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量理想气体状态下气体输运性质的双毛细管黏度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车晋 林鸿 +2 位作者 高林虎 李晓苇 张金涛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3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热力学温度是客观世界真实的温度,是制定国际温标的基础,声学基准测温法是测量中低温区热力学温度不确定度最小的方法,其中热和黏性边界层扰动是其测量不确定度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而决定这些边界层的参数就是工质在理想气体状态下的... 热力学温度是客观世界真实的温度,是制定国际温标的基础,声学基准测温法是测量中低温区热力学温度不确定度最小的方法,其中热和黏性边界层扰动是其测量不确定度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而决定这些边界层的参数就是工质在理想气体状态下的输运性质(黏度和导热系数)。该报告了作者以氦气的“从头算”理论值为基础,建立的双毛细管黏度计,包括实验装置工作原理,温度控制和测量系统、压力控制和测量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等。在该装置上开展了313~353K范围,氩气理想气体状态下的黏度和导热系数初步测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822‰,对装置的性能做了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黏度 黏度 导热系数 理想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沥青黏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立寒 耿韩 孙艳娜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2-356,362,共6页
对高黏度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以及A-70基质沥青进行真空减压毛细管试验和动态剪切速率扫描试验,得到沥青的毛细管黏度和零剪切黏度.基于2种黏度试验的试验原理以及沥青在路面结构中受力状态的分析,对比2种黏度试验中沥青所受的剪切速... 对高黏度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以及A-70基质沥青进行真空减压毛细管试验和动态剪切速率扫描试验,得到沥青的毛细管黏度和零剪切黏度.基于2种黏度试验的试验原理以及沥青在路面结构中受力状态的分析,对比2种黏度试验中沥青所受的剪切速率水平及其与路面结构中沥青所受剪切速率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黏度大于3×104Pa.s的高黏度沥青,零剪切黏度所对应的第一牛顿流区范围的剪切速率与沥青在路面结构中所受的剪切速率水平一致,零剪切黏度可以较为合理地表征高黏度沥青在路面结构中的黏结特性;而高黏度沥青在毛细管试验中的剪切速率过小,毛细管黏度不宜用于评价高黏度沥青材料的黏度特性.OGFC-13沥青混合料的飞散试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分析结果.建议采用动态剪切速率扫描试验方法并以零剪切黏度指标来评价高黏度沥青的黏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 沥青 黏度 剪切速率 毛细管黏度 零剪切黏度 Carreau模型 飞散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叔丁醚的饱和液相黏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江 吴江涛 刘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24-1027,共4页
利用改进型的乌别洛特毛细管黏度计,对268.123~373.131K温度区间内的甲基叔丁醚的饱和液相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10mK,黏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2%.利用实验得到的黏度实验数据,拟合了甲基... 利用改进型的乌别洛特毛细管黏度计,对268.123~373.131K温度区间内的甲基叔丁醚的饱和液相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10mK,黏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2%.利用实验得到的黏度实验数据,拟合了甲基叔丁醚饱和液相的黏度方程,方程的适用范围为268-373K,实验数据与黏度方程计算值的最大偏差为1.3%,平均偏差为0.52%,为其他研究人员利用甲基叔丁醚提供了基础的物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叔丁醚 饱和液相黏度 毛细管黏度 黏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氧基甲烷饱和液体运动黏度
4
作者 孟现阳 吴江涛 刘志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88-1191,共4页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values of the saturated liquid dimethoxy methane are reported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248.467 to 353.154 K along the saturation line made with a calibrated Ubbelohde-type capillary visc...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values of the saturated liquid dimethoxy methane are reported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248.467 to 353.154 K along the saturation line made with a calibrated Ubbelohde-type capillary viscometer.The total experimental uncertainty is less than 0.71%.In addition, the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for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equation of saturated liquid. The absolute average deviation and the maximum devi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the correlated equation are 0.35% and 1.45%,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黏度 二甲氧基甲烷(DMM) 运动黏度 黏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用超临界CO_2增稠剂制备及增稠性能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强 王彦玲 +3 位作者 李庆超 王福玲 李永飞 汤龙浩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44,共4页
CO_2在压裂过程中黏度较小,导致携砂能力较弱,压裂效果不明显。为改善CO_2的黏度,增强压裂效果,基于相似相溶理论和分子作用力理论,制备了具有一定分子质量可显著增稠的硅氧烷聚合物,并以甲苯作为助溶剂,使用毛细管压差计,对不同压力和... CO_2在压裂过程中黏度较小,导致携砂能力较弱,压裂效果不明显。为改善CO_2的黏度,增强压裂效果,基于相似相溶理论和分子作用力理论,制备了具有一定分子质量可显著增稠的硅氧烷聚合物,并以甲苯作为助溶剂,使用毛细管压差计,对不同压力和温度下不同质量浓度的增稠剂进行增稠性能测试,分析测试效果。结果表明:分子中加入恒定比例的疏CO_2基团,其溶解性能不变,但增稠效果显著增大;相同质量浓度的增稠剂,相同压力下随温度的升高,其增稠效果显著降低,相同温度下随压力的升高,其增稠效果升高不明显;文中测试最大黏度为1.2 m Pa·s(增稠30倍)。另外,较小的分子质量有利于聚合物在CO_2中的溶解和增稠,硅氧烷类增稠剂在压裂过程中可以避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合成的聚合物能够明显提高液态CO_2的黏度,测试结果表明,硅氧烷作为CO_2增稠剂时的合成规则及其使用条件,可以为压裂用超临界CO_2增稠剂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硅氧烷 增稠剂 毛细管黏度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