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民族和睦
1
作者
车宝仁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12-117,共6页
以往的研究者多认为唐代边塞诗以唐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军事斗争为题材,主要描写沙海雪山惊心动魄的战斗,揭示民族对立、将士悬殊等矛盾,反映慷慨从军、歼灭敌寇、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歌颂舍身为国、勇武敢战的英雄气概,抒发渴望建功立业...
以往的研究者多认为唐代边塞诗以唐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军事斗争为题材,主要描写沙海雪山惊心动魄的战斗,揭示民族对立、将士悬殊等矛盾,反映慷慨从军、歼灭敌寇、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歌颂舍身为国、勇武敢战的英雄气概,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由此多肯定边塞诗歌颂了爱国主义,甚至有人认为是宣扬了黩武主义,进而把边塞诗歌说成是战争文学。笔者认为这类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唐代各民族之间充满征战过伐。实际上,唐代各民族之间经常和睦相处。边塞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映各民族和睦融洽的关系。这方面的诗篇长期被人们忽视,研究甚少,本文对此初步作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民族和睦
民族
对立
边疆
民族
东突厥
民族
关系
新唐书
旧唐书
西域
中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被引量:
4
2
作者
邱国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1-37,共7页
民国时期,浙江畲汉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较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更为深刻。史料(尤其是口述史材料)证明:在同一块土地上,畲汉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友谊,成为民族和睦相处的佳话。畲汉互动,可分为...
民国时期,浙江畲汉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较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更为深刻。史料(尤其是口述史材料)证明:在同一块土地上,畲汉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友谊,成为民族和睦相处的佳话。畲汉互动,可分为三个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民间交往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畲汉互动
民族和睦
口述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史学思想的新发展
被引量:
2
3
作者
章永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是在如何面对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上,史地学者普遍从安定少数民族的民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出发,阐发了他们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前后
夷夏观念
民族和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爱国家 爱民族 爱人民——屈大均思想初探
4
作者
司徒彤
何振邦
屈九
《广东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93-96,共4页
明末清初岭南爱国诗人屈大均,具有超凡的艺术才华,在其留下的大量诗文中,以文寄志,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朱彝尊论大均的诗,首推其志.大均自己说的更为精辟:“今天下诗,皆有委而无源,才虽具而无道以为之本,无本,故其诗不能纵横自得,蹈...
明末清初岭南爱国诗人屈大均,具有超凡的艺术才华,在其留下的大量诗文中,以文寄志,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朱彝尊论大均的诗,首推其志.大均自己说的更为精辟:“今天下诗,皆有委而无源,才虽具而无道以为之本,无本,故其诗不能纵横自得,蹈空独行.”大均的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思想.屈大均的诗文著述,是中华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大均的思想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探讨其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思想,以浅见粗论就教于学者和前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大均
爱人民
民族和睦
南越
清兵
明王朝
南汉
广东新语
思想
屠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向世人展示研究成果
5
作者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4期92-92,共1页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1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代表和加拿大民族研究会的代表400余人出席年会,并围绕年会主题"社会转型、民族和睦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设有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1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代表和加拿大民族研究会的代表400余人出席年会,并围绕年会主题"社会转型、民族和睦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设有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族群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民族
学
年会
研究成果
民族
研究
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
民族和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和谐视域下的社会稳定
6
作者
栗献忠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58,共4页
社会转型期日益增长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族际及不同文化间等五方面的关系紧张与冲突,本文以社会稳定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之视角,对五重关系加以分析,进而指出社会稳定之道在于天人相携、人社互善、人际和谐、民...
社会转型期日益增长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族际及不同文化间等五方面的关系紧张与冲突,本文以社会稳定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之视角,对五重关系加以分析,进而指出社会稳定之道在于天人相携、人社互善、人际和谐、民族和睦、文化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稳定
天人相携
人社互善
人际和谐
民族和睦
文化多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走近巨人——曹禺大师和扬剧《王昭君》
被引量:
2
7
作者
袁振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83,共3页
走近巨人———曹禺大师和扬剧《王昭君》●袁振奇因为改编《王昭君》的机缘,有幸在曹禺大师与我们诀别前的几个月来到先生身边,得以瞻仰先生的丰采,并聆听了先生对我们改编工作的珍贵意见,而且从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先生的见面...
走近巨人———曹禺大师和扬剧《王昭君》●袁振奇因为改编《王昭君》的机缘,有幸在曹禺大师与我们诀别前的几个月来到先生身边,得以瞻仰先生的丰采,并聆听了先生对我们改编工作的珍贵意见,而且从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先生的见面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位文化巨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昭君》
曹禺
扬剧
历史真实
改编本
人物性格
民族
团结
民族和睦
诗化现实主义
“四人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西部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8
作者
韩玉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9-104,共6页
唐代西部边塞诗是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 ,乃至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它的爱国主义精神特性。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从新颖的角度 ,揭示了唐代西部边塞诗所显示的奇而美、苦而乐、悲而壮、“小”而大、和而贵等爱国主...
唐代西部边塞诗是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 ,乃至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它的爱国主义精神特性。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从新颖的角度 ,揭示了唐代西部边塞诗所显示的奇而美、苦而乐、悲而壮、“小”而大、和而贵等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并强调了它在建设新西部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苦而乐
悲而壮
士兵群像
民族和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问题
9
作者
马耀圻
《宁夏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65-68,共4页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以民族友好城市见称于世。今天,她仍承袭着优良传统,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等许多民族和睦相处。据1985年统计资料,现定居呼和浩特的回族有27 300余人,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蒙古族,占据第二位。市内...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以民族友好城市见称于世。今天,她仍承袭着优良传统,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等许多民族和睦相处。据1985年统计资料,现定居呼和浩特的回族有27 300余人,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蒙古族,占据第二位。市内三个行政区有一个迳以“回民区”命名。对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时间问题,首先注意的是蒙古族学者荣祥和荣赓麟父子。他们所著《土默特沿革》一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
试析
民族和睦
少数
民族
蒙古汗国
时间问题
亦思替非文字
回族史
公元
回回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民族和睦
1
作者
车宝仁
出处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12-117,共6页
文摘
以往的研究者多认为唐代边塞诗以唐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军事斗争为题材,主要描写沙海雪山惊心动魄的战斗,揭示民族对立、将士悬殊等矛盾,反映慷慨从军、歼灭敌寇、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歌颂舍身为国、勇武敢战的英雄气概,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由此多肯定边塞诗歌颂了爱国主义,甚至有人认为是宣扬了黩武主义,进而把边塞诗歌说成是战争文学。笔者认为这类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唐代各民族之间充满征战过伐。实际上,唐代各民族之间经常和睦相处。边塞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映各民族和睦融洽的关系。这方面的诗篇长期被人们忽视,研究甚少,本文对此初步作一分析。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民族和睦
民族
对立
边疆
民族
东突厥
民族
关系
新唐书
旧唐书
西域
中亚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被引量:
4
2
作者
邱国珍
机构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1-37,共7页
基金
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专项课题(05WZTO11)
文摘
民国时期,浙江畲汉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较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更为深刻。史料(尤其是口述史材料)证明:在同一块土地上,畲汉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友谊,成为民族和睦相处的佳话。畲汉互动,可分为三个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民间交往层面。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畲汉互动
民族和睦
口述史
Key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he and Han
ethnic harmony
oral history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史学思想的新发展
被引量:
2
3
作者
章永俊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出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文摘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是在如何面对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上,史地学者普遍从安定少数民族的民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出发,阐发了他们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
关键词
鸦片战争前后
夷夏观念
民族和睦
Keyword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ium War
Yi-Xia concept
ethnic harmony
分类号
K250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爱国家 爱民族 爱人民——屈大均思想初探
4
作者
司徒彤
何振邦
屈九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93-96,共4页
文摘
明末清初岭南爱国诗人屈大均,具有超凡的艺术才华,在其留下的大量诗文中,以文寄志,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朱彝尊论大均的诗,首推其志.大均自己说的更为精辟:“今天下诗,皆有委而无源,才虽具而无道以为之本,无本,故其诗不能纵横自得,蹈空独行.”大均的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思想.屈大均的诗文著述,是中华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大均的思想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探讨其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思想,以浅见粗论就教于学者和前辈.
关键词
屈大均
爱人民
民族和睦
南越
清兵
明王朝
南汉
广东新语
思想
屠城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向世人展示研究成果
5
作者
吴平
出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4期92-92,共1页
文摘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1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代表和加拿大民族研究会的代表400余人出席年会,并围绕年会主题"社会转型、民族和睦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设有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族群互动、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民族
学
年会
研究成果
民族
研究
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
民族和睦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和谐视域下的社会稳定
6
作者
栗献忠
机构
山东政法学院
出处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58,共4页
文摘
社会转型期日益增长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族际及不同文化间等五方面的关系紧张与冲突,本文以社会稳定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之视角,对五重关系加以分析,进而指出社会稳定之道在于天人相携、人社互善、人际和谐、民族和睦、文化多样。
关键词
社会稳定
天人相携
人社互善
人际和谐
民族和睦
文化多样
分类号
D66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走近巨人——曹禺大师和扬剧《王昭君》
被引量:
2
7
作者
袁振奇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83,共3页
文摘
走近巨人———曹禺大师和扬剧《王昭君》●袁振奇因为改编《王昭君》的机缘,有幸在曹禺大师与我们诀别前的几个月来到先生身边,得以瞻仰先生的丰采,并聆听了先生对我们改编工作的珍贵意见,而且从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先生的见面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位文化巨人人...
关键词
《王昭君》
曹禺
扬剧
历史真实
改编本
人物性格
民族
团结
民族和睦
诗化现实主义
“四人帮”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西部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8
作者
韩玉珠
机构
西北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9-104,共6页
文摘
唐代西部边塞诗是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 ,乃至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它的爱国主义精神特性。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从新颖的角度 ,揭示了唐代西部边塞诗所显示的奇而美、苦而乐、悲而壮、“小”而大、和而贵等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并强调了它在建设新西部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
边塞诗
苦而乐
悲而壮
士兵群像
民族和睦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问题
9
作者
马耀圻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65-68,共4页
文摘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以民族友好城市见称于世。今天,她仍承袭着优良传统,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等许多民族和睦相处。据1985年统计资料,现定居呼和浩特的回族有27 300余人,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蒙古族,占据第二位。市内三个行政区有一个迳以“回民区”命名。对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时间问题,首先注意的是蒙古族学者荣祥和荣赓麟父子。他们所著《土默特沿革》一书中。
关键词
呼和浩特
试析
民族和睦
少数
民族
蒙古汗国
时间问题
亦思替非文字
回族史
公元
回回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民族和睦
车宝仁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邱国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史学思想的新发展
章永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爱国家 爱民族 爱人民——屈大均思想初探
司徒彤
何振邦
屈九
《广东社会科学》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向世人展示研究成果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和谐视域下的社会稳定
栗献忠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走近巨人——曹禺大师和扬剧《王昭君》
袁振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唐代西部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韩玉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试析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问题
马耀圻
《宁夏社会科学》
19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