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地理和民族环境看幽燕地区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的重要地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荣秀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人们常说:"北京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然而,这一般是就北京本身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言的.至于其在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发展、凝聚的历史上,究竟起到多大作用,似乎还估计不足.即使谈到这个问题,一般也是讲封建社会后期的辽、... 人们常说:"北京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然而,这一般是就北京本身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言的.至于其在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发展、凝聚的历史上,究竟起到多大作用,似乎还估计不足.即使谈到这个问题,一般也是讲封建社会后期的辽、金、元、明、清五代都城.至于秦汉隋唐,甚至先秦以上,从远古至三代,便被视为蛮荒之地、边塞军城而不足为道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黄河流域民族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压倒了周边地区的地位,同时也由于传统的历史学和考古学,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多个文化源流、多民族共生共长的集合体这一点重视不足.幸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目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地位 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 历史地理 幽燕 民族 周边地区 北京地区 黄河流域 封建社会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影响深远
2
作者 朱大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9-249,共1页
《中古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指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中古民族大融合时期,加入民族融合队伍的不仅有匈奴、鲜卑、氐、羌、羯等所谓“五胡”外,还有乌桓、柔然、高车、蛮、獠、蜀、稽胡等民族。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 中古 匈奴 乌桓 柔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大融合中的萨都剌
3
作者 罗斯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117-124,共8页
萨都刺为元代回回族的杰出诗人。他的创作心态有三个来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回回族的性格使他的诗较少羁旅之愁和地域偏见,具有宽宏的观察角度,但缺乏整体感,难以与汉族的诗大家比肩。他对蒙古族文化采取欣赏接受... 萨都刺为元代回回族的杰出诗人。他的创作心态有三个来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回回族的性格使他的诗较少羁旅之愁和地域偏见,具有宽宏的观察角度,但缺乏整体感,难以与汉族的诗大家比肩。他对蒙古族文化采取欣赏接受的态度,但对其以征战为荣的思想不苟同。与汉族文人、僧侣密切交往,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汉族的历史意识、哲学思想、文学传统。诗作风格兼有北方文学的阳刚之美和南方文学的阴柔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大融合 回回族 元代诗人 萨都刺 创作心态 民族文化 南北文学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融合时期的优伶热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向综合艺术的回归
4
作者 李炳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60-65,共6页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时期普遍存在优伶热。一方面是优伶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士人,都出现向优伶趋近的倾向。这两种趋势的汇合,促进了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再度与音乐、戏剧联姻,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新的基础上向综...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时期普遍存在优伶热。一方面是优伶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士人,都出现向优伶趋近的倾向。这两种趋势的汇合,促进了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再度与音乐、戏剧联姻,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新的基础上向综合艺术回归。本文不同于以往的见解是:不是把优伶热看作个别现象,指出这是民族融合中的普遍规律;不是单纯从政治方面否定优伶热,而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从而揭示文学样式变革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 社会地位 内在原因 教坊 汉族 王朝 民族大融合 统治者 伶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五凉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向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1-84,101,共5页
魏晋五凉时期,羌族以其在河西民族中的主体优势、较高的政治地位、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民族部种的繁盛及人口的众多,使活动于河西的其他民族,包括居统治地位的民族,其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都逐渐趋近于羌化,从而形成了河西民族融合... 魏晋五凉时期,羌族以其在河西民族中的主体优势、较高的政治地位、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民族部种的繁盛及人口的众多,使活动于河西的其他民族,包括居统治地位的民族,其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都逐渐趋近于羌化,从而形成了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如魏晋时期活动于河酉地区的两支匈奴部族赀虏、卢水胡的羌化过程便是典型。这种羌化趋势也即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呈现出河西地域多元一体化的民族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羌族 魏晋时期 民族心理 民族大融合 多元一体化 匈奴 民族意识 民族关系 五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6
作者 谭华 《体育文化导刊》 1983年第2期51-54,共4页
从公元三世纪后期到六世纪末,中国经历了空前广泛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原处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先后进入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北方汉人大批南渡避乱,又引起了南方的民族变动。大规模的民族迁徒和杂居,形成了各民族的... 从公元三世纪后期到六世纪末,中国经历了空前广泛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原处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先后进入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北方汉人大批南渡避乱,又引起了南方的民族变动。大规模的民族迁徒和杂居,形成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并对体育活动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黄河流域 民族大融合 两晋南北朝 民族变动 体育活动 匈奴 鲜卑 汉人 公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萧君和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2-76,共5页
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发展具有三条基本规律:自在自为规律、扬德奋力规律、共生向荣规律。本文阐述了上述规律的基本内容,并指出了上述规律对中华民族的要求。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发展 少数民族 民族 民族融合 伦理道德 基本规律 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民族大融合 农民起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民族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浅析
8
作者 杨荆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9-75,24,共8页
汉民族近十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本文分析了汉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原因,认为:形成于夏代的汉民族拥有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成为汉族聚居区的辽阔而稳定的共同地域;具有与古代罗马和波斯帝国一样强大的奴隶主政... 汉民族近十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本文分析了汉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原因,认为:形成于夏代的汉民族拥有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成为汉族聚居区的辽阔而稳定的共同地域;具有与古代罗马和波斯帝国一样强大的奴隶主政权、封建地主制的国家政权;自古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造就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达的农业经济;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产生过丰富繁荣的历史文化;创造了最成熟、科学的语言——汉语和维系各种方言、富有特定含义的方块文字;具有“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吸收力使汉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汉族 民族大融合 部落 华夏族 共同地域 中原地区 汉语 方块汉字 方块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盛唐气象的产生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庄鸿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72-75,65,共5页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角,探索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形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首先是前代文化积淀与嬗变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交融、变异与重构,尤其对充满生机的草...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角,探索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形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首先是前代文化积淀与嬗变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交融、变异与重构,尤其对充满生机的草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在民族整体素质上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以胡汉一体的李唐王朝统治集团思想意识为代表的崇尚武功、开拓进取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构成了盛唐气象的内在动因;再次,初盛唐人的博大的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文化的无所顾忌地吸收和溶化所形成的活跃、开放的文化氛围,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总之,盛唐气象是农业文化不断地吸收与融合异类文化的新血液创造出的文化新质所带来的文化的高涨与跃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北方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大融合 李唐王朝 农业文化 草原文化 文化积淀 外来文化 文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民族开放的足迹——评《中华开放史》
10
作者 杨正光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58-58,共1页
寻找民族开放的足迹———评《中华开放史》●杨正光由冯天瑜、毛磊主持撰写的《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文化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角度,以敏锐的史识和精练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上自夏商周下迄本世纪90年代这一漫... 寻找民族开放的足迹———评《中华开放史》●杨正光由冯天瑜、毛磊主持撰写的《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文化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角度,以敏锐的史识和精练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上自夏商周下迄本世纪90年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大融合 发展历程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逻辑与历史统一 魏晋南北朝 中学西渐 海上丝路 康乾盛世 民国初期 明清之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振华 卞敏 《学海》 1995年第2期70-72,共3页
试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特征刘振华,卞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祖国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同中华民族的不断融... 试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特征刘振华,卞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祖国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同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 孝文帝 爱国主义精神 忠君思想 民族大融合 康熙帝 文天祥 祖国河山 鲜卑族 中国古代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三题
12
作者 张金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3-67,共5页
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锺武”。“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可以说,屈原是以诗人的童心、恋人的热忱来拥抱楚国,拥抱美政的。读屈原的作品,最使人激动不已的,... 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锺武”。“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可以说,屈原是以诗人的童心、恋人的热忱来拥抱楚国,拥抱美政的。读屈原的作品,最使人激动不已的,正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赤诚。其对后世影响最巨大最深远的,也莫过于此。不用再去检讨屈原的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忠君意识,因为这是历史上任何的爱国主义都不可能完全超越的时代局限。也不准备再去讨论屈原的爱国主义所寄托的美政理想,尽管这一点值得我们充分肯定。这里,我们只拟着重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世影响 楚国 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社会 民族大融合 氏族部落 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激发生成的河北人文精神
13
作者 张川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194,共3页
河北是燕赵故地,它北连蒙古草原,西倚太行山脉,南通中原腹地,东达渤海之滨,占据了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坦荡如坻的华北大平原。因其特殊的地理和军事价值,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导致部落、民族大融合使中华民族初具雏形的黄帝与... 河北是燕赵故地,它北连蒙古草原,西倚太行山脉,南通中原腹地,东达渤海之滨,占据了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坦荡如坻的华北大平原。因其特殊的地理和军事价值,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导致部落、民族大融合使中华民族初具雏形的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发端,载入史册的战争不绝如缕,燕赵大地曾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和命运的古战场,燕赵人也在战争磨炼中养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精神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战争 河北 激发 民族大融合 蒙古草原 军事价值 中华民族 不绝如缕 历史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射柳活动综考 被引量:7
14
作者 熊志冲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35-38,42,共5页
射柳,古称“躤柳”或“斮柳”等等,是我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射柳发源于古代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祭祀活动成为古代北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在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射柳活动传入中原... 射柳,古称“躤柳”或“斮柳”等等,是我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射柳发源于古代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祭祀活动成为古代北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在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射柳活动传入中原,在宋、元、明以至清中叶时期,它一直十分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柳活动 北方民族 祭祀活动 我国古代 民族大融合 古代北方 清中叶 鲜卑族 匈奴 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宏茂 《经济经纬》 1985年第3期58-64,48,共8页
宋辽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在宋辽对峙的一百多年中,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过流血战争,但从民族关系的主流来考察,和平的时间远远超过流血的时间。根据聂崇歧先生考证,“综一百六十五年中,两朝和平时间为一百... 宋辽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在宋辽对峙的一百多年中,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过流血战争,但从民族关系的主流来考察,和平的时间远远超过流血的时间。根据聂崇歧先生考证,“综一百六十五年中,两朝和平时间为一百二十二年,其失和者仅四十三年而已。”①尽管宋辽两朝政治上分裂,但不能割断经济上的联系,而宋辽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便是榷场贸易。因而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宋辽间的民族关系及其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传统友谊。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向更高程度的统一不断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榷场 经济文化联系 贸易往来 宋辽 民间贸易 共同发展 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 中原地区 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朝蛮、僚、俚族的北徙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泽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88-93,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史学界有人以“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来概括这个时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在北方民族大迁徙的同时,南方的少数民族也进行着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对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这...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史学界有人以“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来概括这个时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在北方民族大迁徙的同时,南方的少数民族也进行着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对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迄今未见专门的论述。本文的研究音在填补这一空白。 南朝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北起江淮,南极岭南,东起荆扬,西至益梁,广袤的土地上,少数民族不下数十种,但都泛称“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朝 南方少数民族 大迁徙 中国古代史 魏晋南北朝 北方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大融合 南方经济 历史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辞》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66-69,共4页
过去关于《木兰辞》的研究文章中,常因文学与史学研究方法之不同,或欠于历史的分析,或失去对文学作品重大社会意义的探求。从而产生分歧不免失之于偏。作为文学作品,《木兰辞》是反映历史生活的形象的图画。但它又不是简单的摄影,而是... 过去关于《木兰辞》的研究文章中,常因文学与史学研究方法之不同,或欠于历史的分析,或失去对文学作品重大社会意义的探求。从而产生分歧不免失之于偏。作为文学作品,《木兰辞》是反映历史生活的形象的图画。但它又不是简单的摄影,而是加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的生活风貌、民族气质、妇女在当时历史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大融合 南北朝时期 少数民族 府兵制 木兰辞 魏书 时代特征 历史条件 战争 隋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魏晋南北朝史要着眼于光明和进步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绍侯 《文史哲》 1987年第1期9-12,共4页
自秦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也是继春秋战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这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民族融合又是在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因此战争就比较多,... 自秦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也是继春秋战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这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民族融合又是在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因此战争就比较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屠杀与破坏。据此,有人就认为这是一个大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融合 民族大融合 中央集权制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 春秋战国 分裂时期 中国历史 隋唐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敕勒与柔然》评介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95-99,109,共6页
《敕勒与柔然》一书,周伟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敕勒,下篇讲柔然,计十二万字。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论述敕勒与柔然二族历史的著作。从公元220—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一方面... 《敕勒与柔然》一书,周伟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敕勒,下篇讲柔然,计十二万字。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论述敕勒与柔然二族历史的著作。从公元220—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一方面是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内徙,并在中原各地建立政权,互相交战,另一方面则是各族互相错居杂处,互相学习与促进,因而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个各族互相交战和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敕勒与柔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过去学者对这个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及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研究得较多,对于敕勒(高车)、丁零则研究得较少,对于柔然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敕勒与柔然》一书的撰写和出版,就特别显出它的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然 拓跋鲜卑 敕勒 北魏 错居杂处 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 史学价值 民族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女真人杂剧《虎头牌》略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勤西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05-108,99,共5页
一、《虎头牌》是四部女真杂剧中最好的一部光辉灿烂的元杂剧,曾开辟了中国戏剧的新纪元。它是将文学、音乐、美术和舞蹈融为一体的成熟的艺术,反映着那个特定时代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它又产生在契丹、女真、蒙古人和汉人交往频繁的民... 一、《虎头牌》是四部女真杂剧中最好的一部光辉灿烂的元杂剧,曾开辟了中国戏剧的新纪元。它是将文学、音乐、美术和舞蹈融为一体的成熟的艺术,反映着那个特定时代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它又产生在契丹、女真、蒙古人和汉人交往频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都有所反映。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女真人 元代 作家 特定时代 次要人物 少数民族 艺术 民族大融合 中国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