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焉耆七个星毗卢遮那佛法界身图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文斌 周晓萍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焉耆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位置,其佛教文化源自印度,后受到龟兹、高昌、于阗、敦煌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信仰经历了由小乘到大乘的转变。焉耆七个星第一窟的佛法界身像的创作是处在焉耆民族融合、政权更迭、佛教信仰转型的时期,对其... 焉耆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位置,其佛教文化源自印度,后受到龟兹、高昌、于阗、敦煌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信仰经历了由小乘到大乘的转变。焉耆七个星第一窟的佛法界身像的创作是处在焉耆民族融合、政权更迭、佛教信仰转型的时期,对其的研究在法界图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映了七个星石窟晚期的造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 毗卢遮那佛 法界身 回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新罗时代智拳印毗卢遮那佛像研究的争论之点及其有关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金理那 李淑姬 李正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1-82,共12页
本文论述了新罗统一时代智拳印毗卢遮那佛像 的形成过程及历史文化背景,认为其形成时代应在8世纪中叶,其佛像仿照密教金刚界 本尊大日如来的手印,并融有中国华严宗的思想。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密教 毗卢遮那佛 华严宗 韩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舍那示现三重本末成道——莫高窟第36窟三幅说法图新解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尉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6,共8页
卢舍那示现三重本末成道——莫高窟第36窟三幅说法图新解梁尉英第36窟位于莫高窟中区第一层,实际上就是第35窟的前室。第35窟是唐窟,经西夏重修,第36窟是五代所重修。①敦煌遗书P.3564《莫高窟功德记》记载了五代重... 卢舍那示现三重本末成道——莫高窟第36窟三幅说法图新解梁尉英第36窟位于莫高窟中区第一层,实际上就是第35窟的前室。第35窟是唐窟,经西夏重修,第36窟是五代所重修。①敦煌遗书P.3564《莫高窟功德记》记载了五代重修第36窟事,此次重修的功德主是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佛 释迦佛 敦煌莫高窟 莲花 “本” 菩提树 《大正藏》 示现 天台宗 毗卢遮那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唐代五重佛舍利塔的佛像系统考释
4
作者 臧卫军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此文通过探讨早年从北方黄河沿岸某地流失的五重宝塔的佛像不同属性,认为五重宝塔的毗卢遮那佛具有显现的十方三世诸佛的功能,在五重宝塔中赋予了法身舍利的永恒、普遍性。
关键词 五重塔 舍利塔 法身 毗卢遮那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色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论佛身思想的演变
5
作者 张文卓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228,共7页
佛身是佛教的核心问题。佛身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佛陀色身(肉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的演变。法身思想在不同经典体系、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经过了以佛陀所说经戒为法身到法身作为一种纯粹精神理体的演变。《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塑... 佛身是佛教的核心问题。佛身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佛陀色身(肉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的演变。法身思想在不同经典体系、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经过了以佛陀所说经戒为法身到法身作为一种纯粹精神理体的演变。《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塑造则将法身赋予一尊具体的佛,使得抽象的法身具象化,强化了法身信仰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身 色身 法身 法身佛 毗卢遮那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