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例—谐振控制器在PWM变换器应用中的几个要点 被引量:30
1
作者 徐海亮 廖自力 贺益康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51-159,共9页
比例—谐振(PR)控制器由于具有正、负序"双向谐振"的特性,且无需复杂的旋转坐标变换,在脉宽调制(PWM)变换器控制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系统讨论了PR控制器应用中需注意的3个关键问题:控制器的参数设计与稳定性... 比例—谐振(PR)控制器由于具有正、负序"双向谐振"的特性,且无需复杂的旋转坐标变换,在脉宽调制(PWM)变换器控制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系统讨论了PR控制器应用中需注意的3个关键问题:控制器的参数设计与稳定性分析,数字控制实现中的延时影响和相位补偿,以及频率自适应PR控制器的结构与离散化实现。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述参数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数字延时补偿的有效性以及频率自适应比例—谐振控制器对频率变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谐振控制 电流控制 脉宽调制变换器 频率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的MMC-HVDC环流抑制策略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焕 岳伟 +3 位作者 张一工 易荣 张海涛 许树楷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6-151,共6页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MMC-HVDC)系统三相桥臂之间存在的环流分量,直接影响系统工作特性,增加系统损耗。根据桥臂电流中含有二倍频分量的特性,构建了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环流数学模型。为实现正弦输...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MMC-HVDC)系统三相桥臂之间存在的环流分量,直接影响系统工作特性,增加系统损耗。根据桥臂电流中含有二倍频分量的特性,构建了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环流数学模型。为实现正弦输入的无差跟踪,设计了准比例—谐振(PR)控制器实现框图,并基于准PR控制器设计了环流抑制控制策略。相对于旋转坐标系下的环流抑制控制器,所提控制策略无须引入耦合便可实现解耦控制,减小了参数调节工作量,同时无须进行旋转坐标变换,减小了延时,提高了响应速度。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基于准PR控制的环流抑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环流抑制 比例—谐振控制 两相静止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比例—谐振控制器的双馈风电机组空载并网控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文娟 高勇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5-30,35,共7页
在常规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空载并网矢量控制策略中,由于转子电流采样信号的漂移以及模数转换的偏差等原因,使得所控制的转子电流中出现直流偏量。此直流偏量经dq变换产生转差频率的交流量,而比例—积分(PI)控制器在跟踪交流信号时... 在常规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空载并网矢量控制策略中,由于转子电流采样信号的漂移以及模数转换的偏差等原因,使得所控制的转子电流中出现直流偏量。此直流偏量经dq变换产生转差频率的交流量,而比例—积分(PI)控制器在跟踪交流信号时存在静差,因此导致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空载定子电压包络线出现不同程度的脉动,从而严重影响系统并网性能。提出了PI控制与比例—谐振(PR)控制相结合的空载并网控制策略,对转差频率的交流量进行补偿,进一步改善常规PI控制存在的不足,提高空载定子电压电能质量。在前述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通过与PI控制的对比,验证了PI并联PR控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恒频 风力发电 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 空载并网 比例—谐振(PR)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PR控制的储能逆变器离网模式下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少华 李建林 惠东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07-112,共6页
对储能逆变器在离网模式下的稳定判据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级联系统的概念,基于储能逆变器带负载运行的拓扑结构,引入输出阻抗及输入阻抗的概念,并根据阻抗率的奈奎斯特曲线确定系统稳定运行的拒绝域。采用准比例—谐振(PR)控制器对逆变... 对储能逆变器在离网模式下的稳定判据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级联系统的概念,基于储能逆变器带负载运行的拓扑结构,引入输出阻抗及输入阻抗的概念,并根据阻抗率的奈奎斯特曲线确定系统稳定运行的拒绝域。采用准比例—谐振(PR)控制器对逆变器进行控制,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得到了逆变器的输出阻抗。最后,基于MATLAB仿真模型,分别在负荷水平、控制器参数及滤波器参数变化的条件下,仿真分析了逆变器输出阻抗变化对系统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实际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逆变器 稳定判据 级联系统 拒绝域 比例—谐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零矢量脉宽调制和PR控制的并联零序环流抑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凯 郑宏 +2 位作者 马兰 韩涛 梁政锋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26-131 148,148,共7页
共直流母线的逆变器的并联会产生零序环流,导致逆变器三相电流不平衡、输出电流失真、系统损耗增加等问题。针对逆变器的并联零序环流问题,文中基于逆变器并联的零序环流等效模型,分析了逆变器的并联零序环流产生机理、组成成分。在上... 共直流母线的逆变器的并联会产生零序环流,导致逆变器三相电流不平衡、输出电流失真、系统损耗增加等问题。针对逆变器的并联零序环流问题,文中基于逆变器并联的零序环流等效模型,分析了逆变器的并联零序环流产生机理、组成成分。在上述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有效零矢量脉宽调制和比例—谐振(PR)控制的逆变器并联零序环流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利用非零矢量来替换零矢量,以减少高频零序环流,通过采用PR控制的零序电流闭环控制以抑制低频零序环流。该策略具有直流电压利用率高、零序环流小的优点。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并联 零序环流 比例—谐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单相微电网的双模式并联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栗向鑫 韩俊飞 +1 位作者 梁倍华 何晋伟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30-136,共7页
微电网中的接口变流器往往采用电压控制方法或电流控制方法。对于电压控制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应用在并网/孤岛两种模式下,然而缺点是功率控制动态响应慢。电流控制方法的优点是动态响应快,但是不能应用在孤岛模式。采用分布式电源通过两... 微电网中的接口变流器往往采用电压控制方法或电流控制方法。对于电压控制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应用在并网/孤岛两种模式下,然而缺点是功率控制动态响应慢。电流控制方法的优点是动态响应快,但是不能应用在孤岛模式。采用分布式电源通过两个并联逆变器接入电网的结构,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其中一个逆变器采用电压控制,另一个逆变器采用电流控制。这种方式可以同时发挥两种控制方法的优势。与此同时,加入功率耦合环节,提高电压控制逆变器和整个系统的动态特性。单相双逆变器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结构与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微网) 单相逆变器 功率控制 比例—谐振控制 无缝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闭环控制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有源消弧方法 被引量:57
7
作者 陈锐 周丰 +2 位作者 翁洪杰 王文 曾祥君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33,共6页
阐述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有源消弧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闭环控制的有源消弧方法,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通过向中性点注入可控零序电流,控制故障相电压为零,实现故障消弧。该方法由中性点电压外环和输出电流内环构成,外环输出结果作为内... 阐述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有源消弧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闭环控制的有源消弧方法,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通过向中性点注入可控零序电流,控制故障相电压为零,实现故障消弧。该方法由中性点电压外环和输出电流内环构成,外环输出结果作为内环的参考信号,分别以比例—谐振(PR)和比例—积分(PI)作为控制器,并分析了内外环控制器的稳定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无需测量配电网电容电流等阻抗参数,能实现故障点电流的快速、高精度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谐振(PR)控制 比例—积分(PI)控制 单相接地故障 消弧 双闭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