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缠——以1930—40年代“战国策派”思潮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7,共9页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拯救民族危机与向现代转型是发展的两条主线,由此形成了既要反对西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就要倡导中国文化独立性,反对西方文化传入;既要开放中国,学习西方以融入世界,就必须反对民族主义思潮,批判传统文化的相互...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拯救民族危机与向现代转型是发展的两条主线,由此形成了既要反对西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就要倡导中国文化独立性,反对西方文化传入;既要开放中国,学习西方以融入世界,就必须反对民族主义思潮,批判传统文化的相互矛盾的双线走向。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战国策派"主要人物与追求自由主义信仰的众多知识界人士一样,在思想理念上发生了迎合民族主义思潮的转变,倡导"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呼吁个人自由暂时让位于民族自由,为时势所迫主张集权政治,并将民主政治与民主主义硬性割裂。救亡与启蒙的两难,观念与现实的冲突,自由主义内核与民族主义外衣的交织,在战国策学人论述中表现十分突出,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知识群体中思潮繁杂现象的典型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策思潮 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策派”民族主义史学在抗战期间的兴衰 被引量:1
2
作者 田亮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52-156,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学术团体 ,其主要成员雷海宗、林同济用所谓“历史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 ,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 ,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 ,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 ,并主张战时在政治... 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学术团体 ,其主要成员雷海宗、林同济用所谓“历史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 ,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 ,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 ,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 ,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它的历史观是有非理性倾向 ,它的激进民族主义主张及其可悲命运则具有思想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策 民族主义 史学思想 雷海宗 林同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被引量:3
3
作者 高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并不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被国民党作为统治工具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它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民族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30年代,左翼文学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左翼”文学不提“民族文学”而只是强调“民族形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很深的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则是一个文学史问题,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存在着政治问题而对民族文学理论本身也予以否定。单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民族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战国策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策派”再认识 被引量:6
4
作者 田亮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7-43,50,共8页
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民族主义学术团体。他们用“文化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 ,惊呼“战国时代的重演” ,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国民劣根性 ,大力倡导尚力精神和英雄崇拜 ,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 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民族主义学术团体。他们用“文化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 ,惊呼“战国时代的重演” ,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国民劣根性 ,大力倡导尚力精神和英雄崇拜 ,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 ,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 ,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尽管其历史观有非理性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策 民族主义 国民性改造 林同济 雷海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战国策派”外交思想
5
作者 肖刚 刘武中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38,80,共5页
战国策派是二战时期诞生于西南后方的学术团体,其组成人员大多是学院派的精英,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另一方面其思想则大量借鉴异域文化,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新的以抗战、建国为宗旨的政治思想体系。本文... 战国策派是二战时期诞生于西南后方的学术团体,其组成人员大多是学院派的精英,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另一方面其思想则大量借鉴异域文化,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新的以抗战、建国为宗旨的政治思想体系。本文通过对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外交思想的分析,总结出其在民族主义、强国外交、地缘政治及文化冲突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及其对中国建设负责任大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策 民族主义 地缘政治 文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有多深?——沈氏佚简《提倡做人的新态度》考释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雪莲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69,共6页
在《战国策》第15、16合期上有一封署名"沈粥煮"的"读者来信"《提倡做人的新态度》,其笔调很像是沈从文的,内容也给人"沈从文式"的熟悉感——如沈从文抗战以来的思想变迁、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严肃思考、... 在《战国策》第15、16合期上有一封署名"沈粥煮"的"读者来信"《提倡做人的新态度》,其笔调很像是沈从文的,内容也给人"沈从文式"的熟悉感——如沈从文抗战以来的思想变迁、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严肃思考、他对"阉寺性"的持续批判、他对"人的重造""民族重造"的殷切期望,都与这封"读者来信"的观点息息相关、相互印证,可以说明这封佚简当出自沈从文之手。由此,沈从文与《战国策》派关系之深密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佚简 国策 民族主义 “阉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要——抗战文学运动和解放区文学
7
作者 汤逸中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10期33-35,共3页
[抗战初期的文学运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至1938年10月武汉失陷为抗战初期。抗战初期的文学运动,有两件事和一个特点较为重要。第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文学 文协 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初期 延安文艺座谈会 王实味 国策 林同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的伤吟——《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序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10期68-72,共5页
六十三年前,瞿秋白在他那篇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曾把鲁迅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莱谟斯——一位狼的乳汁喂养大的英雄。这是一个确当并为鲁迅本人所首肯的比喻;因为鲁迅虽然出身于绅士阶级,却从中国劳苦大众的母体上吮取着精... 六十三年前,瞿秋白在他那篇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曾把鲁迅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莱谟斯——一位狼的乳汁喂养大的英雄。这是一个确当并为鲁迅本人所首肯的比喻;因为鲁迅虽然出身于绅士阶级,却从中国劳苦大众的母体上吮取着精神养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自由主义 “第三种人” 左翼文艺 《学衡》 梁实秋 文艺与政治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新人文主义 革命文学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