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优国际储备理论与测度:文献述评(上)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志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104,共11页
关于最优国际储备理论与测度的探讨,"二战"后经历了"比率分析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缓冲存货模型"、"Ben-Bassat and Gottlieb最优化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 关于最优国际储备理论与测度的探讨,"二战"后经历了"比率分析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缓冲存货模型"、"Ben-Bassat and Gottlieb最优化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等阶段。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可以明确,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最主要目的,是应对一国宏观经济所可能受到的异常冲击,因而一国不但应持有正常的国际储备,还应保有能应对超出这一正常需要的额外储备;而一国持有国际储备总量的最优水平,则应综合考虑持有这些国际储备的福利和为此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中国国际储备问题的研究,应考虑到国际储备的各种枯竭可能性,改善对宏观经济危机或动荡的发生概率的估计,并加强对宏观经济危机后果的测定。因此,若能发展出适合于我国国情,既具理论根据又简单易懂易操作,并且能考虑到内源和外源经济冲击的比率,如适当的国际储备对GDP的比率、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率和国际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比率,将是合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储备 比率分析模型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缓冲存货模型 Ben—Bassat and Gottlieb最 优化模型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