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理念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机遇与图景:时代语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论绎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洪珅 胡帅 +1 位作者 陈家明 唐明欢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概念,并确定其构成要素为族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功能和意义,着重分析其在时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图景。研究分别从族群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和文化传统层面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如文化认同代际递减、活动场所与氛围遭受冲击、制度安排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仪式异化等。同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迎来了发展机遇:乡村文化振兴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和优化带来契机;文化产业崛起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提供资源转化空间;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催生相关支持政策出台;新兴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注入创新和创造动力。据此,从人本化、生活化、多元化和社会化4个方面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未来发展图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过程中,族群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其文化选择和创造力将受到更多重视,族群发展将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协同共进;民族传统体育也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族群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并以生活化的形式实现活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将会赢得更多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将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社会化代理、个体文化适应和跨领域渗透也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族群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
3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中越边境壮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弄岗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家寿 唐华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5-157,共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弄岗自然保护区是祖国西南边陲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自然保护区,是物种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世居壮民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长期的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中,形成了独特的、五彩缤纷的民族传... 广西壮族自治区弄岗自然保护区是祖国西南边陲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自然保护区,是物种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世居壮民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长期的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中,形成了独特的、五彩缤纷的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执著卫护,对祖国秀美山川的热爱与保护的真情。梳理、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有极大的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民族传统文化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被引量:50
7
作者 何星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48-56,共9页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生...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生产、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中反映的生态保护事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生态保护 宗教信仰 民族风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26
8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113-117,共5页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景观 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钟世华 潘怿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本文运用文化媒介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媒介建构进行探讨,认为有必要从物态层、社会文化活动层及心理意识等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完善传统戏剧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戏剧文化呈现场所建设、民众学习参与、大众媒介倡导... 本文运用文化媒介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媒介建构进行探讨,认为有必要从物态层、社会文化活动层及心理意识等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完善传统戏剧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戏剧文化呈现场所建设、民众学习参与、大众媒介倡导、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等途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传承环境,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媒介 传统戏剧 文化生态保护区 媒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工作刍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雪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3-127,共5页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云南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早,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摸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立法和建立是其中成功范例之一。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省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概念 文化地图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场域下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变迁:表征、机理与保护模式——以程阳八寨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炜 高翔 龚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4-90,共7页
保护文化生态,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要点,更是旅游场域下文化传承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以广西程阳八寨传统体育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存量;从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物质层剖析其文化生态结构及变迁表征;... 保护文化生态,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要点,更是旅游场域下文化传承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以广西程阳八寨传统体育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存量;从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物质层剖析其文化生态结构及变迁表征;综合各学科理论知识,认为文化生态的变迁机理可归结为社会交换与功利博弈过程中的文化主体与开展目的变化、舞台呈现与主客互动过程中的文化形态与开展环境变迁、绩效评价与反馈控制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与调节机制失衡三个方面;可通过文化基因库建设、文化生态修复、文化生态补偿、文化生态重构四种模式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在“四维张力”和“四维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保持稳定,实现文化生态与旅游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场域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生态 变迁机理 保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岗地区民族传统村落生态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毕兴 方忠艳 《南方农业》 2022年第9期157-160,共4页
民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体现了当地原住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智慧遗产。通过对贵州省兴义坡岗喀斯特植被保护区6个民族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坡岗地区民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高效利用... 民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体现了当地原住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智慧遗产。通过对贵州省兴义坡岗喀斯特植被保护区6个民族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坡岗地区民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高效利用有着多重影响。鉴于该地区周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村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威胁;建议加强民族传统村落生态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影响作用的跨学科研究,以促进当地生态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村落 生态文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 坡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核心社会结构形态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帅 陈钢 陈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56,共4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是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的途径之一。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生态使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划构成为了可能,其本质就...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是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的途径之一。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生态使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划构成为了可能,其本质就是一个小型的区域社会,具有一般社会的结构和特征。从经济、文化和资源管理3个核心要素研究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社会结构,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形态上,应大力倡导绿色可持续经济模式,体育生态旅游是实现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层面上,应进行积极的重构,尊重当地人的自由选择,并借助外部力量使文化得以进化;在资源管理上,应遵循"无为而治"的资源管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生态 体育文化 核心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优化与重建 被引量:24
15
作者 伍卷 石爱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6-60,共5页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审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困境",探寻其发展之道。研究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自身原因,在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强势冲击下,逐渐被边沿化,陷入生存危机,有其必然性,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危...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审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困境",探寻其发展之道。研究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自身原因,在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强势冲击下,逐渐被边沿化,陷入生存危机,有其必然性,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危机也是转机,同样由于自身原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未从根本上丧失生命力,其生态是可以优化、改造和重建的,经过生态优化,完全可以浴火重生,展现光明的发展前景;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是中国体育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 文化生态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韦晓康 方征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2-85,共4页
文章从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内涵、现状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生态资源中具有的巨大魅力,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对此应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生态建设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土家族第一村”双凤村的田野调查报告 被引量:73
17
作者 万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1-50,共10页
运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结构、文化生态变迁、生态传承方式、生态发展困境及生态修复机制等问题,探寻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生态模式。研... 运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结构、文化生态变迁、生态传承方式、生态发展困境及生态修复机制等问题,探寻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生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民俗事项。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体育自身的问题,要具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生态结构,形成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相协调的运行环境,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生态修复机制,营造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村,才是实现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 双凤村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吴开松 郭倩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传统村落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以湖南湘西州泸溪县为研究样本,从自然生态、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活力和保护机制五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评价体系,考察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现状。研究发... 传统村落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以湖南湘西州泸溪县为研究样本,从自然生态、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活力和保护机制五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评价体系,考察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现状。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存在活态保护理念与创新脱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与外向拓展不够并存、村落传统文化边际效益递减、保护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应从重塑活态保护理念、创新传统村落保护新业态、利用社会资本打造PPP模式、“活化”民族文化记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村民参与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传统村落 活态保护 民族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研究——对民族地区传统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的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闵文义 戴正 才让加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6-42,共7页
从民族地区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来看,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根源于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在于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经济文化适应性特征。据此,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得出正是由于少数... 从民族地区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来看,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根源于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在于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经济文化适应性特征。据此,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得出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了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结论,并从两者互动关系分析出传统生态文化有效发挥功能的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以农业为特征,以可更新生态资源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模式,生产力水平低,人口规模小,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缓慢,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内。在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传统生态文化的约束力远不如在传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那么有效、广泛。因此,在当前民族地区开放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经济系统自身的可持续运作,另一方面有必要改造传统生态文化,使其更具适应性、约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宗教生态文化 传统生态文化 社会生态经济系统 民族地区 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 被引量:23
20
作者 高红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民族文化地区 ,发展文化生...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民族文化地区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保护 民族地区 文化生态旅游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人文环境 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