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的策略选择——基于兰州市宋村集体土地纠纷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文宏 戚晓雪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7,154,共13页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一种强调外部情境"政治属性"的理论观点。本文依照"文化—制度"及"稳定—多变"维度,以宋村集体土地纠纷事件为案例,区分文化性与制度性政治机会,将稳定的与多变的政治机会分离,详细阐...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一种强调外部情境"政治属性"的理论观点。本文依照"文化—制度"及"稳定—多变"维度,以宋村集体土地纠纷事件为案例,区分文化性与制度性政治机会,将稳定的与多变的政治机会分离,详细阐述了多元主体的博弈过程,重新梳理和整合相关变量,从而淡化不同国家间政治制度差异对抗争行为的决定性影响,结合我国现有制度的"政治性""稳定性"和"竞争性"特点,实现了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本土化改造,突出了权威性话语的转变、弱化的乡村治理结构、精英的突出表现等三个显性机会要素的影响权重;同时,借助事件链的形式对隐性机会空间中抗争双方围绕着"土地财政下的政府角色"这一隐性机会结构变量所进行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梳理,试图论证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策略选择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机会结构 民众抗争行为 集体土地 土地纠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邻避冲突中的民众抗争与精英互动:基于地方治理结构视角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晨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议题一样,邻避冲突研究正日益成为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然而既有的研究,大多遵循"官-民对抗"及其消解的逻辑,落入了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窠臼中,忽视了当下中国邻避冲突中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及社会互... 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议题一样,邻避冲突研究正日益成为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然而既有的研究,大多遵循"官-民对抗"及其消解的逻辑,落入了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窠臼中,忽视了当下中国邻避冲突中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及社会互动。邻避冲突中看似喧嚣的民众抗争背后,隐藏着更多体制内外的精英互动与利益权衡。这种特定地方的精英互动机制是否存在和有效,往往是邻避冲突发生及能否以较低成本消解的关键。但这种个案化的解决,也彰显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困境:无论民众抗争还是精英互动,都难以成为邻避冲突治理制度化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冲突 民众抗争 精英互动 国家与社会关系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众抗争的“出大事”逻辑:情境、机理与治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建国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4-174,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逐渐增强,现代性的风险在不断集聚,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逐步显现,人民内部的矛盾急剧累积。尤其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甚至断裂,成为当今中国群体性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逐渐增强,现代性的风险在不断集聚,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逐步显现,人民内部的矛盾急剧累积。尤其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甚至断裂,成为当今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或社会抗争事件频出的渊薮,使"抗争政治"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议题之一。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境中,民众为了使自身的利益诉求得以有效表达并引起政府的重视,在社会抗争事件中主要遵循"将事情闹大",即"出大事"逻辑,主要运用较为主动的、积极的、选择性的策略主义。从这种逻辑形成的内在机理来看,社会转型的影响,是通过"相对剥夺感""利益表达与救济梗阻""发展型地方主义"等作用机制来实现的。民众抗争的"出大事"情结及其再生产,将给社会集聚更大的风险与危机。消解民众抗争"出大事"逻辑,实现基层社会的真正稳定与和谐,我们需要从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与救济机制、推进"六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等方面下大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出大事”逻辑 民众抗争 发展型地方主义 共建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意识还是规则意识?——美国学者视阈下中国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主体意识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夏金梅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6,共8页
美国学者在对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十分关注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主张权利意识的学者多数认为这种意识将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而坚持规则意识的学者又将这种规则视为对政府的臣服。事实... 美国学者在对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十分关注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主张权利意识的学者多数认为这种意识将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而坚持规则意识的学者又将这种规则视为对政府的臣服。事实上,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既具有规则意识又具有权利意识,参与者的规则意识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奴性意识,其权利意识是在规则意识的主导下形成的,并不会给党和国家带来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权利意识 规则意识 民众抗争 政治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