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方圆
江财水
+6 位作者
李豪
包启富
刘昆
陈涛升
程智鹏
徐轶男
周健儿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121,共8页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蓝底黄毫的兔毫釉。通过XRD、Raman、SEM、EDS等测试方法,探究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毫纹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兔毫釉烧成温度范围较窄,在较低温度1270~129...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蓝底黄毫的兔毫釉。通过XRD、Raman、SEM、EDS等测试方法,探究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毫纹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兔毫釉烧成温度范围较窄,在较低温度1270~1290℃下,釉中主要是分相-析晶,毫纹处ε-Fe_(2)O_(3)晶体尺寸为150 nm,釉中由于高温液相黏度较大晶体无法迁移形成釉面斑点;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至1310℃,釉面出现毫纹,釉浆黏度逐渐减小,釉中结构完成分相向析晶的转变,毫纹中的ε-Fe_(2)O_(3)晶粒数量增加,尺寸为300 nm,底釉中的晶核逐渐向毫纹中迁移,导致1350℃以上釉面逐渐呈现密集的黄色毫纹。在1330℃的兔毫釉釉浆黏度适中,底釉略微泛蓝,毫纹形态为细长的拉丝状,清晰分明,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黄兔
毫
烧成温度
毫纹形态
黏度
ε-Fe_(2)O_(3)
分相-析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Fe_(2)O_(3)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方圆
李豪
+7 位作者
江财水
包启富
刘昆
陈涛升
于欢
徐轶男
程智鹏
周健儿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3,共8页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Fe_(2)O_(3)含量对建窑兔毫釉黄色纹路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解析毫纹的变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Fe_(2)O_(3)含量影响着釉中ε-Fe_(2)O_(3)晶体析出的数量、形态及尺寸,使得毫...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Fe_(2)O_(3)含量对建窑兔毫釉黄色纹路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解析毫纹的变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Fe_(2)O_(3)含量影响着釉中ε-Fe_(2)O_(3)晶体析出的数量、形态及尺寸,使得毫纹呈现不同形态。Fe_(2)O_(3)含量为0.11 mol,釉中主要为玻璃相,析出晶体较少,形态为不规则块状,尺寸约50~100 nm,釉面呈灰青色而未出现毫纹。Fe_(2)O_(3)含量增至0.13~0.15 mol,ε-Fe_(2)O_(3)晶体析出较多,形态为短柱状,尺寸约50~150 nm,釉面形成细短蓝白色毫纹。当Fe_(2)O_(3)含量增至0.17~0.19 mol,ε-Fe_(2)O_(3)晶体发育形成单层和多层枝状晶花,尺寸约250~450 nm,釉面形成较长拉丝状黄色兔毫纹。Fe_(2)O_(3)含量增至0.21~0.23 mol,ε-Fe_(2)O_(3)晶体发育成树叶状大晶花,尺寸约1~2μm,釉面形成柿红。釉中Fe_(2)O_(3)含量处于0.15~0.21 mol,釉面形成的黄色毫纹数量适中,形态纤细,呈较好的拉丝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黄兔
毫
Fe_(2)O_(3)含量
ε-Fe_(2)O_(3)晶体
毫纹形态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方圆
江财水
李豪
包启富
刘昆
陈涛升
程智鹏
徐轶男
周健儿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
日升窑建盏陶瓷研究所
出处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121,共8页
基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D18048)。
文摘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蓝底黄毫的兔毫釉。通过XRD、Raman、SEM、EDS等测试方法,探究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毫纹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兔毫釉烧成温度范围较窄,在较低温度1270~1290℃下,釉中主要是分相-析晶,毫纹处ε-Fe_(2)O_(3)晶体尺寸为150 nm,釉中由于高温液相黏度较大晶体无法迁移形成釉面斑点;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至1310℃,釉面出现毫纹,釉浆黏度逐渐减小,釉中结构完成分相向析晶的转变,毫纹中的ε-Fe_(2)O_(3)晶粒数量增加,尺寸为300 nm,底釉中的晶核逐渐向毫纹中迁移,导致1350℃以上釉面逐渐呈现密集的黄色毫纹。在1330℃的兔毫釉釉浆黏度适中,底釉略微泛蓝,毫纹形态为细长的拉丝状,清晰分明,效果较佳。
关键词
建窑黄兔
毫
烧成温度
毫纹形态
黏度
ε-Fe_(2)O_(3)
分相-析晶
Keywords
Yellow hare’s fur glaze of Jian wares
Firing temperatures
Strips pattern
viscosity
ε-Fe_(2)O_(3)
Separated-crystal
分类号
TQ174.654.1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Fe_(2)O_(3)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方圆
李豪
江财水
包启富
刘昆
陈涛升
于欢
徐轶男
程智鹏
周健儿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
日升窑建盏陶瓷研究所
出处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3,共8页
基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D18048)。
文摘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Fe_(2)O_(3)含量对建窑兔毫釉黄色纹路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解析毫纹的变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Fe_(2)O_(3)含量影响着釉中ε-Fe_(2)O_(3)晶体析出的数量、形态及尺寸,使得毫纹呈现不同形态。Fe_(2)O_(3)含量为0.11 mol,釉中主要为玻璃相,析出晶体较少,形态为不规则块状,尺寸约50~100 nm,釉面呈灰青色而未出现毫纹。Fe_(2)O_(3)含量增至0.13~0.15 mol,ε-Fe_(2)O_(3)晶体析出较多,形态为短柱状,尺寸约50~150 nm,釉面形成细短蓝白色毫纹。当Fe_(2)O_(3)含量增至0.17~0.19 mol,ε-Fe_(2)O_(3)晶体发育形成单层和多层枝状晶花,尺寸约250~450 nm,釉面形成较长拉丝状黄色兔毫纹。Fe_(2)O_(3)含量增至0.21~0.23 mol,ε-Fe_(2)O_(3)晶体发育成树叶状大晶花,尺寸约1~2μm,釉面形成柿红。釉中Fe_(2)O_(3)含量处于0.15~0.21 mol,釉面形成的黄色毫纹数量适中,形态纤细,呈较好的拉丝状。
关键词
建窑黄兔
毫
Fe_(2)O_(3)含量
ε-Fe_(2)O_(3)晶体
毫纹形态
显微结构
Keywords
Yellow hare’s fur glaze in Jian Kiln
Fe_(2)O_(3) content
ε-Fe_(2)O_(3) crystals
Fur stripes morphology
Microscopic structure
分类号
TQ174.43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的影响
方圆
江财水
李豪
包启富
刘昆
陈涛升
程智鹏
徐轶男
周健儿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Fe_(2)O_(3)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及结构的影响
方圆
李豪
江财水
包启富
刘昆
陈涛升
于欢
徐轶男
程智鹏
周健儿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