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互构关系
1
作者
宋春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6,共8页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独属的民族身份、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推进民族复兴的实践,持续形塑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厚度与当代向度。其次,作为意义生产的价值本体,中华文化主体性依托庞大的文化体系、连续性的文化传承、大一统的文化内核与创新性的文化特质,深度参与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建构。因此,在“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对二者进行整体性考察,不仅能够解蔽被割裂性研究所遮蔽的深层次关联,更重要的是能够明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文化融凝”互构共进的方法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
中华
文化
主体性
民族与文化
共生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互构关系
1
作者
宋春霞
机构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6,共8页
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系统思维研究”(编号:2024NDC104)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逻辑关系研究”(编号:KFSM-NDSK0206)。
文摘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独属的民族身份、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推进民族复兴的实践,持续形塑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厚度与当代向度。其次,作为意义生产的价值本体,中华文化主体性依托庞大的文化体系、连续性的文化传承、大一统的文化内核与创新性的文化特质,深度参与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建构。因此,在“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对二者进行整体性考察,不仅能够解蔽被割裂性研究所遮蔽的深层次关联,更重要的是能够明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文化融凝”互构共进的方法论进路。
关键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
中华
文化
主体性
民族与文化
共生
互构
Keyword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Nation and Culture
Symbiosis
Mutual Construction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互构关系
宋春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