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艺术的比德观
1
作者 曾迪来 《现代大学教育》 2002年第4期21-25,共5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 ,从造物艺术到纯艺术 ,从艺术造型到艺术图案 ,往往有哲学思维介入。比德观作为中国人‘独有观念 ,弥漫于中国艺术的创造活动之中。本文从比德观的源头起 ,逐层论述比德观衍生和影响下的种种中国艺术现象 ,落... 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 ,从造物艺术到纯艺术 ,从艺术造型到艺术图案 ,往往有哲学思维介入。比德观作为中国人‘独有观念 ,弥漫于中国艺术的创造活动之中。本文从比德观的源头起 ,逐层论述比德观衍生和影响下的种种中国艺术现象 ,落笔到双比德观文化背景的论述。“比德”是理解中国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比德观 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比德”观的审美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薛富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7,共8页
"比德"是儒家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比兴思维是儒家"比德"观产生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比德"首先标志着先秦中华道德意识自觉,继而代表了先秦主体审美成果。以自然事象指喻人类主体德性的儒家&q... "比德"是儒家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比兴思维是儒家"比德"观产生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比德"首先标志着先秦中华道德意识自觉,继而代表了先秦主体审美成果。以自然事象指喻人类主体德性的儒家"比德"观同时也呈现了先秦中华自然审美经验。以艾伦.卡尔松的自然审美适当性理论为参照,我们发现,儒家"比德"观所代表的中华古代自然审美其实是一种以主体德性、情感表达代替对自然自身审美特性欣赏的"不适当"自然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观 自然审美 儒家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审美观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以“比德”观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宝华 任晟萱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51-55,共5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设计的潮流趋势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构建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比德”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设计的潮流趋势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构建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比德”观的解读,以及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对传统元素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分享“中国风格”丝巾的设计实践过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转化为新设计文化的问题,为“中国风格”的丝巾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并从中探索出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设计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 中国风格 现代丝巾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近取譬: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论阐释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琪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包括引譬达类和观物比德两种典型的思维形式,具有明理、教化和审美三大功能。该思维方法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不但在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传播与传承中有重大的价值,而且... "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包括引譬达类和观物比德两种典型的思维形式,具有明理、教化和审美三大功能。该思维方法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不但在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传播与传承中有重大的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之方 能近取譬 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的审美类比——从《诗》、《骚》到《世说新语》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8,47,共8页
观物比德与观人比物是从诗骚比兴传统中流衍出来的两种审美类比思想,二者在类比要素与类比结构上具有相似性,都是自然美与人格美之间的类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学观念,其背后所代表的审美文化精神亦... 观物比德与观人比物是从诗骚比兴传统中流衍出来的两种审美类比思想,二者在类比要素与类比结构上具有相似性,都是自然美与人格美之间的类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学观念,其背后所代表的审美文化精神亦迥异。观物比德,属于自然审美的道德类比,其本质是一种道德审美,其背后蕴含的是一种伦理主义的审美文化精神;观人比物,属于人格审美的自然类比,其核心是一种自然审美,其背后蕴含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审美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类比 人格美 自然美 比德 人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