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水体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的变化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2 位作者 许大志 刘胜 张建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类占绝对优势,而沿岸水体中微型藻类和大型藻类的比例相对增大,相应地色素打包效应增强,ap*h减小。外海水体的ap*h光谱分布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在上层水体的蓝红比较高,反映出辅助色素含量的相对变化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ap*h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好的幂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 叶绿素A 生物-光学模式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浮游植物吸收和比吸收系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明珠 张运林 +3 位作者 刘笑菡 朱广伟 汤祥明 周永强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3,共9页
利用太湖和博斯腾湖8月份、天目湖6 8月份的采样数据,开展不同营养状态下浮游植物吸收和比吸收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利用综合营养指数法,太湖8月42个采样点中20个点为重度富营养,标记为太湖TⅠ,22个点为中度富营养,标... 利用太湖和博斯腾湖8月份、天目湖6 8月份的采样数据,开展不同营养状态下浮游植物吸收和比吸收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利用综合营养指数法,太湖8月42个采样点中20个点为重度富营养,标记为太湖TⅠ,22个点为中度富营养,标记为太湖TⅡ,天目湖夏季、博斯腾湖8月的富营养水平分别为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440 nm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440)按照营养水平从高到低由重度富营养到中营养分别为1.02±0.51、0.69±0.40、0.78±0.24和0.20±0.04 m-1,相应地675 nm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675)分别为0.59±0.32、0.38±0.23、0.41±0.13和0.08±0.02 m-1.统计检验显示,重、中度富营养的太湖以及轻度富营养的天目湖浮游植物吸收系数显著高于中营养的博斯腾湖.440 nm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440)分别为0.013±0.006、0.012±0.004、0.038±0.008和0.051±0.013 m2/mg Chl.a.统计检验显示,重度、中度富营养的太湖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显著小于轻度富营养的天目湖,而天目湖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又显著小于中营养的博斯腾湖.另由400~700 nm浮游植物的光谱曲线可以明显看出不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变化情况,表现为:重度富营养太湖TⅠ>轻度富营养的天目湖>中度富营养的太湖TⅡ>中营养的博斯腾湖.太湖和天目湖属于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吸收系数明显高于中营养的博斯腾湖,这充分反映了随营养程度增加,浮游植物吸收逐渐增加.天目湖浮游植物略高于太湖TⅡ是因为太湖非藻类悬浮颗粒物含量高,所以吸收系数偏小.比吸收系数的变化情况与吸收系数的变化情况恰好相反,随着营养程度的增加依次递减.随营养程度增加浮游植物吸收逐渐增加是由于水体营养盐增加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浮游植物生物量逐渐增加所致,而比吸收系数逐渐降低则由于色素包裹效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水平 太湖 天目湖 博斯腾湖 吸收系数 比吸收系数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石油类物质的比吸收系数
3
作者 阮金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作者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的石油类物质。该方法线性关系和重现性良好,操作简便快速,测定值具有可比性。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污水 石油 比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水体浮游藻类吸收系数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施坤 李云梅 +4 位作者 杨煜 王彦飞 金鑫 张红 尹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23-2227,共5页
探讨研究了太湖水体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09年4月对太湖52个样点进行野外采样,并测量总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分析了色素包裹效应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太湖水体不同区域的色素包裹因... 探讨研究了太湖水体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09年4月对太湖52个样点进行野外采样,并测量总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分析了色素包裹效应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太湖水体不同区域的色素包裹因子,并对浮游藻类的吸收系数进行包裹效应的校正;利用浮游藻类在440nm的吸收系数(aph(440))与675nm吸收系数(aph(675))的比值以及标准化比吸收系数谱来衡量太湖水体在不同区域、不同波段处,辅助色素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在短波处浮游藻类的比吸收系数变化较大,而在675nm变化相对较小,梅梁湾水体的比吸收系数要低于其他区域的。(2)太湖水体比吸收系数的空间差异受包裹效应影响较为严重,包裹效应对比吸收系数空间变化的影响梅梁湾的水体要大于其他区域的,近岸水体要大于离岸较远的水体。(3)辅助色素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集中在短波波段处,梅梁湾等水体辅助色素对浮游藻类的比吸收的影响要小于其他区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浮游藻类 吸收系数 比吸收系数 包裹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生长及吸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殷燕 张运林 +2 位作者 王明珠 刘笑菡 时志强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5-764,共10页
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在不同生长期的藻细胞密度、粒径、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以及比吸收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 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在不同生长期的藻细胞密度、粒径、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以及比吸收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440、675 nm处吸收系数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两种藻在光照强度为50μmol/(m2.s)条件下,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及吸收系数值相对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藻类特征波段440、675 nm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藻细胞密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类吸收系数存在着幂函数的关系,而线性关系能更好的说明藻细胞密度与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光照强度及培养时期,藻类比吸收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随光强增加比吸收系数呈上升趋势.铜绿微囊藻440、675 nm处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斜生栅藻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体现了不同藻类由于色素组成及比例差异其色素包裹效应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光照强度下的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进行400~700 nm波段积分,得到了两者在5、50及100μmol/(m2.s)不同种光强下的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44、0.0134、0.0160,0.0086、0.0088、0.0105 m2/(mg Chl.a),铜绿微囊藻比吸收系数明显大于斜生栅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吸收系数 比吸收系数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林 赵冬至 +2 位作者 邢小罡 杨建洪 傅云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602,共7页
根据2007年6月期间对大连湾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由实测数据及相关文献推断出脱镁叶绿素蓝光和红光吸收峰分别位于412和670nm波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脱镁叶绿素和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结... 根据2007年6月期间对大连湾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由实测数据及相关文献推断出脱镁叶绿素蓝光和红光吸收峰分别位于412和670nm波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脱镁叶绿素和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12nm波段脱镁叶绿素的比吸收系数远大于叶绿素a;440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略大于脱镁叶绿素;670、675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约为脱镁叶绿素的3倍。随脱镁叶绿素占色素总浓度比例的增大,浮游植物吸收曲线上蓝光吸收峰偏离440nm波段,逐渐向412nm波段靠近,并得到蓝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脱镁叶绿素浓度决定,而红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叶绿素a浓度决定。色素浓度与吸收系数进行乘幂函数拟合分析表明,412、440nm波段吸收系数与脱镁叶绿素浓度拟合相关性高于叶绿素a,而675nm波段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镁叶绿素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吸收系数 比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查干湖水体悬浮颗粒物光谱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远东 刘殿伟 +6 位作者 宋开山 张柏 王宗明 姜广甲 汤旭光 雷小春 武彦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67,共6页
用分光光度计法确定查干湖复杂光学特性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光谱特性与吸光幅度,在室内可控实验中利用定量滤膜技术对2009年7月15日和10月12日两期水体采集样品处理获得了以藻类色素颗粒和非色素颗粒(无机沉积物,有机碎屑)两种光活性颗粒... 用分光光度计法确定查干湖复杂光学特性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光谱特性与吸光幅度,在室内可控实验中利用定量滤膜技术对2009年7月15日和10月12日两期水体采集样品处理获得了以藻类色素颗粒和非色素颗粒(无机沉积物,有机碎屑)两种光活性颗粒物质为主要贡献的总悬浮颗粒物吸收光谱,结果显示7月份总悬浮颗粒物光谱吸收谱形在400~425nm范围内呈非色素颗粒物特征,在670~690nm呈叶绿素及其附属色素特征。10月份藻类色素颗粒的光谱吸收贡献在440nm处显现出来。两期数据总体表明非色素颗粒光谱吸收系数aNAP(440)与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线性相关(R2达到0.9292);藻类色素颗粒光谱比吸收系数ap*h(440)均值从0.145m2·mg-1增加至0.229m2·mg-1,ap*h(675)均值从0.084m2·mg-1降低至0.107m2·mg-1,以叶绿素a为主导的藻类色素颗粒光谱吸收系数aph(440)与aph(675)与叶绿素a浓度呈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吸光特性 生物光学模型 定量滤膜技术 光活性物质 比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冬、夏季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晋芳 沈芳 +1 位作者 余小龙 周云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118,共7页
通过2012年3月和7月在杭州湾邻近海域两个航次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了冬、夏季节叶绿素a浓度(Chla)、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λ)和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看,Chla冬季明显低于夏季,空间上呈条带状分布,最高值分布... 通过2012年3月和7月在杭州湾邻近海域两个航次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了冬、夏季节叶绿素a浓度(Chla)、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λ)和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看,Chla冬季明显低于夏季,空间上呈条带状分布,最高值分布在123°E附近,向东西两侧递减。aph(λ)的时空变化与Chla相似,而a*ph(λ)冬季较夏季高,与冬季辅助色素影响和夏季打包效应有关,空间分布特征与Chla基本相反。研究了两个季节674nm处aph(λ)与Chla的线性关系,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38,使用2009年8月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独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反演的均方根误差为1.599mg/m3,结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叶绿素A浓度 吸收系数 比吸收系数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浊Ⅱ类水体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Ⅱ):MERIS遥感数据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姜广甲 周琳 +4 位作者 马荣华 段洪涛 尚琳琳 饶加旺 赵晨露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2-378,共7页
基于2004~2010年太湖4次野外观测数据,结合MERIS遥感资料,评价两波段、三波段、改进三波段和四波段4个模型在浑浊Ⅱ类水体叶绿素a浓度估算的精度,并利用太湖(13个有效样点)以及巢湖(21个有效样点)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改进三波段模... 基于2004~2010年太湖4次野外观测数据,结合MERIS遥感资料,评价两波段、三波段、改进三波段和四波段4个模型在浑浊Ⅱ类水体叶绿素a浓度估算的精度,并利用太湖(13个有效样点)以及巢湖(21个有效样点)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改进三波段模型反演叶绿素a浓度较高,更适于浑浊Ⅱ类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反演,决定系数R2在0.34~0.94之间变化,RMSE变化范围为:3.17 ~ 8.70 μg/L.分季节率定改进三波段模型参数,并建立太湖水体春、夏、秋、冬季的模型输入参数查找表,最终将改进三波段模型应用于MERIS遥感影像(8、9、10波段),获取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和年内、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叶绿素A 内陆水体 比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岛前卫湖水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的分布和来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帆 朱晓敏 +1 位作者 黄清辉 李建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4,59,共5页
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3DEEM)分析,研究崇明岛前卫湖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分布和来源。结果发现,表层水中DOC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变化范围为5.87~7.02mg·L-1,平均值为6.35mg·... 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3DEEM)分析,研究崇明岛前卫湖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分布和来源。结果发现,表层水中DOC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变化范围为5.87~7.02mg·L-1,平均值为6.35mg·L-1。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校正吸收系数a355在养殖区最高,为4.58m-1,并呈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暗示养殖区CDOM可能存在陆源之外的其他来源。进一步的荧光指数(f450/500)分析证实了水生生物源的存在,同时也表明前卫湖水体的CDOM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偏向陆源或者水生生物源(f450/500为1.50~1.84),而a355与DOC含量的比值和荧光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7,n=10,P<0.01),说明养殖区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生物信号,其可能来源为藻类。三维荧光的分析结果表明,类腐殖酸组分普遍存在于前卫湖CDOM中,且空间差异不大;而类蛋白组分的分布差异较大,可能是影响前卫湖CDOM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这与上述生物源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指数 比吸收系数 生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