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细胞结构及藻毒素释放与削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小杰 韩士群 +2 位作者 唐婉莹 严少华 周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6-382,共7页
通过共培养试验,研究了凤眼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和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凤眼莲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有效抑制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加速了它的衰亡。凤眼莲严重破坏藻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系统,共培养6 d后藻细胞SOD活性降至(2... 通过共培养试验,研究了凤眼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和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凤眼莲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有效抑制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加速了它的衰亡。凤眼莲严重破坏藻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系统,共培养6 d后藻细胞SOD活性降至(2.67±1.68)U/mg,导致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未能及时转化。在凤眼莲影响下,共培养4 d时铜绿微囊藻细胞就出现萎缩现象,类囊体片层结构出现溶解,细胞ATP水平持续快速下降。与无凤眼莲空白对照相比,凤眼莲的存在使铜绿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的释放量显著降低,削减速度显著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铜绿微囊藻 毒素释放 毒素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赤芍及大黄对大肠杆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常明向 章晶 陈科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2-753,共2页
关键词 黄连 赤芍 大黄 大肠杆菌 毒素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对细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朝晖 唐英春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2-194,19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释放细菌内毒素潜能和速率的不同。方法:选择5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大肠埃希氏菌,比较4h期间游离内毒素,同时作菌落计数和细菌形态学检查。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杀菌作用和释放内...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释放细菌内毒素潜能和速率的不同。方法:选择5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大肠埃希氏菌,比较4h期间游离内毒素,同时作菌落计数和细菌形态学检查。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杀菌作用和释放内毒素最快,但释放内毒素量较少;头孢他啶释放内毒素较快而量较多;环丙沙星释放缓慢并中量;阿米卡星释放缓慢且量最小;头孢曲松致细菌丝状体形成,杀菌并释放内毒素最慢但量最大;阿米卡星和头孢曲松联合用药有协同抗菌作用,且明显减少头孢曲松释放内毒素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抗菌素 细菌内毒素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诱导大肠杆菌内毒素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朝晖 张扣兴 唐英春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释放细菌内毒素潜能和速率的不同。方法:选择5 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大肠杆菌,比较4 h 期间游离内毒素,同时作菌落计数和细菌形态学检查。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杀菌作用和释放内...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释放细菌内毒素潜能和速率的不同。方法:选择5 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大肠杆菌,比较4 h 期间游离内毒素,同时作菌落计数和细菌形态学检查。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杀菌作用和释放内毒素最快,但释放内毒素量较少;头孢他啶释放内毒素较快,量较多;环丙沙星释放缓慢,量中等;阿米卡星释放缓慢,量最小;头孢曲松致细菌丝状体形成,杀菌并释放内毒素最慢但量最大;阿米卡星和头孢曲松联合用药有协同抗菌作用,且明显减少头孢曲松释放内毒素的量,与单独使用阿米卡星释放内毒素的量近似。结论: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诱导细菌内毒素释放的量和速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类 药理学 毒素释放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抗体对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暴露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易辉 孙云霞 +4 位作者 朱平 彭霞 顾静良 刘存刚 左从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研究恒河猴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GP38)后体内中和抗体的产生及其对药物暴露水平的影响。方法恒河猴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半,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0、100、300μg.kg-1GP38... 目的研究恒河猴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GP38)后体内中和抗体的产生及其对药物暴露水平的影响。方法恒河猴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半,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0、100、300μg.kg-1GP38;采用ELISA法测定GP38及抗体滴度,中和抗体的测定采用IC50法间接测定。结果恒河猴给药2 wk后产生抗体,具有中和GP38活性的作用;GP38首次静脉注射50、100、300μg.kg-1时,毒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866±88)、(1466±113)、(5436±733)μg.L-1,AUC0-t分别为(322±33)、(587±93)、(2201±307)μg.h.L-1,MRT分别为(0.27±0.02)、(0.31±0.02)、(0.40±0.08)h;相同剂量反复给药,第7次(d 14)给药后的毒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352±136)、(589±372)、(1013±642)μg.L-1,AUC0-t分别为(139±55、322±222)、(962±743)μg.h.L-1,MRT分别为(0.26±0.03)、(0.39±0.08)、(0.68±0.45)h;试验动物毒性反应在给药1~3 wk较严重,之后毒性反应逐渐减弱。结论恒河猴反复静脉注射GP38,能够产生中和抗体,降低药物的体内暴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 中和抗体 暴露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改性粘土处理蓝藻水华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庆 杨小杰 韩士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3-350,共8页
利用改性粘土治理蓝藻水华堆积的湖泊近岸区域以及发生水华的养殖水体成为应急治理蓝藻的重要措施,然而负载有毒藻体的改性粘土沉积水体可能引发的安全性风险尚缺乏研究.选取PAC改性粘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改性粘土处理蓝... 利用改性粘土治理蓝藻水华堆积的湖泊近岸区域以及发生水华的养殖水体成为应急治理蓝藻的重要措施,然而负载有毒藻体的改性粘土沉积水体可能引发的安全性风险尚缺乏研究.选取PAC改性粘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改性粘土处理蓝藻水华后沉积水体对负载的藻细胞结构、水体营养盐与藻毒素的释放与削减以及对其他水体功能性细菌(硝化、反硝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改性粘土的施用对低水华水体蓝藻细胞的去除率为96.04%±0.99%,高水华水体与低水华水体施用的去除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AC改性粘土的施用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水体中的蓝藻浓度.透射电镜结果表明,PAC改性粘土沉降蓝藻第4 d后,蓝藻细胞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完整,细胞内规则的类囊体片层结构出现了实质性损伤.随着粘土负载蓝藻细胞的损伤,水体中的总可溶性氮浓度迅速上升,但总可溶性磷浓度仍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低水平.PAC改性粘土施用后,水体的总细菌数与空白对照组趋于一致,但硝化、反硝化细菌数却呈显著下降趋势.PAC改性粘土施用下的藻毒素释放风险主要集中在高水华水体.高水华水体中,PAC改性粘土施用导致藻毒素MC-LR和MC-RR加速释放,其最高峰值分别达到空白对照组的1.69±0.09和2.04±0.09倍,但水体MC-LR浓度达到安全限(<1μg/L)的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组早8 d.此外,PAC改性粘土的施用并没有导致水体中Al^(3+)和Cl^-浓度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改性粘土 蓝藻水华 营养盐释放 毒素释放 硝化、反硝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具有产毒浮游植物的扩散浮游生物模型的全局动力学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姜坤丽 许超群 原三领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515,共5页
考虑了一类浮游植物能够释放毒素的扩散浮游生物模型.对没有空间扩散的情形,得到了模型正平衡点的存在唯一性条件,且在此条件下证明了正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对具有空间扩散的情形,得到了相应模型的持久性条件,并通过构造Lyapunov函... 考虑了一类浮游植物能够释放毒素的扩散浮游生物模型.对没有空间扩散的情形,得到了模型正平衡点的存在唯一性条件,且在此条件下证明了正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对具有空间扩散的情形,得到了相应模型的持久性条件,并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得到了模型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一个充分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释放 扩散 浮游生物模型 全局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与Hela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特异性及其细胞毒性 被引量:5
8
作者 邓欣 吴广谋 +5 位作者 张国利 李树民 孙春华 石丽学 王姿 朱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免疫毒素LHRH -PE40与Hela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特异性,并观察由此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ELISA方法检测LHRH- PE40与Hela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饱合性及其与时间的关系;LHRH- PE40由LHRH受体介导对Hel... 目的:研究重组免疫毒素LHRH -PE40与Hela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特异性,并观察由此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ELISA方法检测LHRH- PE40与Hela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饱合性及其与时间的关系;LHRH- PE40由LHRH受体介导对Hela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LHRH -PE40与Hela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与正常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结合相比有显著意义(P<0. 01);LHRH- PE40与LHRH竞争LHRHR的OD值和TSH相比有显著意义(P<0. 01);光镜观察,LHRH- PE40对Hela细胞作用明显而对正常鸡胚成纤维细胞几乎没有作用;电镜观察,LHRH -PE40使Hela细胞表面出现凋亡征象。结论:与其他正常组织的细胞相比, Hela细胞膜表面LHRH受体分布呈过表达状; LHRH -PE40与细胞表面LHRH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饱和性; LHRH -PE40对细胞的作用由LHRHR介导,并且只对LHRHR阳性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HELA细胞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与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刚 龚守良 朱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绿脓杆菌外毒素 4 0 (LHRH PE4 0 )与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特性的差异。方法 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的方法测定亲和力和受体容量。结果 LHRH PE4 0与肝癌细胞HEPG细胞的亲和力Kd为 (0 ... 目的 探讨重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绿脓杆菌外毒素 4 0 (LHRH PE4 0 )与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特性的差异。方法 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的方法测定亲和力和受体容量。结果 LHRH PE4 0与肝癌细胞HEPG细胞的亲和力Kd为 (0 .4 3± 0 .12 )nmol·L-1,受体容量Bmax为 (0 .37± 0 .15 )nmol·mg-1,与正常肝脏组织未见结合。结论 重组毒素LHRH PE4 0和肝癌细胞HEPG的表面受体有较强的结合 ,而和正常肝脏组织无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正常肝组织 肝癌 细胞表面LHRH受体 重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LHRH受体在靶细胞上表达量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亘松 邓欣 张国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77-978,共2页
关键词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绿脓杆菌外毒素 LHRH受体 靶细胞 IC50 细胞毒性 M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