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刀-屑接触区摩擦润滑的毛细管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韩荣第 张悦 王扬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共4页
切削时刀-屑接触区为边界摩擦状态,冷却润滑剂难以进入,其作用可用毛细管理论解释。在切削试验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圆锥形毛细管模型。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冷却润滑剂的微粒尺寸越小,冷却润滑效果越好。刀-屑接触面的吸附作用能... 切削时刀-屑接触区为边界摩擦状态,冷却润滑剂难以进入,其作用可用毛细管理论解释。在切削试验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圆锥形毛细管模型。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冷却润滑剂的微粒尺寸越小,冷却润滑效果越好。刀-屑接触面的吸附作用能形成边界润滑膜,圆锥形毛细管能限制冷却润滑剂的渗透深度,负压力可为冷却润滑剂的渗透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 刀-屑接触区 摩擦润滑 毛细管模型 水蒸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物降解柴油污染土壤的毛细管模型
2
作者 刘海华 刘铭 吴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9-90,共2页
为了解原位生物降解柴油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及降解规律,采用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结合气液两相流动理论模型及生化反应动力学,建立了反映原位生物降解柴油污染土壤的生化降解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柴油含量沿液膜厚度增... 为了解原位生物降解柴油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及降解规律,采用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结合气液两相流动理论模型及生化反应动力学,建立了反映原位生物降解柴油污染土壤的生化降解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柴油含量沿液膜厚度增加的方向降低,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加,柴油含量逐渐减少。底物浓度过低不利于微生物降解,柴油初始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仅对降解后期的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物降解 污染土壤 毛细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亚稳态的绝热毛细管模型与计算
3
作者 曹勇 刘楚芸 +2 位作者 李君 苏许辉 陈国栋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4,共6页
制冷剂在通过毛细管过程中,存在一个不稳定的亚稳态流动阶段。在考虑亚稳态现象的基础上,基于两相流动的漂移流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针对工质为R134a的制冷系统开发了绝热毛细管数值模拟程序,并对漂移流... 制冷剂在通过毛细管过程中,存在一个不稳定的亚稳态流动阶段。在考虑亚稳态现象的基础上,基于两相流动的漂移流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针对工质为R134a的制冷系统开发了绝热毛细管数值模拟程序,并对漂移流模型中的3个重要参数:空隙率、漂移速度和干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该程序在制冷系统毛细管的匹配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稳态 毛细管模型 计算 漂移流模型 数值模拟程序 绝热毛细管 R134A 稳态流动 两相流动 数学模型 流动特性 系统开发 漂移速度 实用价值 制冷系统 制冷剂 不稳定 空隙率 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毛细管模型的纳米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机理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文景 赵鹏云 +1 位作者 杨海恩 赵倩云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5-359,共5页
常规粒径匹配理论认为,聚合物微球能否进入地层孔隙并向深部运移,取决于粒径和地层孔喉直径的匹配关系,但无法充分解释纳米聚合物微球粒径越小、调驱效果越好的现象。文中根据微观实验明确了纳米聚合物微球在地层中的主要作用形式,建立... 常规粒径匹配理论认为,聚合物微球能否进入地层孔隙并向深部运移,取决于粒径和地层孔喉直径的匹配关系,但无法充分解释纳米聚合物微球粒径越小、调驱效果越好的现象。文中根据微观实验明确了纳米聚合物微球在地层中的主要作用形式,建立了纳米聚合物微球沉积调控关键渗流参数数学模型,同时建立了2种基于毛细管模型的聚合物微球调驱数学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聚合物微球在孔隙中的作用形式主要为沉积,通过沉积使得液流部分转向,进而达到扩大波及体积的目的;纳米聚合物微球调控储层渗透率的作用机理,是沉积后改变了孔隙的比表面积;算例表明,纳米聚合物微球通过沉积调驱的效果优于常规微球的封堵作用,也与数学模型及现场使用结果相符。该研究揭示了纳米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机理,为现场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模型 聚合物微球 数学模型 深部调驱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渗流模型在黄土渗透性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洪勃 李喜安 +1 位作者 王力 李林翠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50-1256,共7页
黄土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多孔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多孔性不仅影响着黄土的物理力学及化学特征,也严重影响着黄土的水理性质,特别是黄土的渗透特性。然而,作为多孔介质渗流理论的经典模型——毛细管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开采... 黄土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多孔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多孔性不仅影响着黄土的物理力学及化学特征,也严重影响着黄土的水理性质,特别是黄土的渗透特性。然而,作为多孔介质渗流理论的经典模型——毛细管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开采、煤成气开采以及岩土工程等领域,但将多孔介质渗流理论模型引入表征黄土的多孔构造,这方面的资料尚欠缺。因此,本文以黄土的渗透性作为研究示例,在总结分析目前相对较为成功的多孔介质毛细管渗流模型的基础上,选取适于定量表征黄土渗透性的渗流模型,结合计算结果和渗透试验结果的对比,探讨将多孔介质毛细管渗流模型引入描述黄土渗透性这一方法的适用性。并提出孔隙的"香肠"构造(或称为"莲藕"构造),为黄土的渗透性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毛细管模型 迂曲度 “香肠”构造/“莲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管径指数分布的毛细管束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琚晓冬 冯文娟 张玉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0-825,共6页
岩土类孔隙介质的渗透性及其随外部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性质对于各类工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至今多数描述上述性质的理论多是基于唯象学观点,无法从本质上解释此类材料的渗流本质特性及其随环境而改变的性质.在前人总结的孔... 岩土类孔隙介质的渗透性及其随外部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性质对于各类工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至今多数描述上述性质的理论多是基于唯象学观点,无法从本质上解释此类材料的渗流本质特性及其随环境而改变的性质.在前人总结的孔隙数量随孔径大小呈指数分布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函数数学特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调整,使之严格符合数学分布函数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描述孔隙介质细观渗流特征的变孔径毛细管束模型.运用该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水温对渗流的影响、达西定律上限、超限后流量计算及孔隙率对渗流影响等问题,最后通过实例计算了孔隙介质的渗透系数和临界水力梯度,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介质 毛细管模型 渗流 达西定律上限 临界水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各向异性动态渗透率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裴雪皓 刘月田 +3 位作者 林子愉 樊平天 米辽 薛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1,共9页
基于迂曲毛细管网络模型,推导建立了各向异性渗透率与岩石正应变间的关系式,即各向异性动态渗透率模型(ADPM),采用孔隙尺度流动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单轴应变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变形过程中影响不同方向渗透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基于迂曲毛细管网络模型,推导建立了各向异性渗透率与岩石正应变间的关系式,即各向异性动态渗透率模型(ADPM),采用孔隙尺度流动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单轴应变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变形过程中影响不同方向渗透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层状油气藏开采的单轴应变过程中,有效面孔率对各方向的渗透率影响规律一致,随着有效面孔率的减小,渗透率对应变的敏感程度增大;垂直于压缩方向的渗透率对应变的敏感程度随迂曲度的增加而减小,沿压缩方向的渗透率对应变的敏感程度随迂曲度的增加而增大。初始各方向迂曲度相同的层状油气藏,在压力下降的过程中,迂曲度对各方向渗透率变化幅度的相对关系起决定性作用,迂曲度小于1.6时,岩石水平方向渗透率的降幅要高于垂向渗透率,迂曲度大于1.6时则相反,传统动态渗透率模型无法表征这一现象。经孔隙尺度模拟实验数据的验证,新模型拟合精度高,可以有效表征不同方向变形对各方向渗透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动态渗透率 各向异性 毛细管网络模型 迂曲度 正应变 流动模拟 渗透率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均匀毛细管结构的纱线导水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杰 齐园园 +1 位作者 李彩霞 刘雍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35,共6页
纱线中液体的传递受到纱线中毛细管几何结构的重要影响.为考察毛细管几何结构对纱线中液体输运的影响,基于达西定律和毛细管压力方程建立N节藕节非均匀毛细管模型,研究纱线内部毛细管中液体的流动行为,得到非均匀毛细管关于藕节管粗细... 纱线中液体的传递受到纱线中毛细管几何结构的重要影响.为考察毛细管几何结构对纱线中液体输运的影响,基于达西定律和毛细管压力方程建立N节藕节非均匀毛细管模型,研究纱线内部毛细管中液体的流动行为,得到非均匀毛细管关于藕节管粗细节高度比、宽度比及总管节数的芯吸高度-时间方程,并采用不同单丝线密度、不同捻系数的尼龙长丝纱线对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液体流动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粗细节管的交替程度(即一定高度上的管节数),粗细节管交替频繁的毛细管具有较低的液体流动速率.在具有相同几何形状(相同高度和宽度比)的毛细管中,较粗的毛细管表现出较大的液体流动速度和芯吸平衡高度.尼龙长丝纱的实验结果与N节藕节非均匀毛细管模型的理论预测相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纱线导水 非均匀毛细管 N节藕节非均匀毛细管模型 芯吸高度-时间方程 尼龙长丝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滞后效应与吸附作用的非饱和土SWCC分形模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慧鑫 曹文贵 陈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89,共8页
传统土-水特征曲线(SWCC)模型的研究仅考虑了土壤基质势的毛细组分而忽略了吸附组分,高估了土壤在低饱和度范围的基质吸力。针对该问题,假设土壤孔隙系统可用一簇带有孔喉的毛细管表示,且其孔径分布服从分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土壤中水... 传统土-水特征曲线(SWCC)模型的研究仅考虑了土壤基质势的毛细组分而忽略了吸附组分,高估了土壤在低饱和度范围的基质吸力。针对该问题,假设土壤孔隙系统可用一簇带有孔喉的毛细管表示,且其孔径分布服从分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土壤中水分运移分为2个阶段,即毛细水与吸附水共同参与水分运移阶段,以及仅吸附水参与水分运移阶段,推导得到了可以反映全基质吸力范围土壤持水特征及滞后效应的SWCC模型。最后采用已有的试验数据与研究结果对得到的本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WCC模型预测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且相比已有方法可更好地描述非饱和土SWCC的持水特性,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分形理论 SWCC 毛细管模型 滞后效应 吸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新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世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0-106,共7页
低渗透油藏孔喉结构复杂、孔喉半径细小,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同时存在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分析毛细管中边界层厚度变化规律,基于低渗透油藏流体边界层理论和毛细管模型,建立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新模... 低渗透油藏孔喉结构复杂、孔喉半径细小,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同时存在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分析毛细管中边界层厚度变化规律,基于低渗透油藏流体边界层理论和毛细管模型,建立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新模型。通过低渗透岩心的流动实验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总结了单井径向非线性渗流模式;基于渗流区域的差异性特征,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差异化开发对策。理论分析表明:基于边界层理论的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低渗透油藏的渗流区域划分为易流区、缓流区与滞留区,不同类型低渗透油藏,易流区边界与缓流区边界之间的差距是不同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不同。针对一般低渗透油藏,可以通过井网适配的方法建立有效驱替压力梯度,促使注采井间缓流区的边界对接,提高油藏波及系数;特低渗透油藏可通过储层改造等措施,促使缓流区转化为易流区;致密油藏通过优化合理井距,减少死油区,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边界层 非线性渗流 毛细管模型 径向渗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密实状态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张雪东 赵成刚 +1 位作者 蔡国庆 刘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63-1468,共6页
土-水特征曲线(SWCC)是非饱和土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众多影响土-水特征曲线的因素中,土体密实状态(文中用孔隙比表示)的影响最为常见并且十分重要。以毛细管模型和Childs(1950年)提出的统计学假定为基础,分析了孔隙比发生改变时土... 土-水特征曲线(SWCC)是非饱和土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众多影响土-水特征曲线的因素中,土体密实状态(文中用孔隙比表示)的影响最为常见并且十分重要。以毛细管模型和Childs(1950年)提出的统计学假定为基础,分析了孔隙比发生改变时土-水特征曲线上的点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两条已知初始孔隙比的土-水特征曲线为基准,预测具有任意初始孔隙比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的计算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由于测量土-水特征曲线比较费时,利用该方法预测具有不同孔隙比的土-水特征曲线,可减少试验测量的工作量,从而使土-水特征曲线在实际应用中更加方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孔隙比 统计学假定 毛细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中微粒迁移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尤启东 陆先亮 栾志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4-107,111,共5页
疏松砂岩储集层出砂是石油开采中的严重问题,砂岩微粒被冲蚀形成的大孔道会造成严重水窜,迁移的微粒被捕获会导致地层堵塞,使渗透率和产油量下降。为了详细研究疏松砂岩中微粒迁移问题,修正了孔隙介质中微粒冲蚀和捕获的毛细管模型,采... 疏松砂岩储集层出砂是石油开采中的严重问题,砂岩微粒被冲蚀形成的大孔道会造成严重水窜,迁移的微粒被捕获会导致地层堵塞,使渗透率和产油量下降。为了详细研究疏松砂岩中微粒迁移问题,修正了孔隙介质中微粒冲蚀和捕获的毛细管模型,采用特征线方法给出了模型的解析解,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出了模型的数值解,并且将数值解与解析解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模型的研究得出结论,对于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出砂时砂微粒浓度在达到峰值以前就已经发生了地层堵塞,胶结疏松且渗透率较高的油藏更容易形成大孔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微粒迁移 大孔道 毛细管模型 特征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甲烷水合物沉积层渗透率特性实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瑜 陈伟 +3 位作者 宋永臣 杨明军 李清平 喻西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3-797,共5页
含水合物沉积层的饱和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是深水油气及海洋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利用两种平均粒径分别为0.110和0.210mm的玻璃砂模拟沉积层环境,通过体积测量法确定其孔隙度分别为0.364和0.368.测量甲烷水合物在沉积层中渗... 含水合物沉积层的饱和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是深水油气及海洋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利用两种平均粒径分别为0.110和0.210mm的玻璃砂模拟沉积层环境,通过体积测量法确定其孔隙度分别为0.364和0.368.测量甲烷水合物在沉积层中渗透率随饱和度的变化,并将得到的结果与平行毛细管模型、Kozeny颗粒模型以及Masuda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的沉积层可以近似认为是等径球体颗粒堆积物,其渗透率与孔隙度基本符合修正的Kozeny-Carman公式关系;沉积层中甲烷水合物的存在使其渗透率急剧下降;与多个模型比较后发现水合物占据孔隙中心的平行毛细管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说明实验中甲烷水合物主要是在沉积层的孔隙中生成而不是对玻璃砂颗粒形成包络;甲烷水合物饱和度低于25%的沉积层渗透率与饱和度的关系成指数递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模拟沉积层 饱和度 渗透率 Kozeny-Carman公式 平行毛细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进气生物膜滴滤塔的废气净化效率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蓉 廖强 朱恂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8-81,共4页
采用毛细管模型对分段进气生物膜滴滤塔净化有机废气的效率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分段进气单一出气和分段进气分段出气两种方式下生物膜滴滤塔降解有机废气的效率。通过计算发现:同传统单进单出的方式相比,对于分段进气单一出气,分段数越多... 采用毛细管模型对分段进气生物膜滴滤塔净化有机废气的效率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分段进气单一出气和分段进气分段出气两种方式下生物膜滴滤塔降解有机废气的效率。通过计算发现:同传统单进单出的方式相比,对于分段进气单一出气,分段数越多,效率越低;对于分段进气多段出气,分段数对净化效率的影响很小,而采用这种分段进出气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填料床的堵塞现象,提高生物膜滴滤塔的实际净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滴滤塔 毛细管模型 分段进气 降解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实验最佳离心力确定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孟智强 郭和坤 +2 位作者 周尚文 刘强 李海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7307-7311,共5页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一般通过高速离心的方法来区分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为了准确地测试可动流体饱和度,需要确定一个最佳离心力。传统的最佳离心力标定方法需要多次离心,并且离心力只能间断增加。改进的方法通过matlab数据拟合可以减少...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一般通过高速离心的方法来区分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为了准确地测试可动流体饱和度,需要确定一个最佳离心力。传统的最佳离心力标定方法需要多次离心,并且离心力只能间断增加。改进的方法通过matlab数据拟合可以减少离心次数,并将该离心力-含水饱和度拟合曲线中,满足斜率为-69/500的点的纵坐标作为最佳离心力。更进一步地通过岩心理想毛细管模型,推出离心力与孔渗数据之间的理论关系。结合该理论关系与已经建立的最佳离心力标定方法,得到最佳离心力与孔渗数据之间的拟合曲线。该曲线给出了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实验中最佳离心力与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使最佳离心力可以通过岩心孔渗数据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毛细管模型 最佳离心力 克氏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作冷却润滑剂的绿色切削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悦 孙泰礼 +4 位作者 由颖 李启东 吴博 韦茵 韩荣第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10年第3期306-310,共5页
为实现绿色切削,研究了无污染、无危害的冷却润滑技术.采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氩气及过热水蒸气作冷却润滑剂,进行了单因素切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气体冷却润滑剂可以减小切削变形、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改善加工表面形貌.根... 为实现绿色切削,研究了无污染、无危害的冷却润滑技术.采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氩气及过热水蒸气作冷却润滑剂,进行了单因素切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气体冷却润滑剂可以减小切削变形、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改善加工表面形貌.根据试验结果和冷却润滑作用机理分析可知,气体在切削中具有一定的冷却润滑作用,同时具有来源广泛、无毒害和污染、不用回收处理等绿色特点,故气体具备绿色切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切削 冷却 润滑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气 氩气 过热水蒸气 毛细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东北草甸黑土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睿垠 魏永霞 +2 位作者 张翼鹏 张雨凤 马德才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7-286,共10页
为探究生物炭对东北草甸黑土水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适用于添加生物炭后的土壤模型,以5种生物炭体积比(0、2%、4%、6%、8%)施入土壤,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进行了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持水能力的增加主要是生物炭... 为探究生物炭对东北草甸黑土水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适用于添加生物炭后的土壤模型,以5种生物炭体积比(0、2%、4%、6%、8%)施入土壤,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进行了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持水能力的增加主要是生物炭大于2 200 cm吸力范围持水能力的提升,土壤导水性能的改善是由于生物炭在小于35.82 cm吸力段具有良好的导水特性。饱和导水率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接近于生物炭层状分布的理论结果,最大偏差为8.9%。采用毛细管模型模拟了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在渗水24 h后的水分分布情况,模拟计算的饱和度与实际测量值相比偏低11%左右,这说明毛细管模型很好地导出添加生物炭后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特性。该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生物炭施加量、施加面积、地势、渗透时间的土壤水力学特性研究提供方法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黑土 生物炭 毛细管模型 非饱和导水率 有效饱和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室内实验中盐水种类对残余水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铱 李旭峰 +1 位作者 沈照理 于青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2-319,共8页
在咸水含水层中进行CO2地质封存是通过向含水层中注入CO2驱走咸水实现的。在大部分地下水被驱走之后,仍会有部分地下水残留在原来的岩石孔隙中形成残余水。残余水的形成过程及残余水饱和度的大小对CO2地质封存潜力及地质封存安全性等都... 在咸水含水层中进行CO2地质封存是通过向含水层中注入CO2驱走咸水实现的。在大部分地下水被驱走之后,仍会有部分地下水残留在原来的岩石孔隙中形成残余水。残余水的形成过程及残余水饱和度的大小对CO2地质封存潜力及地质封存安全性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超临界CO2排驱饱水岩心实验,研究了盐水种类对残余水的形成过程及残余水饱和度大小的控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盐水浓度相同(35g/L)的情况下,超临界CO2排驱盐水的最终稳定不可再降的残余水饱和度是去离子水<NaCl盐水<CaCl2盐水。从实验结果看,超临界CO2排驱咸水的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本文分别称他们为活塞式排驱阶段、携带式排驱阶段和溶解式排驱阶段。论文提出了一个毛细管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这3个阶段中CO2排驱水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封存 超临界CO2 残余水饱和度 毛细管模型 排驱过程的3个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枚岩全风化土的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莉 姜大伟 +3 位作者 于明波 颜荣涛 于海浩 陈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58,M0006,共7页
以桂林龙胜地区千枚岩全风化土为研究对象,使用压力板仪和饱和盐溶液法两种方法测试广吸力范围内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了干密度和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持水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密度增大,土水特征曲线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过渡区曲线... 以桂林龙胜地区千枚岩全风化土为研究对象,使用压力板仪和饱和盐溶液法两种方法测试广吸力范围内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了干密度和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持水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密度增大,土水特征曲线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过渡区曲线上移,土体的进气值与残余含水率增加。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进气值与残余含水率先降低,在3次循环之后达到稳定状态。压汞试验揭示随干湿循环的进行,曲线向大孔隙方向移动,在3次循环后曲线变化较小,解释了千枚岩全风化土持水性先降低3次后稳定的状态。利用毛细管模型,根据孔隙分布曲线计算了不同干湿循环下试样的土水特征曲线,土样的实测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枚岩全风化土 土水特征曲线 压汞试验 毛细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流体非线性渗流机理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孙志刚 马炳杰 李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基于微尺度渗流效应,分析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机理,根据力学平衡方程和压汞实验数据,建立了低渗透储层流体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分析了非线性渗流特征,并引入动态阻力梯度概念,实现对低渗储层非线性渗流的动态表征。结果表明,边界层... 基于微尺度渗流效应,分析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机理,根据力学平衡方程和压汞实验数据,建立了低渗透储层流体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分析了非线性渗流特征,并引入动态阻力梯度概念,实现对低渗储层非线性渗流的动态表征。结果表明,边界层、流体屈服应力、边界流体-体相流体间的表面力对低渗透渗流形成的附加阻力,是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原因;非线性渗流特征在不同的驱替压力梯度下一直存在,在低驱替压力梯度下明显,高驱替压力梯度下弱化;采用动态阻力梯度代替启动压力梯度对非线性渗流进行表征更加合理;随着驱替压力梯度的增加,动态驱替梯度曲线特征为先从一个比较高初始值瞬间降落,之后逐渐增大;动态阻力梯度与驱替压力梯度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渗流 微尺度效应 毛细管模型 动态阻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