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敦煌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考察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佐藤有希子
牛源
-
机构
东京大学大学院
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41,129-130,共9页
-
文摘
敦煌地区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表现形式独特,经常与观音、地藏等组合出现。这一时期的毗沙门天开始与带有救度众生等现世利益的职能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毗沙门天信仰从起初的护国祈愿到去除众生苦难的各种现世利益,具有超越性的世俗信仰根基很深。吐蕃时期敦煌的图像不能说只是一个地方的作品,而应该将中原的毗沙门天信仰情况作为其有力的比较对象进行再认识。这一时期的图像,对于时代和地域较为广泛的毗沙门天王像研究,具有不可回避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
毗沙门天王像
敦煌石窟
吐蕃时期
-
Keywords
Image ofVaisravana
Dunhuang caves
Tibetan Occupation
-
分类号
K879.2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阿尔寨石窟第31窟毗沙门天王变相图释读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育宁
汤晓芳
-
机构
宁夏大学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4-118,共5页
-
文摘
阿尔寨石窟第31窟窟门南侧西壁有一铺毗沙门天王变相图,该铺壁画的内容包括毗沙门天王尊像、毗沙门天王征战、明王护法、奔马献宝供养、上师说法等五部分。毗沙门天王是佛教护法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其造像最早可能出自汉唐时西域强国于阗。阿尔寨石窟壁画的毗沙门天王人物造型同唐、五代壁画人物造型基本一致,具有中原传统绘画的特点,但与唐、五代敦煌画像有所不同的是毗沙门天王手持标识物和天王周围人物布局起了很大变化。毗沙门天王变相图反映了在蒙古贵族东征西伐的背景下,祈求战神毗沙门天王的保佑,表达对战神的英雄崇拜和信仰;同时,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蒙古贵族对财宝的需求也越来越膨胀。对战神、财神的崇拜集于毗沙门天王一身,在天王尊像手持物中得到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图像中蒙古族形象民俗学资料及第32窟提供的回鹘文"四天王赞"可以大致判断,第31窟毗沙门天王变相图中上师说法的场景,可能是八思巴字创制之前一次关于藏传佛教重大佛事活动的场面,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征。征战图像中的骑士和上师说法的人物着装均为蒙古服装,与唐、五代毗沙门天王眷属所着汉族宽袖裙襦不同,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族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这是一幅蒙元时期创作的作品。
-
关键词
阿尔寨石窟
毗沙门天王变相图
时代
宗教
民族特征
-
分类号
K879.2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阿尔寨石窟第31窟毗沙门天王图像研究
- 3
-
-
作者
董晓荣
-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
-
出处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41-47,共7页
-
基金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阿尔寨石窟壁画研究"(项目号:15BKG017)
2016年度中央高校项目"北京版<格斯尔>研究"(项目号:31920160016)
2016年度西北民族大学人才引进专项项目(项目号:xbmuyjrcs201617)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章对阿尔寨石窟第31窟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及八大夜叉图像进行分析,再与汉传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像、藏传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对比,试图说明阿尔寨石窟第31窟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像既具有藏式风格,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蒙古族特色。
-
关键词
阿尔寨石窟
毗沙门天王像
风格
-
Keywords
Arzhai Grotto
Vaisravana's image
style
-
分类号
K879.21
[历史地理]
-
-
题名《敦煌佛教灵验记研究》出版
- 4
-
-
作者
陈民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1,共1页
-
文摘
台湾学者郑阿财教授长期致力于敦煌学研究,成果颇丰。2010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敦煌佛教灵验记研究》。全书分绪论、分论、专论三部分。绪论对敦煌佛教灵验记的内容、特征、研究的意义等进行了阐述;分论则是关于《持诵金刚经灵验记》、《忏悔灭罪金光明经传》、《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龙兴寺毗沙门天王灵验记》、《释智兴鸣钟感应记》、《道明和尚还魂记》等6篇灵验记的研究,为全书重点;
-
关键词
敦煌学研究
出版公司
《龙兴寺毗沙门天王灵验记》
佛教
2010年
观世音菩萨
台湾学者
金刚经
-
分类号
K870.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