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1
- 1
-
-
作者
刘艳丽
李成亮
高明秀
张民
赵庚星
-
机构
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183-5190,共8页
-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37021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35)
+1 种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D05B06)
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2012CX90202)
-
文摘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裸地土壤相比,有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水稳性、饱和含水量与毛管含水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土壤总盐分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在所研究土壤中,土壤物理性质依麦田-棉田-苇地-碱蓬地-裸地的次序从最佳向最差过渡。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孔隙度是土壤毛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团聚体水稳性主要由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决定,土壤总盐分含量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23)、速效氮含量(r=0.7558)和有效磷含量(r=0.9049)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应以增加有机质的投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为基础,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这些结果为该区土壤肥力提高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毛管含水量
土壤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
-
Keywords
soil aggregate
capillary water content
soil organic carbon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
分类号
S152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