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立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沈寿文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拟制定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贯彻实施宪法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重要国策的重要法律。在该法制定中,应当明了“民族团结”在本质上是中国各族公民的团结,应当以体系思维理解这部法律与宪法和其他法律一起,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 拟制定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贯彻实施宪法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重要国策的重要法律。在该法制定中,应当明了“民族团结”在本质上是中国各族公民的团结,应当以体系思维理解这部法律与宪法和其他法律一起,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的“法律规范集群”,因而立法工作中需要注意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并与其他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无论是立法思路,还是具体内容,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均应当遵循一般立法的规范要求,特别是“促进型立法”的“目的模式的法律”以及“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的文本表达和实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目的模式的法律” “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需把握的重大问题
2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9,共9页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团结有法可依,对外则强力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可行性在于国家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法奠定的根本法律依据以及各民族五个“相”涵养的深厚社会土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属于“目的模式的法律规范”,难以规定明确的构成要件,只规定法律所要达成的目的,因此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对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积极回应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法律保障 中华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