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35,共7页
在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实践中,各种成果的内容、方法和结论是一种可再观察的文本。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内容应涵盖民国时期在中国疆域内产生、发展、变化的全部新闻事业而不仅是民国南京政府官办及在当时社会语境下合法存在的新闻事业;民国... 在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实践中,各种成果的内容、方法和结论是一种可再观察的文本。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内容应涵盖民国时期在中国疆域内产生、发展、变化的全部新闻事业而不仅是民国南京政府官办及在当时社会语境下合法存在的新闻事业;民国新闻史研究应采用各种研究方法,但应提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矛盾错综复杂和利益冲突激烈的"民国语境"中,没有代表所有人利益的新闻人、代表所有阶级利益的新闻媒介和绝对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言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新闻史 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对象、目标、功能及态度诸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倪延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40,共8页
自2007年以来,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有了迅速发展。本文在对"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目标、功能和态度进行初步探索和思考后,提出了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是民国时期新闻事业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可从宏观... 自2007年以来,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有了迅速发展。本文在对"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目标、功能和态度进行初步探索和思考后,提出了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是民国时期新闻事业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加以认识,民国新闻史的研究目标是再现历史和探寻规律,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评价历史和借鉴当下,以及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态度应是历史和辩证的态度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史理论研究 民国新闻史研究 中国新闻史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新闻史人物的群体特征及评价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3-38,共6页
民国时期新闻史人物群体特征及其评价问题无法回避,本文提出对民国时期新闻史人物的评价应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摆脱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立足于民国时期新闻史发展的实际历程和规律,摆脱僵... 民国时期新闻史人物群体特征及其评价问题无法回避,本文提出对民国时期新闻史人物的评价应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摆脱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立足于民国时期新闻史发展的实际历程和规律,摆脱僵化的非新闻史因素的局限;立足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民国新闻史人物,摆脱机械和片面的思维方式,从"国家""民族""道德""行业"和"阶段"来评价民国时期新闻史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新闻史 新闻史人物评价 中国新闻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 被引量:8
4
作者 倪延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131,163-164,共11页
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指由相关研究成果集体构建的对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叙述或展现方法和模式的有机组合。自民国创立到民国南京政府终结的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新闻史学界已初步构建起包括研究对象叙述体系、研究方法叙述体系、研究者叙... 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指由相关研究成果集体构建的对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叙述或展现方法和模式的有机组合。自民国创立到民国南京政府终结的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新闻史学界已初步构建起包括研究对象叙述体系、研究方法叙述体系、研究者叙述体系和表现形式叙述体系等内涵的完整体系。虽然在这一阶段中的国家和民族及社会生活经历的动荡和波折明显影响了新闻史学研究,但新闻史研究仍循其内在规律向前发展,这一阶段新闻史研究成果的叙述体系在当时和其他学科基本处在相当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史研究:民国时期 新闻学基础理论 中国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前国人的对外新闻交流及其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0,共6页
民国时期的新闻业对外交流是该时期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国前的新闻业对外交流则是民国时期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础。探寻民国前中国新闻业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是研究民国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本前提。本文首次从中国人... 民国时期的新闻业对外交流是该时期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国前的新闻业对外交流则是民国时期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础。探寻民国前中国新闻业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是研究民国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本前提。本文首次从中国人对外新闻交流的开端、中国政治人物在海外的新闻活动、国人与外国新闻界的交往活动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民国前中国新闻界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民国前中国新闻界对外交流的四个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 对外交流 民国新闻史 对外传播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历史评价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30,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中华民国新闻事业的起点应该溯源到孙中山参与《镜海丛报》的发行活动""中华民国新闻史是以‘中华民国政府’为存在前提的断代新闻史"和"中华民国新闻史是应予以更加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的断代新闻... 本文提出了"中华民国新闻事业的起点应该溯源到孙中山参与《镜海丛报》的发行活动""中华民国新闻史是以‘中华民国政府’为存在前提的断代新闻史"和"中华民国新闻史是应予以更加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的断代新闻史"等主要观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有关思考的整体性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史 民国新闻史 断代新闻史 民国新闻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民国初期的少数民族新闻业
7
作者 白润生 荆琰清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4,共4页
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创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本文旨在叙述民国创立初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新... 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创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本文旨在叙述民国创立初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新闻史 少数民族新闻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前后共产党新闻宣传口径的历史性转折与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29,共5页
抗日战争(1931.9.18-1945.9.2)前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口径实现了从"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再从"和平民主建国"到"打倒蒋介石"的历史性转折,共产党在抗战前后新闻宣传口径... 抗日战争(1931.9.18-1945.9.2)前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口径实现了从"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再从"和平民主建国"到"打倒蒋介石"的历史性转折,共产党在抗战前后新闻宣传口径转折对当今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新闻史 共产党 新闻宣传 民国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话语体系的演变及启迪 被引量:3
9
作者 倪延年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5,111,共9页
中共一大决议确定的"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是共产党人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中都坚持的"初心"。为了实现初心目标,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己的新闻宣传话语体系,团结一切可以... 中共一大决议确定的"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是共产党人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中都坚持的"初心"。为了实现初心目标,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己的新闻宣传话语体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革命胜利;为了实现初心目标,共产党人在国共关系和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新闻话语体系,体现了"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新闻活动 新闻话语研究 民国时期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马星野与《自由中国》关系的初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继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4-58,共5页
尽管马星野与《自由中国》的关系是中国新闻史发展潮流中的"点滴",但它折射出的是以马星野为代表的一类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困境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两岸... 尽管马星野与《自由中国》的关系是中国新闻史发展潮流中的"点滴",但它折射出的是以马星野为代表的一类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困境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两岸新闻学界对此尚未有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根据《马星野档案》及两岸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论述,指出这种方式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讲并不完全取决于新闻人个人的主观理想和专业能力,而更依赖于他所身处的现实大环境对他们理想的"容忍"程度以及他们个人对这种"容忍"的理解、态度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星野 《自由中国》 民国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