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囊蠕形螨的发育形态观察和存活适温范围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4 位作者 郑鑫 杨世峰 张明鑫 张灵敏 吴开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4-758,共5页
采用挤压涂片法或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取毛囊蠕形螨,在数码显微镜Motic DM B5软件系统下进行动态观察、拍摄和测量;然后对离体蠕形螨按批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温度下虫体的存活时间和活动力.结果系统地展示了毛囊蠕形螨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动... 采用挤压涂片法或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取毛囊蠕形螨,在数码显微镜Motic DM B5软件系统下进行动态观察、拍摄和测量;然后对离体蠕形螨按批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温度下虫体的存活时间和活动力.结果系统地展示了毛囊蠕形螨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动态照片,发现毛囊蠕形螨的前若虫期有足4对,若虫期具有活动能力.离体实验表明,毛囊蠕形螨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存活适温范围在8~30℃之间,发育适温范围在20~30℃之间,发育最适温度为25~26℃;0℃以下或37℃以上温度对蠕形螨生存不利,54℃为致死温度,58℃为有效灭螨温度.这一研究结果为蠕形螨的体外培养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存活适度 存活时间 活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囊蠕形螨感染的皮肤病理学研究(附394例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孙静 刘会敏 +3 位作者 何金 余宏宇 叶忠 张佩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80-882,F004,共4页
目的 :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近 2年来的皮肤活检病理资料和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的乳头 ,统计分析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好发部位、年龄以及与各种皮肤病、肿瘤的关系。 结果 :毛囊蠕形螨各部位... 目的 :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近 2年来的皮肤活检病理资料和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的乳头 ,统计分析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好发部位、年龄以及与各种皮肤病、肿瘤的关系。 结果 :毛囊蠕形螨各部位感染率依次为乳头 (48.89%,6 6 / 135 ) >头面部 (2 9.2 1%,5 2 / 178) >外阴 (17.14 %,6 / 35 ) >其他部位 (4.4 2 %,8/ 181) ;各年龄段感染率 :2 0~ 2 9岁为 6 .76 %(5 / 74 ) ,30~ 39岁为 9.2 1%(7/ 76 ) ,4 0~ 4 9岁为 16 .4 7%(14 / 85 ) ,5 0~ 5 9岁为 2 3.33%(14 / 6 0 ) ,6 0~ 70岁 2 6 .2 6 %(2 6 / 99) ;各皮肤病的感染率 :上皮性肿瘤的感染率最高 5 6 .4 1%>(2 2 / 39) ,其后依次是瘤样病变18.5 8%(34/ 183)、软组织肿瘤 9.86 %(7/ 71)、非赘生性病变 2 .97%(3/ 10 1)。而上皮性肿瘤中又以基底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瘤蠕形螨的感染率为最高 (72 .72 %,16 / 2 2 )。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 ,(1)乳头是毛囊蠕形螨感染发生率最高的部位 ,而非以往认为的头面部皮肤是毛囊蠕形螨最易感染的部位 ;(2 )毛囊蠕形螨感染与年龄有关 ,随年龄的增长感染机会增加 ;(3)上皮性肿瘤病变中毛囊蠕形螨的感染率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感染 皮肤 病理学研究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囊蠕形螨与皮脂蠕形螨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和序列比对 被引量:9
3
作者 赵亚娥 成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73-1279,共7页
【目的】分析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D.f.)和皮脂蠕形螨D.brevis(D.b.)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对相关条带进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提取两种人体蠕形螨基因组DNA,选择RAPD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将相关条带... 【目的】分析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D.f.)和皮脂蠕形螨D.brevis(D.b.)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对相关条带进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提取两种人体蠕形螨基因组DNA,选择RAPD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将相关条带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克隆、测序后进行酶切鉴定和分析。【结果】毛囊蠕形螨共扩增15条带,皮脂蠕形螨共扩增12条带;两种蠕形螨既有共有条带,又有特异性条带;根据条带差异计算得到两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5556。毛囊蠕形螨约800bp处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序列片段长度为855bp(GenBank登录号为FI277970);特异性引物扩增和酶切鉴定均为毛囊蠕形螨所特有。序列比对显示与阿糖胞苷DNA区域结合蛋白有46%的序列相似度。两种人体蠕形螨约300bp处共有条带序列分析显示,碱基序列均为341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f.FI520176;D.b.FI520175),在第84和第165位点有2个碱基不同,分别是A/G和C/T互换,同源性高达99.4%。但未发现有开放阅读框和相似度高的序列。【结论】序列片段为855bp的特异性条带为毛囊蠕形螨所特有;341bp碱基序列为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所共有,同源性高达99.4%。RAPD技术可用于两种人体蠕形螨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分析和物种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皮脂 RAPD分析 遗传距离 序列比对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显微技术对人毛囊蠕形螨的观察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佘俊萍 张锡林 +3 位作者 王光西 荣华 牛慧 王利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49,F0004,共4页
目的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人体毛囊形蠕形螨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选用5μg/mL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对虫体进行荧光染色,避光染色15min,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2.5%戊二醛固定虫... 目的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人体毛囊形蠕形螨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选用5μg/mL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对虫体进行荧光染色,避光染色15min,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2.5%戊二醛固定虫体标本,梯度酒精和叔丁醇脱水,金喷镀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荧光显微镜下碘化丙啶对虫体有很强的结合力,虫体荧光信号均匀展示于细胞表面,充分展现虫体形态,扫描电镜更加清楚、细致地展示人体毛囊型蠕形螨的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将虫体分层扫描图片进行三维重建,真实、完全、直观地展露了虫体。结论三种显微技术均可展示蠕形螨超微形态。PI对虫体有很好的荧光染色作用,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超微形态结构,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碘化丙啶 荧光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叶精油对离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与机制探讨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2 位作者 穆鑫 吴昌睿 卢朝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艾叶精油对离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探讨其杀虫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人体蠕形螨,利用Motic图像采集软件系统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艾叶精油对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杀螨率和虫体变化情况。结果艾叶精... 目的通过观察艾叶精油对离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探讨其杀虫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人体蠕形螨,利用Motic图像采集软件系统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艾叶精油对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杀螨率和虫体变化情况。结果艾叶精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虫体形态及活动度均发生了兴奋-痉挛-松弛-死亡的典型变化。浓度为100%的艾叶精油1h可杀灭全部蠕形螨。随着药物浓度的降低,杀螨率也逐渐降低。12.5%艾叶精油是杀灭人体蠕形螨的最适有效浓度。对比观察发现艾叶精油对皮脂蠕形螨的杀螨率明显高于毛囊蠕形螨。结论艾叶精油可作为一种天然高效的杀螨药物,其杀螨机制推测主要作用于螨虫的神经肌肉系统,引起虫体剧烈的痉挛收缩后松弛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皮脂 艾叶精油 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的DNA提取与随机引物PCR检测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亚娥 成慧 +1 位作者 寻萌 吴李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9-933,共5页
【目的】探索人体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螨体细胞,选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碱裂解法和试剂盒提取法,分别提取冻存时间在5个月内和8~10个月的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基因组DNA,并... 【目的】探索人体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螨体细胞,选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碱裂解法和试剂盒提取法,分别提取冻存时间在5个月内和8~10个月的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基因组DNA,并用随机引物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蛋白核酸测定仪检测结果显示,试剂盒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量较多,明显优于改良小昆虫法和碱裂解法。随机引物扩增结果显示清晰的DNA指纹图谱,两种人体蠕形螨DNA指纹具有明显差异。蠕形螨冻存时间影响DNA提取的量,但对DNA提取的纯度和RAPD指纹图谱影响较小。不同DNA提取方法提取的同一种蠕形螨DNA指纹图谱基本相似,试剂盒法和改良小昆虫法提取的DNA样本条带多而清晰,碱裂解法提取的样本条带少而模糊。【结论】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蠕形螨细胞是有效的,蠕形螨冻存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试剂盒提取法是提取蠕形螨DNA的好方法。RAPD技术可以用于这两种人体蠕形螨DNA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皮脂 DNA提取 随机引物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病的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许礼发 田晔 李朝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3-484,492,共3页
关键词 人体 免疫学 毛囊蠕形螨 寄生 皮脂 毛囊 皮脂腺 睑板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壳油体外抑杀人体蠕形螨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继鑫 王克霞 +1 位作者 李朝品 朱玉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85,共1页
关键词 人体 体外抑杀作用 枳壳 毛囊蠕形螨 外耳道瘙痒症 寄生部位 临床症状 虫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形螨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叶明忠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62-64,55,共4页
蠕形螨病研究进展叶明忠(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审校樊培方(上海农学院)蠕形螨科共分5属:蠕形螨属(Demodex)、口蠕形螨属(stomalodex)鼻蠕形螨属(Rhinodex)、眼蠕形螨属(Ophta... 蠕形螨病研究进展叶明忠(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审校樊培方(上海农学院)蠕形螨科共分5属:蠕形螨属(Demodex)、口蠕形螨属(stomalodex)鼻蠕形螨属(Rhinodex)、眼蠕形螨属(Ophtalmodex)和翼蠕形螨属(P柏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毛囊蠕形螨 哺乳动物 感染率 产雄单性生殖 寄生虫病研究所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天然杀螨药物樟脑精油的杀螨效果观察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1 位作者 师睿 张灵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4-547,共4页
目的观察樟脑精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体外杀灭效果,分析其杀螨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获取蠕形螨,随机分为六组,观察不同浓度下樟脑精油的杀虫作用,并在Motic DM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观察虫体对樟脑精油的药物反应过程。结果樟脑精... 目的观察樟脑精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体外杀灭效果,分析其杀螨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获取蠕形螨,随机分为六组,观察不同浓度下樟脑精油的杀虫作用,并在Motic DM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观察虫体对樟脑精油的药物反应过程。结果樟脑精油对两种蠕形螨均有杀灭作用,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作用要强于毛囊蠕形螨,且杀虫效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12.5%樟脑精油是体外杀螨的最适浓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使用樟脑油后,螨虫在经历短时间的兴奋痉挛期后,虫体松弛、死亡。结论樟脑精油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蠕形螨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触杀作用和神经肌肉毒性作用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脑油 毛囊蠕形螨 皮脂 杀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毛囊虫感染犬建立动物模型的初报
11
作者 黄文德 向红 《浙江畜牧兽医》 1989年第4期10-11,共2页
寄生于人体头面部的毛囊虫,称毛囊蠕形螨或皮脂蠕形螨。1982年谢氏发现毛囊蠕形螨中华亚种。这些永久性寄生螨主要寄居于毛囊与皮脂腺中。近十年来国内20多省(市)资料证明,人群普遍感染,阳性率为31.54%(17365/55065)。有脸部皮损者,或... 寄生于人体头面部的毛囊虫,称毛囊蠕形螨或皮脂蠕形螨。1982年谢氏发现毛囊蠕形螨中华亚种。这些永久性寄生螨主要寄居于毛囊与皮脂腺中。近十年来国内20多省(市)资料证明,人群普遍感染,阳性率为31.54%(17365/55065)。有脸部皮损者,或患酒渣鼻者,检出虫体的机会较多于健康者。作者曾从脸板腺炎病例的睫毛根部发现毛囊虫,又在脱发症者的头皮上多次检获虫体,为了查明毛囊虫感染与毛发生长或脱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动物模型 脱发症 毛发生长 毛囊蠕形螨 感染犬 皮脂 刮取物 虫体 实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