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发展中的民族交流与核心价值认同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伟 姚庐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3,共8页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文明发展之路上的各族人民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区域经济的合作交融,...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文明发展之路上的各族人民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区域经济的合作交融,不同信仰的和睦相处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与核心价值认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和东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象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丝绸之路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机制;各民族之间在共同利益上的共商合作、开放包容、互惠互利是丝绸之路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原则;"丝绸之路"沿线各族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是"丝绸之路"精神中核心价值认同的文化基础;沿线各族人民和平相处、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是"丝绸之路"精神中核心价值认同的理想和目标。这其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逐渐成为沿线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使得"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中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民族交流 丝绸之路精神 核心价值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交流活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永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1,共5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就非常重视民族工作的革新发展,曾集中组织开展了包括派遣中央民族访问团、医疗队、贸易工作队和邀请边疆少数民族代表赴内地参观等在内的一系列民族交流活动。这些民族交流活动对于科学制定民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就非常重视民族工作的革新发展,曾集中组织开展了包括派遣中央民族访问团、医疗队、贸易工作队和邀请边疆少数民族代表赴内地参观等在内的一系列民族交流活动。这些民族交流活动对于科学制定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共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有益尝试和有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流活动 中央民族访问团 民族理论 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五代时期乌江流域的人口迁徙与民族交流 被引量:1
3
作者 彭福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32-38,共7页
纵观漫长的隋唐五代时期,乌江流域的移民依其迁徙原因主要可分为自然移民、政治移民和军事移民,致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和行伍军卒迁入当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移民的不断深入,隋唐五代时期乌江流域各族人民的交往逐渐... 纵观漫长的隋唐五代时期,乌江流域的移民依其迁徙原因主要可分为自然移民、政治移民和军事移民,致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和行伍军卒迁入当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移民的不断深入,隋唐五代时期乌江流域各族人民的交往逐渐体现在经济开发、政治朝贡和文化渗透之中。由于文化变迁特定规律的作用,隋唐五代时期乌江流域各少数民族仍然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民族文化特色十分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乌江流域 人口迁徙 民族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文化网络交织中的民族交流--以西道堂在藏族地区的活动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唐聪丽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40,共8页
西道堂充分利用毗邻藏族地区的地理优势,深入藏族地区以坐商和行商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经济活动,通过与藏族地区地方头人、寺院活佛等建立良好关系,使自身在藏族地区的贸易活动得以顺畅,甚至与一般藏族民众也建立了友谊,构建了紧密的经济... 西道堂充分利用毗邻藏族地区的地理优势,深入藏族地区以坐商和行商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经济活动,通过与藏族地区地方头人、寺院活佛等建立良好关系,使自身在藏族地区的贸易活动得以顺畅,甚至与一般藏族民众也建立了友谊,构建了紧密的经济文化网络,塑造了良好的民族关系。西道堂的藏族地区活动及其承载的精神指明,在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本原则促进民族交融,以自利利人的互惠原则实践民族交往,以互通互动的文化互嵌方式增进民族间的心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流 西道堂 藏族地区 经济文化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
5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国家在场既能够监督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情况,又为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向指引;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的国家在场能够塑造兼具庄严性、权威性的视觉氛围和心理震撼,起到激发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的国家在场能够利用社区干群间良好的情感联系,拓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调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研究
7
作者 孙敏敏 袁祖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同体文化本位,审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提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性与差异性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融合性与互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的互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
8
作者 马治龙 罗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享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团场体制塑造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延续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成了个体之间、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国家在场是良种场这类国营农牧场互嵌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推动力,良种场的个案为南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格局 国家在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产业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
9
作者 张海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155,共12页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青绣为代表的非遗产业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加强了多种非遗的有序传承和资源共享,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助推青海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产业化 青海刺绣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贸易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究——以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为例
10
作者 宋凯晴 《福建茶叶》 2025年第7期193-195,共3页
万里茶道是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沟通了南北经济,对各民族“三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地区,社会习俗与文化艺术形式在万里茶道经济交往的同时发生着改变;旅蒙商从南方茶源地不远万里将茶叶运送到北方游牧民... 万里茶道是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沟通了南北经济,对各民族“三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地区,社会习俗与文化艺术形式在万里茶道经济交往的同时发生着改变;旅蒙商从南方茶源地不远万里将茶叶运送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在将自身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的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在当地广泛传播;内蒙古地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镇也在不断兴起。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上的民族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以及形成的紧密的民族关系对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万里茶道 内蒙古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忆、仪式实践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滇西地区邓子龙信仰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彩文 李爽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8,共10页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汉族分别将邓子龙传说嫁接到各自的文化图式中,集体围绕邓子龙信仰举行“拜大关”“祭神刀”等仪式活动。从历时性的视角看,明代以来形成的邓子龙信仰为滇西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从共时性的视角看,滇西地区各族人民通过邓子龙信仰以及共建文化景观、共祀靖边英雄、共享庙会节庆,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边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子龙信仰 历史记忆 仪式实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代体育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玲辉 蔡秀清 殷生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体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粘合剂,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格局。提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根植于高原地域文化的西藏古代体育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推动西藏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体育 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被引量:2
14
作者 常越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学 民族交往交流 民族融合 北京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维玺 张正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2,共9页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心理认同。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客观上提升了民众的归属感,促进了转型期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新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画为媒:宋、辽民族间的交流与互鉴
17
作者 王梦雨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197,共10页
北宋时期,汉族与番族之间以绘画为媒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交流与互鉴现象。宋廷对番族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不仅体现在政治外交层面,更深刻地反映在绘画领域。《宣和画谱》特设“番族门”,其位次仅次于“道释门”“人物门”和“宫室门”,位... 北宋时期,汉族与番族之间以绘画为媒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交流与互鉴现象。宋廷对番族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不仅体现在政治外交层面,更深刻地反映在绘画领域。《宣和画谱》特设“番族门”,其位次仅次于“道释门”“人物门”和“宫室门”,位列十门之四。《宣和画谱》的编纂体例、画科分类标准等,体现了宋朝统治者文化自若、吸纳异俗的开放风范;以及宋廷与番族敦睦相交、平等以待的外交理念。番、汉画家互有往来,番族画家入宋就职生活,受中原文化熏陶,其艺术风格渐与汉族相融合;汉人画家亦赴异族之地,其作品深受番人赞赏和学习,对番族绘画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民族间的双向交流,不仅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内涵,也促进了番、汉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辽主在两族交聘往来中,频送“鹿”“鹅、雁”等具有本民族风情的绘画作品,宋主则以汉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飞白书回赠,这些绘画作品加深了宋、辽的友好关系,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象征。此外,宋、辽间的御容交换,以及宋人所绘《契丹使朝聘图》记录了番、汉间的外交活动,展示了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场景。宋廷对收集和绘制番族形象、图绘民族交流的职贡图给予高度重视,这些绘画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政治与艺术互动的产物,也成为宋廷歌颂当朝文治武功、塑造中原威仪、增强民族自信的方式。北宋时期汉族、番族以绘画为媒,相互碰撞,各取所长,互鉴与创新交织进行,文化联系日益增强,共同推进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绘画 民族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18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李合户”:民族交融的自然位育与在地实践
19
作者 牛乐 王婷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3,共10页
“张李合户”是西北地区历史上蒙汉民族交融形成的文化习俗,也是兼具象征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社会交往活动。该习俗始于明初,从早期简单的走亲访友及祭祀祖先活动,逐渐发展成内容丰富的大规模“合户”社火,在民俗仪式中呈现由“分”达“合... “张李合户”是西北地区历史上蒙汉民族交融形成的文化习俗,也是兼具象征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社会交往活动。该习俗始于明初,从早期简单的走亲访友及祭祀祖先活动,逐渐发展成内容丰富的大规模“合户”社火,在民俗仪式中呈现由“分”达“合”的符号表征,成为研究西北地区蒙汉融合历史的文化样本。两姓族谱中的名讳记录、改姓与分姓、分户与合户等历史事件从不同侧面呈现了蒙汉民族在语言、亲属制度、生计选择、户籍体系等方面的交互影响,体现了多民族血缘关系与文化谱系的融合生长,在此过程中,自然位育、社会变迁与人的情感动机、在地实践互构形塑,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实质动力,形成多元交融的文化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张李合户” 蒙汉民族关系 自然位育 在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渠流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及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素云 张江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153,共10页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推动着灵渠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工程 灵渠流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灵渠运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