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甘肃地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优化路径
1
作者 张爱艳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4期9-11,共3页
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分析了甘肃地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优化路径。甘肃地区通过政策引领、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分析了甘肃地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优化路径。甘肃地区通过政策引领、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部分地区重视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与运维难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及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挑战。为此,该文提出推进乡镇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高效协调的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生态文明素质和健全共建共享机制等优化路径,旨在全面提升甘肃地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环境 治理现状 优化路径 甘肃地区 新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的影响因素与多元协同——基于云南实践的分析
2
作者 陈伟 王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56,F0003,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经济相对欠发达等现实原因,已成为中国如期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经济相对欠发达等现实原因,已成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与关键地区。边疆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基于开展的大气环境治理、能源高效利用等生态治理实践探索,理解生态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认清生态治理现存的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生态治理能力不足等主要困境,进而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现代生态治理体系,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和生态治理,打造可持续发展、高水平保护的美丽边疆生态新模式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边疆民族地区 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吗?——基于“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
3
作者 辛冲冲 董浩然 李玉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75,共16页
数字技术创新正成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推动力。借助2011-2020年民族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政策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实证判断数字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效应与传导路径。结果发现:1)数字... 数字技术创新正成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推动力。借助2011-2020年民族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政策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实证判断数字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效应与传导路径。结果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经平行趋势、动态效应、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等系列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2)传导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强化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国土空间配置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等方式来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八大民族地区中,数字经济发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青海省明显发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作用。城镇化水平高和非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更佳。数字经济发展分别通过提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来改善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质量。4)拓展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上发挥协同提升效应,其中会通过生产效率提升路径进一步强化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质量 协同提升 “宽带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诚 李进参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0,共5页
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具象,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看,其形成机制和根源有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明确环境产权,培养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多元利益主... 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具象,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看,其形成机制和根源有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明确环境产权,培养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共构的环境制度目标,疏通环境诉求渠道,促进和维护环境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问题 双重具象 形成机制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加快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贾霄锋 许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3,共5页
社会转型加快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凸出。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对于协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 社会转型加快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凸出。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对于协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加快时期 西部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问题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广西博白县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卢智增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5-119,共5页
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的深入展开,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剖析其原因,努力实现... 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的深入展开,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剖析其原因,努力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的环境善治,一是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地位,提高治理水平;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生态责任意识;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四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五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农村 生态环境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体育助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样态、作用机制与提升路径
7
作者 李雪伟 王晓晨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2,共7页
推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对地方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体育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价值。基于典型实践的梳理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挖掘,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可以通过展演活动、... 推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对地方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体育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价值。基于典型实践的梳理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挖掘,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可以通过展演活动、赛事活动、健身活动、教育传承活动等形式培育不同类别的社会资本,并通过社会资本的网络、信任、规范等核心要素实现对民族地区基层社会公共精神的塑造、社会矛盾的化解、治理资源的整合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促进。针对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从社会资本培育的维度提出挖掘少数民族体育治理要素、创新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加大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投入、完善少数民族体育扶持政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体育 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 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治理: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创新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兴宇 高晓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41,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既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亦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维度。协同治理理论作为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具有治理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既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亦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维度。协同治理理论作为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具有治理系统的开放性、主体的自组织性、结构的有序性等独特理论内涵。针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方面面临的诸多困境,在协同治理理论解释框架下,从理念协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制度协同,健全共保联治的制度体系;行动协同,跨域生态治理的共治共享等三个层面优化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以此提升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推进该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理论基础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困境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兴宇 贾其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48,共6页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加快区域绿色转型、促进区域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在论述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生态治理面临的顶层设计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加快区域绿色转型、促进区域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在论述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生态治理面临的顶层设计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不明晰、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等机制困境。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提出优化顶层决策设计机制、理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健全共保联制机制的优化路径。对于提高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机制困境 路径优化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路径研究——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WY屯为例
10
作者 周园 任都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93-97,共5页
党组织通过建立党支部和选派干部,加强对农村的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村民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而以WY屯为代表的大多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点决定其治理的复杂性和艰难度,因此党建工作必然要与乡村治理特色相结合... 党组织通过建立党支部和选派干部,加强对农村的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村民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而以WY屯为代表的大多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点决定其治理的复杂性和艰难度,因此党建工作必然要与乡村治理特色相结合,注重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通过党建引领项目发展,在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作为下,重塑党组织权威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吸纳村贤能人参与治理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服务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村民的再组织化;在依托特色文旅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乡村治理的创新,不断引入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在科技和创新模式的作用下加强村民自治能力,从而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边疆 民族地区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
11
作者 黎丽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84-88,共5页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夯实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及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面对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方向不明确、治理主体...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夯实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及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面对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方向不明确、治理主体缺位、制度体系不健全及落后的治理手段等问题,民族地区应明确治理工作主线,增强治理主体责任,完善治理制度体系以及创新治理手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现状分析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秋雯 陈文烈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219,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价值伦理、价值传递、评价导向三个维度阐释了生态价值治理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生态价值生产、整合和吸纳机制。得出结论:民族地区在发展的价值目标上,亟须解决单向度发展、增长主义带来的端口闭塞滞后的实际,消弭简单生态经济学偏废理论对民族地区生态价值建构可能带来的“贬值”风险;在生态价值治理运行上,夯实生态价值治理、政策框架与政治使命整合的互生互造,涵育三者双向赋能的发展伦理,充分释放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治理 民族地区 生态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基于云南省D镇实证研究
13
作者 施德君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08-113,共6页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人口的快速流动,农村逐渐形成空心化。基于实证研究发现,D镇农村存在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心化、村庄治理空心化、传统技艺空心化现状。同时,D镇农村空心化产生了人力资源存蓄难以平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人口的快速流动,农村逐渐形成空心化。基于实证研究发现,D镇农村存在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心化、村庄治理空心化、传统技艺空心化现状。同时,D镇农村空心化产生了人力资源存蓄难以平衡、产业发展难以实现多元、村庄建设与治理滞后、传统技艺遗落与难继的问题与影响。基于此,D镇农村空心化的治理理应培育与吸纳纾解农村人口流失之困;固本与赋能纾解农村产业单一之困;优化与善治纾解村庄建设与治理滞后之困;守正与创新纾解传统技艺遗落与难继之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边疆民族地区 农村空心化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初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炳彬 刘祥忠 +3 位作者 侯旭峰 何春利 关卓今 潘卫国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1-33,共3页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流域水少、水脏、生态环境脆弱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在"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复合生态系统高度,系统阐述了流域水生态...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流域水少、水脏、生态环境脆弱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在"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复合生态系统高度,系统阐述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流域山顶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技术,流域山地缓坡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流域水系、湖库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和流域平原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等,并介绍了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理论 技术 综合治理 流域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康江峰 王经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33-136,共4页
长期的滥垦、滥采、滥牧、滥伐和滥用水资源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加剧等问题 ;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 ,环境变得极其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西... 长期的滥垦、滥采、滥牧、滥伐和滥用水资源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加剧等问题 ;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 ,环境变得极其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基础性工程 ,中央政府和西部地区要有持续奋战百年的思想准备。可通过制定《河流湖泊水权法》与《植物资源采挖法》、南水北调、退耕还林 (草 )、发展饲料业、建设生态防护林带、研制木材的替代技术、强化对饮食、医药、皮革等产业的管理、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来加强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治理 ,为西部经济的起飞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 水资源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X村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洁君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3期137-140,共4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层次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主体存在观念转变滞后、缺乏正确引导、自身意识薄弱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以乡村振兴为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层次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主体存在观念转变滞后、缺乏正确引导、自身意识薄弱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路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对于打造现代化农村进而推动我国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 农村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乔世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9-105,共7页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唤醒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理念,加强民族地区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民族地区的生态变通、补充立法,是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生态...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唤醒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理念,加强民族地区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民族地区的生态变通、补充立法,是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必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 生态理念 生态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景跃 刘清娟 李季刚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0,共3页
近年来,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已成为金融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但是对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却较少。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两个层面构建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及发展优化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金融生态环境 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阳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20,共5页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这一问题已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制约因素。针对云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必须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增长与...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这一问题已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制约因素。针对云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必须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 问题与困境 对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才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法规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本,“合宪性法规审查”是确保地方立法质量的法治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制了“生态红线”,必须用综合行政联合执法举措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规范以协商救济为核心的生态环保约谈机制。需要用最严厉的执法司法手段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三位一体环境修复责任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全过程都要接受“合宪性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红线 民族地区 综合行政执法 法治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