎王朝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豪萨语与尼日利亚国家民族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晓萌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72,81,共6页
豪萨语作为西非地区通用语,也是豪萨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尼日利亚国家独立后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体化与培育统一的归属感、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民族建构。本文以非洲本土语言为视角探讨尼日利亚国家民族建... 豪萨语作为西非地区通用语,也是豪萨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尼日利亚国家独立后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体化与培育统一的归属感、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民族建构。本文以非洲本土语言为视角探讨尼日利亚国家民族建构,阐述豪萨语的语言发展进程及其具备的政治属性、在地区政治和文化教育方面对北尼日利亚民族整合发挥的作用,进而分析豪萨语对尼日利亚国家民族建构产生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萨语 北尼日利亚 北方化 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民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旅行书写与民族国家建构——以《旅行杂志》为对象的考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红伟 袁梓岚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4-158,共5页
近代以来,国族主义逐渐浸润包括旅行在内的国人日常生活,传统上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旅行观,开始向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族主义旅行观转变。在国族主义旅行观影响下,抗战时期的旅行书写通过不同书写内容与策略的运用,担负起服务抗战与建国的... 近代以来,国族主义逐渐浸润包括旅行在内的国人日常生活,传统上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旅行观,开始向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族主义旅行观转变。在国族主义旅行观影响下,抗战时期的旅行书写通过不同书写内容与策略的运用,担负起服务抗战与建国的重任。概言之,时人通过学术旅行撰写战时中国的"百科全书",以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借寓情于景之法符号化自然及人文景物,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象征;以适时应务的书写提供战事及边疆信息,直接服务于抗战;最后利用旅外行记,在借镜外邦的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旅行书写 民族国家建构 《旅行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文学史:建构民族身份的文化史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夜雨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27,31,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学史,论述美国文学史作为一种国家叙事,参与并反映了美国民族身份和文化特性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家将文学主体意识构建往往等同于民族主体意识建构。通过对美国民族起源、民族身份和美国文学的界... 文章通过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学史,论述美国文学史作为一种国家叙事,参与并反映了美国民族身份和文化特性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家将文学主体意识构建往往等同于民族主体意识建构。通过对美国民族起源、民族身份和美国文学的界定,通过不同的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这三部文学史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格,强化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表现美利坚民族不断变化的整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史 民族身份建构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认的政治——陕甘宁边区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回族”身份建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文明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57-62,共6页
回族是我国政府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然而在民国时期,回族被国民党政府界定为宗教群体,其少数民族地位没有得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却积极承认回族的少数民族身份,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区域自治,并推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此争取回族民众的政... 回族是我国政府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然而在民国时期,回族被国民党政府界定为宗教群体,其少数民族地位没有得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却积极承认回族的少数民族身份,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区域自治,并推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此争取回族民众的政治支持。回族也因此从一个宗教群体转变为拥有特定政治权利的少数民族。这场关于回族身份建构的政治博弈表明:我国少数民族政策不是对苏联的简单模仿,而是中共本土革命经验的产物。只有深刻理解革命时期的政策实践,我们才能对当前少数民族政策的争议有更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构 少数民族政策 陕甘宁边区 回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成因与影响——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建构层面的双重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中民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66,共6页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国际关系 民族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