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和碳点嵌入分子印迹比率荧光探针对恩诺沙星检测
1
作者 柴迎鑫 齐庆迎 +1 位作者 李晓飞 徐龙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572,共7页
长期摄入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残留超标食品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建立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加强对其残留水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合成了铕基发光金属有机框架(europium-based lumin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Eu-MOF)... 长期摄入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残留超标食品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建立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加强对其残留水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合成了铕基发光金属有机框架(europium-based lumin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Eu-MOF)和碳点(carbon dots,CDs),结合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Eu-MOF和CDs嵌入的分子印迹聚合物(europium-based lumin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arbon dots-embedded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Eu-MOF/CDs@MIP)比率型荧光探针。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孵育时间、目标物浓度及结构类似物对探针荧光响应行为的影响,并将Eu-MOF/CDs@MIP探针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Eu-MOF/CDs@MIP为均匀球形结构,具有稳定的荧光发射、较快的传质速率和较高的饱和容量。恩诺沙星可使Eu-MOF 615 nm处的荧光发射显著增强,而430 nm处碳点荧光基本保持不变。基于两者荧光强度的比值与恩诺沙星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恩诺沙星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3~20.00 mg·L^(-1),最低检出限为0.01 mg·L^(-1),在实际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5.0%~1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率荧光探针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 碳点 分子印迹 恩诺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用于检测pH和H_(2)O的双比率荧光探针
2
作者 铁德金 许美佳 +2 位作者 唐晓丹 贾宏敏 于洪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1501,共11页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基于单一发光剂的双比率荧光探针检测pH和水的方法。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该碳点进行了表征,表明该碳点的形状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3.6 nm,有明显的石墨结构。研究发现,在365 nm激发波长下,该碳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光漂白性和耐盐性。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H值在4.15~8.55范围内与581和449 nm的荧光强度比(F_(581)/F_(44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决定系数R^(2)=0.986。该pH比率荧光探针具有线性范围宽和可逆性好等特点。同时发现在二甲基亚砜溶剂中,水的含量在0.6%~50%(V(H_(2)O)/V(DMSO))范围内与F_(485)/F_(585)具有良好的线性,其决定系数R^(2)=0.996,检出限为0.18%(V(H_(2)O)/V(DMSO))。该双比率荧光探针为pH和水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分析 PH H_(2)O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过氧亚硝酸根检测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的研制
3
作者 韩志湘 代晓婷 熊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半花菁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分子Cy-P,并将其用于活细胞中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过氧亚硝酸根(ONOO-)荧光成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Cy-P自身具有较大的π共轭结构,其最大发射波长在近红外区域;加入ONOO-后,强氧化性...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半花菁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分子Cy-P,并将其用于活细胞中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过氧亚硝酸根(ONOO-)荧光成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Cy-P自身具有较大的π共轭结构,其最大发射波长在近红外区域;加入ONOO-后,强氧化性的ONOO-会导致Cy-P的π共轭体系被破坏,并生成蓝色荧光物质,最大发射波长蓝移了268 nm;探针分子Cy-P对ONOO-线性检测范围为0~15μmol/L,检测下限为13 nmol/L;该探针分子对ONOO-的识别性能优于其他各种可能干扰的生物分析物;该探针分子具有低细胞毒性,适用于活细胞中的外源性和内源性ONOO-的成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 过氧亚硝酸根 半花菁 活细胞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萘酰亚胺与罗丹明B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家逸 苏伟 王恩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38,共7页
以罗丹明B与1,8-萘二甲酰亚胺反应合成了1个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RN).在甲醇/乙腈/4-羟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溶液(p H=7.2,体积比8∶1∶1)中,RN对Hg^(2+)具有比色和比率荧光双重响应.加入Hg^(2+)后,RN的紫外-可见光谱在约556 nm处... 以罗丹明B与1,8-萘二甲酰亚胺反应合成了1个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RN).在甲醇/乙腈/4-羟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溶液(p H=7.2,体积比8∶1∶1)中,RN对Hg^(2+)具有比色和比率荧光双重响应.加入Hg^(2+)后,RN的紫外-可见光谱在约556 nm处产生强吸收,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橙色,其它金属离子对RN的紫外-可见光谱几乎无影响.无Hg^(2+)存在时,RN的荧光光谱在540 nm处出现萘二甲酰亚胺荧光团的特征峰;加入Hg^(2+)后,540 nm处的发射带逐渐消失,同时在580 nm附近产生强荧光,荧光颜色从绿色变为橙色.这归因于从萘酰亚胺到开环罗丹明B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探针RN对Hg^(2+)的比率荧光响应具有高选择性,不受其它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 1 8-萘二甲酰亚胺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HG^2+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比率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光谱性能
5
作者 吴红梅 郭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61-1566,共6页
将喹啉和丹磺酰胺两种荧光基团同时引入配体L1,利用L1与锌离子自组装构筑三核锌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H-1(比率荧光探针),实现了对生物分子谷胱甘肽(GSH)的有效识别。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1H NMR、ESI-M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H-1对生物... 将喹啉和丹磺酰胺两种荧光基团同时引入配体L1,利用L1与锌离子自组装构筑三核锌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H-1(比率荧光探针),实现了对生物分子谷胱甘肽(GSH)的有效识别。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1H NMR、ESI-M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H-1对生物分子谷胱甘肽(GSH)的光谱识别作用。紫外滴定光谱表明,当向H-1中加入谷胱甘肽分子后,425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320 nm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大,等吸收点为355 nm。利用320 nm处的吸光度值模拟计算平衡常数,lg K为4.03±0.11,说明H-1与GSH形成了1∶1的包合物。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当向H-1中加入GSH后,以340 nm光激发,波长为513 nm处丹磺酰胺的荧光强度下降,并且发生红移,而396 nm处喹啉基团的荧光强度增大。利用喹啉基团与丹磺酰胺基团荧光发射峰强度变化的比值可以精准检测谷胱甘肽分子,检测限可达到2.5×10^(-6)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比率荧光探针 三核锌大环化合物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羟苯基苯并咪唑的Zn^(2+)比率荧光探针 被引量:7
6
作者 吴玉防 崔颖娜 +2 位作者 李慎敏 贾颖萍 尹静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0-914,共5页
通过羰基将两分子2-(4-氨基-2-羟苯基)苯并咪唑(4-AHBI)连接,合成了结构高度对称的新化合物N,N′-二-[3-羟基-4-(2-苯并咪唑)苯基]脲(C27H20N6O3,1),测试了不同溶剂条件下1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1对Zn2+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 通过羰基将两分子2-(4-氨基-2-羟苯基)苯并咪唑(4-AHBI)连接,合成了结构高度对称的新化合物N,N′-二-[3-羟基-4-(2-苯并咪唑)苯基]脲(C27H20N6O3,1),测试了不同溶剂条件下1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1对Zn2+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1的紫外吸收峰发生蓝移,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荧光发射峰明显增强。与4-AHBI相比,1在乙腈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强度增强约3.5倍,最大吸收峰红移8 nm,荧光发射增强8倍多。1在乙腈溶液中的Zn2+荧光响应行为表明1与Zn2+的结合将导致1在445 nm处的荧光强度不断降低,而在395 nm处出现的新峰的荧光强度不断增强,具有比率荧光探针的特点,而且检测范围较宽,可达1×10-6-1×10-2 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3-羟基-4-(2-苯并咪唑)苯基]脲 锌离子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媛 陈涛 孙绍发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7年第6期12-17,共6页
比率荧光探针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新型检测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比率荧光探针通过峰强度比值的变化扩大动态响应的范围,通过建立内标极大地削弱探针浓度、温度、极性、环境pH值、稳定性等可变因素的干扰,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量分析,被... 比率荧光探针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新型检测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比率荧光探针通过峰强度比值的变化扩大动态响应的范围,通过建立内标极大地削弱探针浓度、温度、极性、环境pH值、稳定性等可变因素的干扰,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量分析,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综述了近年来铜离子(Cu^(2+))比率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和设计思路,并展望了Cu^(2+)比率荧光探针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Cu^(2+)比率荧光探针在选择性、灵敏度和可视化程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有望成为一种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功能型荧光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率荧光探针 铜离子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汞离子CQDs-CuNCs比率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在螃蟹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石吉勇 李文亭 +2 位作者 胡雪桃 史永强 邹小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925-3931,共7页
汞是一种典型的低剂量高毒性物质,广泛存在于环境和水体中,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累积,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准确快速的监测食品中汞离子(Hg^2+)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Hg^2+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 汞是一种典型的低剂量高毒性物质,广泛存在于环境和水体中,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累积,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准确快速的监测食品中汞离子(Hg^2+)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Hg^2+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电化学法和荧光分析法。比率型荧光探针具有双发射荧光特性,其中内置校准功能可降低因探针浓度和各种环境因素产生的检测误差,可以有效的克服单发射荧光探针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碳量子点(CQDs)和铜纳米簇(CuNCs)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螃蟹中Hg^2+的快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CQDs-CuNCs复合体系的制备。以蔗糖为碳源,聚乙二醇为钝化剂,通过微波介导法合成CQDs;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水热法合成CuNCs,后通过自组装制成CQDs-CuNCs复合体系。(2)CQDs-CuNCs复合体系的表征。利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CQDs-CuNCs复合体系表征,结果显示,该研究成功合成了具有双发射特性的CQDs-CuNCs比率型荧光探针。(3)CQDs-CuNCs复合体系的稳定性测试。将CQDs-CuNCs比率型探针与传统的单通道CuNCs探针的稳定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探针浓度漂移和测量温度波动时,CQDs-CuNCs比率型探针比单发射的CuNCs抗干扰能力更强,稳定性更高。(4)CQDs-CuNCs复合体系对Hg 2+的检测。当Hg^2+存在时,复合体系中的CuNCs发生团聚,而CQDs基本不受影响,导致443 nm处的CuNCs荧光猝灭而545 nm处的CQDs荧光强度几乎不变。依据荧光强度的比值(I 443 nm/I 545 nm)与Hg^2+浓度的关系实现定量检测。在对标准Hg^2+检测时,CQDs-CuNCs复合体系的I 443 nm/I 545 nm和单发射CuNCs的猝灭率与Hg^2+浓度(0.1~12μmol·L-1)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47和0.9916,检测限(3σ/S)分别为2.83和3.62 nmol·L^-1。在螃蟹样品检测中,CQDs-CuNCs比率型探针和单发射的CuNCs得到回收率分别为102.5%~105.4%和104.2%~112.5%,说明CQDs-CuNCs复合体系比单发射CuNCs对Hg^2+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CQDs-CuNCs比率型荧光探针能够用于食品中Hg^2+的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簇 碳量子点 HG^2+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点的比率荧光探针用于检测6-硫鸟嘌呤
9
作者 梁志钢 任丹丹 +4 位作者 程霞 岑瑶 许贯虹 魏芳弟 胡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0-836,共7页
目的:基于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6-硫鸟嘌呤(6-thioguanine,6-TG)中硫原子与Cu^(2+)的高度亲和力,构建了一种新的比率荧光方法,用于检测抗肿瘤药物6-TG。方法: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能够被游离Cu^(2+)氧化成560 nm处发黄色荧光... 目的:基于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6-硫鸟嘌呤(6-thioguanine,6-TG)中硫原子与Cu^(2+)的高度亲和力,构建了一种新的比率荧光方法,用于检测抗肿瘤药物6-TG。方法: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能够被游离Cu^(2+)氧化成560 nm处发黄色荧光的产物2,3-二氨基酚嗪(2,3-diaminophenazine,DAP),体系中450 nm处发射蓝色荧光的碳点与DAP之间存在荧光内滤效应,因此DAP能够使碳点荧光猝灭。当目标物6-TG存在时,会与OPD竞争Cu^(2+),导致氧化产物DAP减少,使其黄色荧光降低,和碳点之间的内滤效应减弱,碳点的蓝色荧光恢复,荧光强度比值F_(450)/F_(560)与6-TG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该探针可用于定量检测6-TG。结果:随着6-TG浓度的增加,该体系荧光强度比值F_(450)/F_(560)逐渐增强,在最佳反应条件下,6-TG的线性范围为40.00~160.00μmol/L,检测限为61.10 nmol/L,相关系数R^(2)=0.992。结论:该方法选择性好、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可应用于6-TG药片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硫鸟嘌呤 邻苯二胺 2 3-二氨基酚嗪 碳点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快速检测铅离子的新型双发射碳点比率荧光探针
10
作者 易敏娜 曹汇敏 +2 位作者 黎双娜丝 张朱珊莹 朱春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88-3793,共6页
碳量子点(CQDs),一类具有显著荧光性能的零维碳纳米材料,是近年来生物传感应用研究的热点材料。铅在化妆品、工业污染等环境的来源众多,吸入或误食吸附在颗粒物上的铅都会造成铅中毒,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快速检测Pb^(2+)含量在临床医... 碳量子点(CQDs),一类具有显著荧光性能的零维碳纳米材料,是近年来生物传感应用研究的热点材料。铅在化妆品、工业污染等环境的来源众多,吸入或误食吸附在颗粒物上的铅都会造成铅中毒,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快速检测Pb^(2+)含量在临床医学应用中极其重要。基于CQDs的荧光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蓝、红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用于快速检测Pb^(2+)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等多种手段对探针的形态结构与性质进行表征、检测和分析,对Pb^(2+)响应探针的光学特性以及应用可行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双发射碳点通过与自身的对比标定,有效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提高对被测物浓度的检测效果和灵敏度。该探针采用水相合成,步骤简单可重复性高,且能够在短短几秒内对Pb^(2+)实现快速响应,检测过程无需借助大型仪器,仅在紫外灯辅助下便可裸眼观测到比率探针荧光从蓝色到红色的变化,可用于即时检测。在符合目前医学应用的Pb^(2+)浓度范围0~0.5 mg·L^(-1)内,两种荧光基团之间的荧光强度比IBCDs/IRCDs与其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744,检出限为0.0136mg·L^(-1)。选取Zn^(2+)、Fe^(3+)、K^(+)等十种金属干扰离子对探针的荧光传感性能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该探针对Pb^(2+)具有良好的特异选择性,并在不同pH环境和孵育时间下测量铅响应,研究探针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比率荧光探针 荧光猝灭 即时检测 铅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豆碳量子点/异硫氰酸荧光素比率荧光探针测定氯诺昔康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凌波 武文波 +2 位作者 王清清 张越诚 马红燕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0-716,共7页
以天然生物质扁豆为唯一碳源,一步水热法合成了荧光性能优良、水溶性好的扁豆CQDs(HBCQDs)。在pH 5.8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该HB-CQDs可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复合,在λ_(ex)=326 nm单一波长激发下,HB-CQDs/FITC复合物于400 nm和510 n... 以天然生物质扁豆为唯一碳源,一步水热法合成了荧光性能优良、水溶性好的扁豆CQDs(HBCQDs)。在pH 5.8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该HB-CQDs可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复合,在λ_(ex)=326 nm单一波长激发下,HB-CQDs/FITC复合物于400 nm和510 nm处呈现两个独立的荧光峰。MnO^(-)_(4)的加入可使该两处的荧光信号发生明显猝灭,信号“关闭”;加入氯诺昔康(LNXC)后,510 nm波长处的信号重新“开启”,荧光恢复;而400 nm处的荧光强度维持不变,由此构建了基于HB-CQDs/FITC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测定LNXC的新方法。实验探讨了MnO^(-)_(4)对HB-CQDs/FITC探针的荧光猝灭机理。对体系分析特性进行了优化,LNXC在1.0×10^(-7)~1.0×10^(-5) mol/L浓度范围内与探针HB-CQDs/FITC于510 nm和400 nm两处的荧光强度比值(I_(510 nm/400 nm))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0×10^(-8) mol/L(3σ/k)。此探针可用于实际样品中LNXC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豆碳量子点(HB-CQDs)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比率荧光探针 氯诺昔康(LNX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硫化氢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的研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志湘 顾宇形 +2 位作者 王洋 董良欢 姜舒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5-579,共5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花色素染料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分子1,并将其用于活细胞内内源性和外源性硫化氢的检测.结果表明:探针分子1溶液中加入硫化氢时,因硫化氢对探针分子1中苯并吡喃部分的亲核加成破坏了其共轭体系,导致720 nm处的近红外(...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花色素染料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分子1,并将其用于活细胞内内源性和外源性硫化氢的检测.结果表明:探针分子1溶液中加入硫化氢时,因硫化氢对探针分子1中苯并吡喃部分的亲核加成破坏了其共轭体系,导致720 nm处的近红外(NIR)发射荧光强度降低.同时,其加成产物含有完整的半刚性香豆素荧光团,在503 nm处的绿色荧光强度显著增强.由于探针1的发射波长与半刚性香豆素的发射波长不同,因此在加入硫化氢前后有两个完全分离的发射峰,实现了对硫化氢的有效比率检测.当加入4.0μmol·L^-1硫化钠时,荧光强度增强了19.2倍.探针分子1对水溶液中的硫化氢的线性响应范围是0.1~4.0μmol·L^-1(R2=0.9939),检测下限为57.8 nmol·L^-1.探针分子1对硫化氢比较敏感,响应时间为110 s,且有较好的选择性.此外,探针分子1还被成功应用于活细胞中内源性和外源性硫化氢的荧光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花色素 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 活细胞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Te/CdS@SiO_2@BPEI-CQDs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在测定生物样品中Cu(Ⅱ)的应用
13
作者 俱玉云 陈永雷 陈兴国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3-648,共6页
本文制备了对Cu(Ⅱ)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的Cd Te/Cd S@Si O_2@BPEI-CQDs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基于Cu(Ⅱ)能使探针表面的BPEI-CQDs荧光猝灭的现象,建立了测定Cu(Ⅱ)的比率荧光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测定Cu(Ⅱ)的线性范围为0.40~70μ... 本文制备了对Cu(Ⅱ)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的Cd Te/Cd S@Si O_2@BPEI-CQDs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基于Cu(Ⅱ)能使探针表面的BPEI-CQDs荧光猝灭的现象,建立了测定Cu(Ⅱ)的比率荧光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测定Cu(Ⅱ)的线性范围为0.40~70μmol/L,检测限为0.27μmol/L。建立的方法已被成功用于人体尿液及血浆中Cu(Ⅱ)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 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 碳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血清白蛋白占位的内标型比率荧光探针检测抗癫痫药物盐酸噻加宾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小豆 曹雅诗 +6 位作者 艾思欣 杨艳 汤鑫慧 刘芸 周梦洁 邹振 杨荣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7-803,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检测抗癫痫药物盐酸噻加宾(TGB)的内标型比率荧光探针(PDI-HSA-AC)。该探针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竞争结合反应载体,染料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I)为荧光基团,茜素络合指示剂(AC)为内标物。通过对PDI、HSA、AC和TGB相互作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检测抗癫痫药物盐酸噻加宾(TGB)的内标型比率荧光探针(PDI-HSA-AC)。该探针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竞争结合反应载体,染料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I)为荧光基团,茜素络合指示剂(AC)为内标物。通过对PDI、HSA、AC和TGB相互作用的研究,我们发现PDI的荧光能够被HSA猝灭,并且PDI结合在HSA的位点Ⅱ处,当存在TGB时,TGB竞争结合在HSA的位点Ⅱ,PDI被置换下来,从而实现了荧光恢复。此外,TGB的存在基本不影响结合在HSA位点Ⅰ处的AC的荧光信号,因此实现了对TGB的比率荧光法的检测。构建的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以及检测方法简单、实验条件温和、检测迅速等优点,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尿液中TGB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内标型比率荧光探针 盐酸噻加宾 竞争性结合 位点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比率荧光探针定量检测血浆外泌体 被引量:1
15
作者 柴亚茹 高孜博 +1 位作者 丁丽华 吴拥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7-773,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比率荧光探针法用于定量检测血浆中外泌体。方法:将Cy5荧光探针标记的CD63核酸适配体固定到链霉亲和素磁珠(MNPs)上,得到MNPs-Apt,加入SYBR GreenⅠ(SGⅠ)核酸染料构建比率荧光免疫磁珠(MNPs-Apt-SGⅠ)。当外泌体存在...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比率荧光探针法用于定量检测血浆中外泌体。方法:将Cy5荧光探针标记的CD63核酸适配体固定到链霉亲和素磁珠(MNPs)上,得到MNPs-Apt,加入SYBR GreenⅠ(SGⅠ)核酸染料构建比率荧光免疫磁珠(MNPs-Apt-SGⅠ)。当外泌体存在时,CD63核酸适配体捕获外泌体而发生结构改变,SGⅠ探针从双链中释放,免疫磁珠上的SGⅠ荧光强度大幅减弱,而Cy5荧光探针的荧光恒定,根据两种荧光探针被激发的荧光信号比值变化[Δ(F_(C)/F_(S))]对外泌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外泌体浓度在8.0×10^(4)~1.0×10^(7)个/μL范围内,Δ(F_(C)/F_(S))与外泌体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出限为4.0×10^(4)个/μL。此外,所建立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血浆外泌体的检测。结论:构建的比率荧光探针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用于血浆样品外泌体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率荧光探针 免疫磁珠 外泌体 核酸适配体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掺杂碳量子点的比率荧光探针检测间氨基苯酚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中兰 佟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20-2626,共7页
本文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邻苯二胺作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硅掺杂的碳量子点(Si-CDs),其荧光量子产率为13.9%。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和选择性好的比率荧光探针(RF-probe)用于灵敏检测间氨基苯酚(MAP)。即MAP与多巴胺(DA)反应... 本文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邻苯二胺作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硅掺杂的碳量子点(Si-CDs),其荧光量子产率为13.9%。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和选择性好的比率荧光探针(RF-probe)用于灵敏检测间氨基苯酚(MAP)。即MAP与多巴胺(DA)反应产生蓝绿色荧光性的物质,而该物质在470 nm处的荧光强度随着增大MAP的浓度而逐渐增强;同时Si-CDs在570 nm处的荧光强度值变化很小。因此,该体系的荧光强度比(F_(470)/F_(570))与MAP的浓度呈现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和检出限(LOD)分别为5.0×10^(-8)-8.0×10-6mol·L^(-1)和2.0×10^(-8)mol·L^(-1)。并且把该RF-probe用于河水、自来水和纯净水中MAP的检测,其加标回收率在95.0%-105.0%范围内变化,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掺杂碳量子点 多巴胺 间氨基苯酚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CQDs/荧光素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测定吲达帕胺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承佳 张越诚 +4 位作者 申宇茫 王琪琪 田锐 辛程宏 马红燕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1-347,共7页
以天然物质油桃为唯一碳源,一步水热法制得荧光性能良好并呈蓝紫色荧光的油桃碳量子点(NE-CQDs),对NE-CQDs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pH=1.70的氯化钾-盐酸缓冲溶液中,将NE-CQDs与荧光素复合,在λex=320 nm单一波长激发下,NE-CQDs/... 以天然物质油桃为唯一碳源,一步水热法制得荧光性能良好并呈蓝紫色荧光的油桃碳量子点(NE-CQDs),对NE-CQDs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pH=1.70的氯化钾-盐酸缓冲溶液中,将NE-CQDs与荧光素复合,在λex=320 nm单一波长激发下,NE-CQDs/荧光素复合物于395 nm/510 nm两处同时产生荧光发射峰;在该体系中加入Ce(Ⅳ),λem/λem=395 nm/510 nm两波长处的荧光信号均发生明显猝灭;吲达帕胺(IDP)的加入仅可使λem=510 nm处的荧光强度恢复,而λem=395 nm处荧光信号基本不变,由此可构建基于NE-CQDs/荧光素双发射荧光比率探针测定IDP的方法。实验探讨了Ce(Ⅳ)对NE-CQDs/荧光素探针的荧光猝灭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8.0×10^(-7) mol·L^(-1)~1.0×10^(-4) mol·L^(-1)范围内的IDP与NE-CQDs/荧光素探针于510 nm/395 nm两处荧光强度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k)为1.06×10^(-7) mol·L^(-1)。该探针用于样品中IDP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荧光 比率荧光探针 吲达帕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荧光探针用于Cu^(2+)的比色比率检测
18
作者 董智云 石瑞丹 +2 位作者 周佳丽 雷心星 席福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78-4088,共11页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加入后,探针NP由“亮黄色”荧光变为“蓝色”荧光,肉眼可观察到颜色由“亮黄色”变为“无色”。UV-vis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探针NP对Cu^(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且响应时间短。根据荧光滴定实验,计算得到探针NP与Cu^(2+)的结合常数为3.04×10^(4)L/mol,NP对Cu^(2+)的检出限为5.35×10^(-8)mol/L(53.5nmol/L)。Job曲线、^(1)H NMR和质谱数据分析显示,探针NP是通过菲并咪唑N原子、亚胺上的N原子与Cu^(2+)结合的,二者结合的化学计量比为1∶1,DFT计算显示NP-Cu^(2+)的HOMO-LUMO能带能隙差低于NP的能隙差,表明NP与Cu^(2+)的配位是有利的。NP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定量识别;此外,制备了基于NP的试纸条,与智能手机结合,可实现Cu^(2+)的快速视觉半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 荧光比率探针 分子内电荷转移 比色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炭点比率探针的构建及可视化快速检测Fe^(3+)
19
作者 赵雪 徐欣仪 +2 位作者 贡永青 吴聪影 吴琪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9-426,共8页
以柠檬酸和邻苯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15种炭点,发现通过调控反应的温度和酸的种类,可以改变炭点的荧光颜色和荧光强度。以HNO_(3)调节pH值为2,反应温度为180℃时,获得了绿色炭点,该炭点量子产率高达41.56%;该绿色炭点对Fe^(3+)... 以柠檬酸和邻苯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15种炭点,发现通过调控反应的温度和酸的种类,可以改变炭点的荧光颜色和荧光强度。以HNO_(3)调节pH值为2,反应温度为180℃时,获得了绿色炭点,该炭点量子产率高达41.56%;该绿色炭点对Fe^(3+)具有特异荧光响应,且在0.1~1 mM的检测范围中,炭点与Fe^(3+)的浓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2)可达0.99795,最低检出限为0.47μM。进一步将该绿色炭点与罗丹明B结合,构建了比率荧光探针,并成功制备了其对应的比色卡纸,实现了可视化快速检测Fe^(3+)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点 离子检测 比率荧光探针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u^(3+)-生物质碳量子点探针的比率型荧光传感体系检测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春雨 赵卓君 +1 位作者 白万乔 高楼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0-606,共7页
该文以橙皮为原料制备的碳量子点(CDs)与铕离子(Eu^(3+))构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Eu^(3+)-CDs)并用于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的检测。在370 nm激发波长下,Eu^(3+)-CDs荧光探针在425 nm处出现较强的蓝色荧光峰,在617 nm处出现较弱的红色荧光... 该文以橙皮为原料制备的碳量子点(CDs)与铕离子(Eu^(3+))构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Eu^(3+)-CDs)并用于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的检测。在370 nm激发波长下,Eu^(3+)-CDs荧光探针在425 nm处出现较强的蓝色荧光峰,在617 nm处出现较弱的红色荧光峰。随着盐酸四环素浓度的逐渐增大,Eu3+与盐酸四环素螯合形成的配合物增多,在425 nm处的CDs荧光(I_(F425))逐渐减弱,而617 nm处铕配合物的荧光(I_(F617))逐渐增强,可基于荧光强度比I_(F617)/I_(F425)的变化对盐酸四环素进行测定。考察了Eu^(3+)的浓度、pH值和反应时间对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该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对盐酸四环素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荧光强度比(I_(F617)/I_(F425))与盐酸四环素浓度在10~100µmol/L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26,检出限为5.09µmol/L。该方法成功用于猪肉中盐酸四环素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102%~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20%~2.4%,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 碳量子点(CDs) 铕离子(Eu^(3+)) 盐酸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