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比尺条形基础承载力模型试验的尺寸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一伟 刘润 梁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9-1299,共11页
开展小比尺模型试验是土力学承载力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但小比尺模型的尺寸效应会影响试验的定量结果,导致小比尺试验一般仅能用于定性研究。在饱和砂土地基中开展了20组条形基础承载力的小比尺模型试验,通过改变基础尺寸、埋深以及砂土... 开展小比尺模型试验是土力学承载力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但小比尺模型的尺寸效应会影响试验的定量结果,导致小比尺试验一般仅能用于定性研究。在饱和砂土地基中开展了20组条形基础承载力的小比尺模型试验,通过改变基础尺寸、埋深以及砂土的密实度研究承载力的变化,进而引入离散元分析方法,采用抗转动模型模拟砂土颗粒的力学行为,对条形基础承载力试验进行模拟,从微观角度揭示小比尺模型试验尺寸效应的来源和对宏观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砂土地基密实度与基础埋深越大,小比尺实试验的尺寸效应越明显,尺寸效应的产生是应力水平变化、破坏模式改变以及渐进破坏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基础 地基承载力 比尺模型试验 寸效应 离散元模拟 微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水蚀比尺模型室内外相似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管新建 姚文艺 +1 位作者 李勉 申震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46,共4页
对野外和室内在25°陡坡、人工降雨条件下的侵蚀产沙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相同或相近时,室内外降雨侵蚀力非常接近,但是土壤可蚀性却相差4倍左右;当其它影响因素如土壤容重、土壤前期含水量等相同或相近时,仅要... 对野外和室内在25°陡坡、人工降雨条件下的侵蚀产沙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相同或相近时,室内外降雨侵蚀力非常接近,但是土壤可蚀性却相差4倍左右;当其它影响因素如土壤容重、土壤前期含水量等相同或相近时,仅要达到累计侵蚀产沙量的相似,室内坡面模型可以采用2∶1的几何比尺,该比尺下室内外侵蚀产沙量的误差小于10%;从侵蚀产沙速率来看,室内外试验侵蚀产沙的过程差异较大;室内外试验都是降雨强度越大,坡面产生的细沟数量越多,并且细沟的平均长度、宽度、深度也越大;但要做到室内外坡面形态发育的相似还存在较大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比尺模型试验 相似性 人工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坝顺序对坝系拦沙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向舟 张红武 +1 位作者 许士国 王文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9-144,共6页
模型试验是验证坝系规划方案可靠性的重要方法。该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的降雨产沙条件为背景,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两种布坝顺序的拦沙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模型和原型各降雨输沙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率定... 模型试验是验证坝系规划方案可靠性的重要方法。该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的降雨产沙条件为背景,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两种布坝顺序的拦沙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模型和原型各降雨输沙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率定相结合的手段确定。试验结果证实,在各淤地坝的坝址、坝高(或库容)、控制面积上的平均侵蚀模数等参数都确定的条件下,若按照先主后支、先下后上的方案布坝,则经历相同系列年的降雨以后,沟道坝系总的拦沙、淤地效益高,且有利于坝系实现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道坝系 拦沙减蚀 比尺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尖山河段北岸治江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卢祥兴 韩曾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2-556,共5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模计算和比尺模型试验等手段 ,研究比较尖山河段顺直和弯曲两种河势对钱塘江河口上游河床冲淤、潮汐、潮流、涌潮、盐水入侵等重要环境因子的差异。从钱塘江河口治理“减少进潮量、增大山潮水比值”的原则及多目标...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模计算和比尺模型试验等手段 ,研究比较尖山河段顺直和弯曲两种河势对钱塘江河口上游河床冲淤、潮汐、潮流、涌潮、盐水入侵等重要环境因子的差异。从钱塘江河口治理“减少进潮量、增大山潮水比值”的原则及多目标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和消除治理过程中已出现的不利因素考虑 ,应该采取弯曲河势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河口 环境影响 钱塘江 比尺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射流通风特性及风流组织方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戴妙娴 张天航 +4 位作者 殷铭简 罗淳厚 吴凯杰 侯云鸽 吴珂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39-145,共7页
为探究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采用比尺模型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射流风机和通风组织对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气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联络通道内风机射流朝向敞开段时,为使风机升压系数Kj最大,Ф630mm、Ф... 为探究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采用比尺模型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射流风机和通风组织对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气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联络通道内风机射流朝向敞开段时,为使风机升压系数Kj最大,Ф630mm、Ф900mm、Ф1120mm射流风机的布设位置应距离敞开段分别大于40、50、65m;2)大口径射流风机具有更大的Kj,但占用的断面空间更大,且射流诱导段更长,应根据联络通道长度和高度合理选择射流风机口径;3)地下交通转换平台的通风组织不宜采用同侧开启方式,采用对角抽吸方式时,联络通道内的污染物混入比最低、通风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交通转换平台 比尺模型试验 CFD 通风 射流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