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陆蓉 周建军 +2 位作者 刘婷婷 刘晓艳 顾美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9-531,共3页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_1WI、T_2WI和T_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_1WI、T_2WI和T_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位于股骨5例,胫骨3例和髂骨1例。位于长管状骨者,5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干,1例接近骨端。肿瘤直径6.3~11.8 cm。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5例,不规则地图形4例。病灶呈囊状9例,7例病灶境界不清,7例病变见骨膜增生,伴软组织肿块8例,所有病例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5例行CT检查,病灶密度低于肌肉或与肌肉相仿,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4例行MR检查,T_1WI为混杂信号3例,低信号1例;T_2WI为低、等和高信号混杂4例。T_2WI 4例均可见明显囊状改变和液-液平面,均可见软组织成分,软组织构成囊壁和分隔,部分呈不规则肿块结节,T_2WI软组织信号高于肌肉。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卵圆形或地图样溶骨性破坏,容易呈多囊状坏死,但肿瘤内常见软组织成分,常伴骨膜增生和骨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和MR有助于显示病灶的软组织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一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邱乾德 胡明哲 黄晓辉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5期564-564,共1页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血清碱性磷酸酶 皮肤温度 病例资料 肢体活动 右大腿 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一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胥晓明 蒲学佳 +1 位作者 刘宝岳 程晓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85-387,共3页
患者女,17岁,右膝关节疼痛1个月余,加重1周。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未重视,自行给予局部应用药膏贴敷,疼痛未缓解。体检:右膝关节外侧局部按压痛阳性,未触及明显肿物,局部皮温正常,无血管扩张。X线平片表现:右侧股骨远... 患者女,17岁,右膝关节疼痛1个月余,加重1周。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未重视,自行给予局部应用药膏贴敷,疼痛未缓解。体检:右膝关节外侧局部按压痛阳性,未触及明显肿物,局部皮温正常,无血管扩张。X线平片表现:右侧股骨远端见偏心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不清,周围骨皮质变薄(图1)。CT表现:右侧股骨远端见偏心性溶骨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毛细血管扩张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腓骨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特征的成骨细胞型骨肉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文漭 蔡琳 +4 位作者 李玲 王媛媛 黎贵芸 潘鑫燕 李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978-978,共1页
患者男性,13岁。1年前外伤后出现左腓骨头处疼痛不适伴活动受限。当地医院行x线及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保守治疗后患肢疼痛改善不明最并有加重。2013年12月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以“左腓骨上段骨肿瘤”收入院。查体:跛行入科.左小腿... 患者男性,13岁。1年前外伤后出现左腓骨头处疼痛不适伴活动受限。当地医院行x线及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保守治疗后患肢疼痛改善不明最并有加重。2013年12月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以“左腓骨上段骨肿瘤”收入院。查体:跛行入科.左小腿上段肿胀明显,局部皮肤稍红,皮温稍高,无破溃、出血及渗出,纵向叩击痛(+),远端肢体感觉、血运可,踝关节不能背伸,足背动脉博动可触及,但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 左腓骨 骨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8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陶惠民 杨迪生 +1 位作者 范顺武 王祥华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214-215,235,共3页
作者对8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患者的诊治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该病的X线表现为无硬化骨产生的大片溶骨;眼观为柔软的充满血凝块的囊性肿块;镜检可在囊腔壁上发现肉瘤细胞及少量骨样组织;临床上极易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及骨巨细胞瘤... 作者对8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患者的诊治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该病的X线表现为无硬化骨产生的大片溶骨;眼观为柔软的充满血凝块的囊性肿块;镜检可在囊腔壁上发现肉瘤细胞及少量骨样组织;临床上极易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及骨巨细胞瘤混淆;治疗及预后与典型骨肉瘤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肿瘤 骨肉瘤 诊断 外科手术 毛细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6
作者 徐慧超 唐隽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7-401,共5页
目的:观察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ETR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试验组A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日2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2次)的基础上,每周接受1次短波... 目的:观察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ETR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试验组A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日2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2次)的基础上,每周接受1次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联合治疗;对照组B仅接受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治疗;对照组C仅口服药物,疗程均为6周。初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对3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面部红斑分值(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检测)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6周,试验组A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B(53.33%)和对照组C(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阵发性潮红、红斑、灼热、干燥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示试验组A阵发性潮红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与对照组B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燥症状评分的分布在试验组A与对照组B、试验组A和对照组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6周,试验组A患者面部红斑VISI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和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ETR较单一疗法的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阵发性潮红、瘙痒和干燥等症状,且治疗舒适,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射频 低剂量光疗法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顾翔 屈辉 +1 位作者 程晓光 张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0-762,共3页
目的 探讨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分析16 例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其中16例中均摄X线片,13例做CT扫描检查,8 例做MR检查。结果 16 例肿瘤均发生长管状骨。其中位于胫骨近端的6... 目的 探讨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分析16 例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其中16例中均摄X线片,13例做CT扫描检查,8 例做MR检查。结果 16 例肿瘤均发生长管状骨。其中位于胫骨近端的6例,肱骨近端6例,3例位于股骨远端,胫骨远端的1 例。X线及CT、MR均可见溶骨性破坏及囊状膨胀性改变。肿瘤破坏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及囊状液平。骨皮质变薄及筛孔样破坏。结论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上有一定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脉冲光联合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潘敏 陈奕鹤 +1 位作者 陈文琦 王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窄谱脉冲光(DPL)联合波长590 nm 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ETR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DPL(每4周1次)联合LED黄光(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仅采用DPL(每4周1次)治... 目的:探讨窄谱脉冲光(DPL)联合波长590 nm 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ETR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DPL(每4周1次)联合LED黄光(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仅采用DPL(每4周1次)治疗。于治疗前和第1、2、3、4次DPL治疗后4周记录两组患者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改变。采用整体美学改善量表(GAIS)评分分析患者美学改善情况,于第4次DPL治疗后4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95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两组患者每次DPL治疗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每次DPL治疗后红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2、3、4次DPL治疗后的潮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GAIS评分在第2、3、4次DPL治疗后均较第1次DPL治疗后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毛细血管评分和G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L联合LED黄光照治疗ETR可快速、有效地改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症状,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脉冲光 黄光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术前穿刺活检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袁俊清 蒋智铭 +1 位作者 黄文涛 张惠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1-12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TOS)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对术前穿刺活检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复查15例TOS的术前穿刺活检、切开活检及手术病理切片,并结合文献及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表现和预... 目的探讨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TOS)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对术前穿刺活检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复查15例TOS的术前穿刺活检、切开活检及手术病理切片,并结合文献及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表现和预后随访,分析术前穿刺活检误诊原因。结果 15例TOS中,10例患者行术前穿刺活检:3例确诊为TOS;2例诊断为肉瘤;1例高度怀疑为肉瘤;3例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或TOS;1例诊断为符合良性纤维骨性病变。10例行切开活检,其中5例为穿刺活检未能确诊为骨肉瘤的患者:6例确诊为TOS;3例诊断为骨肉瘤;1例以TOS可能性大,动脉瘤样骨囊肿不能完全除外。结论 TOS术前穿刺活检确诊率较低(30%),切开活检确诊率相对较高(60%)。术前穿刺活检误诊的原因主要因为TOS呈囊性,穿刺活检中标准的囊壁组织较难取材;病变早期影像学特征不明显或囊壁内肉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因此,对于影像学疑为TOS的囊性病变,建议慎重采用穿刺活检,而应直接行切开活检。术前活检诊断需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表现,以提高TOS活检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穿刺活检 切开活检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怡 姚静 +3 位作者 王建明 庾苗 郭晓 周爱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并确诊为DR的患者147例230眼。其中,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者65眼,不合并...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并确诊为DR的患者147例230眼。其中,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者65眼,不合并DME者165眼。观察并分析DR患者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图像、眼底彩照表现及血糖相关指标,总结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及眼底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230眼DR患眼中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为39.6%。在合并DME的DR患眼(65眼)中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为53.8%,而在未合并DME的DR患眼(165眼)中发生率为33.9%;合并DME的DR患眼的发生率高于未合并DME的DR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8,P=0.005)。在ICGA检查中,扩张型毛细血管开始显影时间为3 min 57 s~7 min 31 s,平均开始显影时间为4 min 58 s,之后染色逐渐增强呈现高荧光,持续至10 min后仍不衰退,并与晚期低背景荧光形成强烈对比。依据ICGA形态学特征可将扩张型毛细血管分为两种类型(1)孤立的圆形扩张型毛细血管,此型较常见,占72.5%;(2)簇状扩张型毛细血管,此型占27.5%。硬性渗出越严重,出现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可能性越大(线性关联值为32.754,P<0.001)。与无扩张型毛细血管眼相比,有扩张型毛细血管眼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白蛋白含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扩张型毛细血管在DR患眼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合并DME的DR患眼;扩张型毛细血管依其在ICGA中的形态学表现可分为孤立的圆形扩张型毛细血管和簇状扩张型毛细血管两种类型;严重的硬性渗出和较差的血糖控制水平与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扩张型毛细血管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眼底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的组织学类型 被引量:15
11
作者 蒋智铭 张惠箴 +2 位作者 陈洁晴 黄瑾 刘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3-266,共4页
关键词 组织学类型 诊断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 皮质内骨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强脉冲光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思宇 严蕾 +3 位作者 谢军 杨超 刘刚 沈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4-278,共5页
目的:观察窄谱强脉冲光(DPL)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3例ETR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1例)及对照组(42例)。2组均先予DPL(每4~6周1次,共2次)治疗后,实验组予外用0.03%他克莫司,每日2... 目的:观察窄谱强脉冲光(DPL)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3例ETR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1例)及对照组(42例)。2组均先予DPL(每4~6周1次,共2次)治疗后,实验组予外用0.03%他克莫司,每日2次,对照组仅予保湿及防晒。由2位医师盲态评估患者相关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主观评分、治疗后积分、疗效指数及毛细血管改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L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ETR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窄谱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