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主体性的阐释焦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广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40,共8页
民族主体性问题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框架中显现民族主体的时代特性,并以此来标定民族自身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中国当代哲学的研讨中,却以时空缺位的形式表露出关于这一问... 民族主体性问题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框架中显现民族主体的时代特性,并以此来标定民族自身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中国当代哲学的研讨中,却以时空缺位的形式表露出关于这一问题的阐释焦虑,这种焦虑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搁浅于民族主体性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中。在走出历史上的族群限定,以哲学的方式消解了民族主体性的朴素认知形式,并且把民族主体性提升为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之后,走出民族主体性问题的阐释焦虑,寻觅民族自我意识的当代表达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体性 民族自我意识 阐释焦虑 身份认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一个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现代体贴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广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6,共7页
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 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拒绝了用外在的、永恒的本质限定民族主体的形而上学方法,在认定民族本质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前提下,力求从民族生存方式的历史变化中去把握民族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本性,以此来体现学术方式和生命智慧相融合的思想欲求。在这种欲求中,它的目力所及是民族主体的生长空间,它的内容是民族主体在当代社会中所获得的主体性。在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中,"民族"被视为在自我追求中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而"民族主体性"则被理解为如何在民族特质的时代标定中会通他族智慧、书写族群身份、构筑和彰显人类精神的基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体 民族主体性 觉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近现代外语教育中语言文化意识的民族主体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小刚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1,16,共6页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意识的民族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所学外语的文化性的体认、学习和运用某种外语的意识倾向性、学习外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理念。中国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大炮轰开国门之后 ,就迈上了艰难的向外族学习之路。一个多世纪...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意识的民族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所学外语的文化性的体认、学习和运用某种外语的意识倾向性、学习外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理念。中国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大炮轰开国门之后 ,就迈上了艰难的向外族学习之路。一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外语教育中语言文化意识的民族主体性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而逐步提高。当今全球化时代为人类共享文明提供了方便 ,但也存在着激烈的语言文化竞争 ,我们提倡一种保存自己又善待他人的平等心态 ,主张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上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学 语言文化意识 民族主体性 多元化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民族主体性表达
4
作者 黄肖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31,共5页
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历史、性别、身份三条横向线索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张力的纵向线索铺排下,对民族主体性做了网格式的表达,言及了蒙古族个体与大历史的疏离、个体性别难题的意识形态隐喻以及草原意象对民族文化身份... 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历史、性别、身份三条横向线索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张力的纵向线索铺排下,对民族主体性做了网格式的表达,言及了蒙古族个体与大历史的疏离、个体性别难题的意识形态隐喻以及草原意象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想象性救赎。但因新世纪以来的社会、文化转型方兴未艾,创作主体的自我审视方式也不断改变,对民族主体性的定位与书写也是相对开放的、未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式书写 民族主体性 历史 性别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和重建
5
作者 杨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3-16,共4页
民族主体性意识作为关系民族、国家复兴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文章论述了20世纪中华民族在从鸦片战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百年历程中民族主体意识曲折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主体性意识觉醒和重建... 民族主体性意识作为关系民族、国家复兴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文章论述了20世纪中华民族在从鸦片战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百年历程中民族主体意识曲折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主体性意识觉醒和重建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主体性意识 觉醒和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淑娟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52,共1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政治地位的确立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历史性反思和建构提供了宏大视野。实现民族复兴是接力跑,民族复兴从高度、宽度和时间跨度上全面彰显中华民族主体性。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二者是同义语。实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政治地位的确立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历史性反思和建构提供了宏大视野。实现民族复兴是接力跑,民族复兴从高度、宽度和时间跨度上全面彰显中华民族主体性。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二者是同义语。实际上,主体性是民族的生命自觉,不光看重向外呈现的主权独立、平等、利益和尊严等方面,同时应关注向内反思的文化特质、实际境遇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更应注意内外部的同步和协调,外在呈现应是向内反思的自然呈现。中华民族主体性建构,首先是其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建构,完成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内聚性的历史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为中华民族主体性提供精神标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境遇出发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基本原则;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精神动力,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培育。其次是在坚持中华民族主体地位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其内部主体性的层级构筑。最后是在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实现“自由的超越”之路,为建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主体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建设与民族主体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岱年 《北京社会科学》 1987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从周秦到明清,中国的封建时代经历了二千多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只能走曲折的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各种历史条件决定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应该承认,在文化发展史上。
关键词 民族主体性 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封建时代 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幕世界 中国梦想——“中国电影与民族主体性”国际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王斐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79-81,共3页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法国第八大学和巴黎中国电影节共同主办,中法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中国电影学术研讨会——“中国电影与文化主体性”,于2013年11月4日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召开。这是第一次由中法合办,在法国举...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法国第八大学和巴黎中国电影节共同主办,中法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中国电影学术研讨会——“中国电影与文化主体性”,于2013年11月4日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召开。这是第一次由中法合办,在法国举行学术性的电影研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国际传播 研讨会综述 民族主体性 北京师范大学 法国巴黎 世界 银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
9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46-246,共1页
李广昌撰文《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一一个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现代体贴》指出,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 李广昌撰文《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一一个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现代体贴》指出,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拒绝了用外在的、永恒的本质限定民族主体的形而上学方法,在认定民族本质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前提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体性 现代 觉解 中西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 民族自我意识 形而上学方法 哲学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逻辑 被引量:3
10
作者 英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性自觉,筑牢中国道路的主体性根基,打开中国理论和制度的主体性创新空间,蕴含着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密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建构,体现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时代承续,集成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生成逻辑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维辩证路径
11
作者 陈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4,共9页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上,应超越“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两极思维,重构文化存在的张力结构,在差异与同一的动态关系中寻找融合之道,进而建构多元共生、互鉴互通的文明格局。其二,在认识论维度上,应突破“主体孤立性”与“他者绝对化”的对立结构,重申文化认同的生成性与交互性,通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路径,确立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内在价值与自主地位。其三,在方法论维度上,应拒绝传统的僵化守成与现代性的全盘替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智慧嵌入当代实践逻辑,推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融合。三条进路的辩证统一,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设定,也在实践层面为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抗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栖居-对话-创造”的循环中持续演进的新范式:在差异中建立连接,在对话中保持独特性,在转化中延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明对话 三维辩证路径 传统与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10
12
作者 英明 田鹏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本体意涵。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掌握历史主动中形成,在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的守正创新中建立,在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中巩固,这印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延展过程。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根本所在,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文化基础、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本体意涵 延展过程 时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的当代价值与民族教育主体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雪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5-158,共4页
地方性知识是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的知识概念。地方性知识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普遍主义提出了挑战,彰显了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方性知识蕴含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民族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主... 地方性知识是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的知识概念。地方性知识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普遍主义提出了挑战,彰显了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方性知识蕴含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民族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主体性发展路径包括:秉承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重视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提升民族教育的主体意识;探究地方性知识的意义生成与阐释机制,凸显民族教育特色,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功能,满足主体需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需把握的重大问题
14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9,共9页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团结有法可依,对外则强力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可行性在于国家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法奠定的根本法律依据以及各民族五个“相”涵养的深厚社会土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属于“目的模式的法律规范”,难以规定明确的构成要件,只规定法律所要达成的目的,因此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对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积极回应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法律保障 中华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属性论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冉津宇 张思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属性的把准,是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文明的民族主体性源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解与民族文化的生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主体性表现为:走独立自主...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属性的把准,是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文明的民族主体性源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解与民族文化的生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主体性表现为:走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在“双创”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批判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主旨具象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马克思主义文明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含赓续与开新、独立与自主、批判与超越、关照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回答并解决了在全球现代化视域中民族文明如何自存、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问题,具有赓续与发展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与自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文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涵·生成·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理论诠释
16
作者 王作军 王洪标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12期20-34,共15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醒是其生成的历史动因,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是其生成的外部张力。确立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力量、筑牢国家认同文化基础以及彰显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底色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建设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内涵 生成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精神的拓展与传统文化的论争
17
作者 方仁叶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2期48-52,共5页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平面的、共时的结构,它实则是一个立体的、历时的结构。也就是说,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此民族现在此刻显露出的精神特质,它木质上是此民族长期历史传统中优秀精神的积淀。每当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要在革故鼎新中认清阻力和...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平面的、共时的结构,它实则是一个立体的、历时的结构。也就是说,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此民族现在此刻显露出的精神特质,它木质上是此民族长期历史传统中优秀精神的积淀。每当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要在革故鼎新中认清阻力和开发动力,都会追究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从自己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去发现动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具有消化外来文化的主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民族主体性 西方文化 中西文化 80年代 文化运动 文化热 文化心态 外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节事旅游论非遗保护: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丽琼 马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6-59,共4页
传统节日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节日庆典活动高度凝练了地方乡土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以定期举办传统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节事旅游,用特殊的旅游形式弘扬了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节日庆典活动高度凝练了地方乡土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以定期举办传统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节事旅游,用特殊的旅游形式弘扬了民族文化,同时又可以给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需在政府主导和有序管理的基础上,特别鼓励本民族人民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实现节日文化"官办"与"民办"的最优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节事旅游 彝族火把节 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 被引量:8
19
作者 方克立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0,共5页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在中国哲学现代化和世界化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批判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极端形式提出来,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民族化的诉求。集中体现为三个问难: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哲学史学科具不具备合法性;以马克思主义...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在中国哲学现代化和世界化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批判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极端形式提出来,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民族化的诉求。集中体现为三个问难: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哲学史学科具不具备合法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具不具有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合法性 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复仇、“鬼”与地下的正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新雨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4期74-82,共9页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地下 反狱之鬼 正义 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