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性群体的扩散路径分析——基于致病菌种类及所产毒素化学型鉴定和抗药性检出的时序性 被引量:36
1
作者 戴大凯 贾晓静 +4 位作者 武东霞 侯毅平 王建新 陈长军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多菌灵 抗药性 毒素化学型 扩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春小麦赤霉病镰刀菌种群及其毒素化学型与毒素污染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笑笑 王莹 +2 位作者 仇建飞 孟繁磊 魏春雁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3期199-202,共4页
从采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55份小麦样品中分离获得84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特异性引物对镰刀菌种和B型毒素化学型进行鉴定,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毒素污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亚洲镰刀菌(Fusarum asiaticum)... 从采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55份小麦样品中分离获得84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特异性引物对镰刀菌种和B型毒素化学型进行鉴定,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毒素污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亚洲镰刀菌(Fusarum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是北方春小麦的优势致病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北方春麦区的优势毒素化学型,且以产生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 6种B型镰刀菌生物毒素在北方春小麦中均未检出,表明北方春小麦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春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 毒素化学型 毒素分布 毒素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麦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结构和毒素化学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美玲 刘悦 +5 位作者 陈婷婷 龚双军 史文琦 曾凡松 杨立军 喻大昭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0-645,共6页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结构和毒素化学型影响,于2019-2020两个小麦生长季,从湖北襄阳、枣阳长期稻-麦轮作和长期玉-麦轮作田分别采集小麦赤霉病穗,采用组织病理学分离镰孢菌单孢堆菌株,并对其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致病种...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结构和毒素化学型影响,于2019-2020两个小麦生长季,从湖北襄阳、枣阳长期稻-麦轮作和长期玉-麦轮作田分别采集小麦赤霉病穗,采用组织病理学分离镰孢菌单孢堆菌株,并对其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致病种和毒素化学型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样品中共分离获得191个镰孢菌单孢堆菌株;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为该区稻-麦轮作田优势种,占稻-麦轮作田分离菌株总数的93.0%,主要产生3-AcDON;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为玉-麦轮作田优势种,占玉-麦轮作田分离菌株总数的62.9%,既可能产生15-AcDON,又可能产生3-AcDON;191个菌株中仅有11个菌株产生NIV,占比5.8%。以上结果揭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致病种和毒素化学型组成与轮作模式密切相关,镰孢菌优势致病种和毒素的类型可能与镰孢菌对小麦前茬作物的偏好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种群组成 毒素化学型 前茬作物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高先悦 高淑敏 +2 位作者 刘少杰 张莉 于金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37-42,共6页
为了明确其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在2014,2015年从山东11个地区的28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 为了明确其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在2014,2015年从山东11个地区的28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选取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20个供试菌株均为禾谷镰孢菌进化宗系群,分为两种进化类型: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分别为108株和12株,其中禾谷镰孢菌占90%,是优势致病型。亚洲镰孢菌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势种,此类型是首次在山东境内被检测到,且其在山东的分布与前茬作物种类无明显的相关性。毒素化学型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0个菌株中有118株属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化学型,仅有2个菌株产生雪腐镰孢菌烯醇(NIV)毒素。其中,DON毒素化学型菌株又进一步划分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DON)。其对应菌株分别为101株和17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种群组成 毒素化学型 前茬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不同部位镰刀菌分离鉴定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5
作者 左宏旭 雷琼 +2 位作者 刘叩晗 王欣桐 王保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82-1287,共6页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不同部位镰刀菌种群结构及其毒素化学型,于2022年小麦灌浆期分别从陕西省渭南市、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采集小麦穗部、茎秆以及茎基部具有明显病状的样品,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镰刀菌菌株,并使用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种群...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不同部位镰刀菌种群结构及其毒素化学型,于2022年小麦灌浆期分别从陕西省渭南市、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采集小麦穗部、茎秆以及茎基部具有明显病状的样品,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镰刀菌菌株,并使用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种群结构及毒素化学型。结果表明,从采集的样本中共分离到156株镰刀菌菌株,其中发生在穗部的赤霉病以及发生在茎秆的秆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主要以15-ADON化学型为主;发生在茎基部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其15-ADON和3-ADON化学型占比差异不大;未检测到NIV毒素化学型的镰刀菌。以上结果说明,小麦不同部位对镰刀菌毒素化学型可能不存在选择性,小麦茎基部与穗部和茎秆的镰刀菌毒素化学型不同,原因可能是由优势病原菌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陕西省 镰刀菌 优势病原菌 毒素化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建周 郜振 +4 位作者 吴楠楠 杨宪立 张静雅 宫安东 王建华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探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属和产毒化学型,从上海地区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65株,其中奉贤区23株、金山区10株、浦东新区12株、青浦区15株、嘉定区5株。鉴定结果表明:1株菌株属于SCAR类型I,是禾谷镰刀菌,其余64株为SCAR类型V,属于... 为探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属和产毒化学型,从上海地区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65株,其中奉贤区23株、金山区10株、浦东新区12株、青浦区15株、嘉定区5株。鉴定结果表明:1株菌株属于SCAR类型I,是禾谷镰刀菌,其余64株为SCAR类型V,属于亚洲镰刀菌。化学型分析表明:48株为3-ADON型,数量最多;15-ADON型菌株最少,只有3株;其余14株是NIV化学型。其中,从奉贤区和青浦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15-ADON型和NIV型3种化学型菌株;从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和NIV型;而从嘉定区的小麦中只检测到3-ADON型。研究表明:上海地区以产3-ADON毒素的亚洲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种群结构 毒素化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