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喹乙醇在鸡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其生化毒性和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永学 冯淇辉 +1 位作者 董漓波 陈杖榴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38-442,共5页
本文对13只健康AA鸡单次内服喹乙醇中毒剂量(120mg/kg)作了毒物动力学分析。用乙腈—乙酸乙酯混合溶剂提取血浆中的喹乙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浓度。喹乙醇内服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 本文对13只健康AA鸡单次内服喹乙醇中毒剂量(120mg/kg)作了毒物动力学分析。用乙腈—乙酸乙酯混合溶剂提取血浆中的喹乙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浓度。喹乙醇内服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为:t1/2Ka0.63±0.26h,t1/2α1.12±0.34h,t1/2β7.26±3.02h,Ke0.59±0.15h-1,Tmax1.19±0.31h,Cmax71.40±12.81μg/ml,AUC258.12±36.11mg/L.h。本试验表明,内服中毒剂量的喹乙醇在AA鸡体内的吸收、分布均很迅速,但消除缓慢;给药后24h,血药浓度均高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乙醇 毒物动力学 生化毒性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被引量:7
2
作者 韦思华 代玲玲 +1 位作者 周峰 李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6,共6页
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_(... 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_(1/2ka)仅为(0.15±0.11)h,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t_(max))为(0.68±0.37)h,血药峰浓度(C_(max))值为(141.48±27.87)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_(1/2α))为(0.22±0.18)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_(0-∞))为(25.69±2.93)h,消除半减期(t_(1/2z))为(7.77±1.44)h,约35 h后95%以上的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 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肺>肝脏>心脏>脾脏>肌肉>睾丸>脂肪>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的靶向分布系数(t_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肽胺酸 毒物动力学 大鼠 组织分布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对乌头碱毒物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徐威 胡炳蔚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66-70,共5页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乌头碱.给新西兰兔灌服1.5g/kg短柄乌头后,乌头碱在免休内的毒物动力学过程为二室开放模型,其Ka、A、B值分别为1.1629±0.4053,0.6046±0.2574,...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乌头碱.给新西兰兔灌服1.5g/kg短柄乌头后,乌头碱在免休内的毒物动力学过程为二室开放模型,其Ka、A、B值分别为1.1629±0.4053,0.6046±0.2574,1.1607±0.3781ug/ml.研究了灌服5.75g酒精对该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表明酒精不改变其模型类型,但可明显加速乌头碱的吸收和分布(P<0.01),对消除过程无明显影响,其Ka、A、B值分别为2.4026±0.5376,1.2051±0.5328,1.2037±0.4095μg/ml。说明酒精可增加短柄乌头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 乌头碱 毒物动力学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 生物样品 法医物证检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乙醇在鸡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其生化毒性和病理学研究 Ⅱ.喹乙醇对鸡的生化毒性和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永学 冯淇辉 +1 位作者 董漓波 陈杖榴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25-530,共6页
本文报道了喹乙醇多剂量给药时对AA鸡的生化毒性和病理学研究。42只AA鸡随机分成7组,按喹乙醇500mg/kg饲料连续饲喂7d,测定生化指标并作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血浆醛固酮显著下降、血清Na+下降而血清K+显著上... 本文报道了喹乙醇多剂量给药时对AA鸡的生化毒性和病理学研究。42只AA鸡随机分成7组,按喹乙醇500mg/kg饲料连续饲喂7d,测定生化指标并作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血浆醛固酮显著下降、血清Na+下降而血清K+显著上升、Na+/K+比显著下降、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呈起伏变化、细胞色素P-450含量减少、血浆肌酐和血清尿酸均显著上升(P<0.05或P<0.01),肝、肾和肾上腺组织结构均受损害。本研究证实,中毒剂量的喹乙醇对鸡的肾上腺皮质功能、肝微粒体酶系统及肾功能均产生抑制性损害。病理学变化与生化指标的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乙醇 肉鸡 生长毒性 病理学 毒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在奶山羊体内的毒物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引乾 扈文杰 曹光荣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6期48-50,共3页
8只奶山羊单剂量快速静注亚硒酸钠(0.4mgkg-1)后,血硒浓度时间曲线表明,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最佳方程为c=2.209e-2.601t+1.124e-0.075t.其他动力学参数:分布半衰期(tα2)... 8只奶山羊单剂量快速静注亚硒酸钠(0.4mgkg-1)后,血硒浓度时间曲线表明,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最佳方程为c=2.209e-2.601t+1.124e-0.075t.其他动力学参数:分布半衰期(tα2)为0.294h,消除半衰期(tβ2)为10.110h,表观分布容积(Va)为353.033mLkg-1,体清除率(CLB)为25.04mLkg-1h-1,曲线下面积(AUC)为16.658mghL-1.依据单剂参数,以一个半衰期为给药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羊 毒物动力学 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的毒理机制与毒物动力学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引乾 《畜牧兽医杂志》 1997年第1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动物 硒中毒 中毒 毒理 毒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久效磷灌胃后的小鼠体内毒物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金锡鹏 顾秋萍 +3 位作者 龚梓初 刘勇 龙曼海 罗沙菲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477-480,共4页
^(14)C-久效磷在小鼠体内的动力学研究发现,灌胃后血中毒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两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T_(1/2)K_α 0.04h,T_(1/2α) 0.39 h,T_(1/2β) 4.78h,Vd1.06L/kg,Cl 0.15L/kg·h,AUC 20.06 mg/L·h。经矩... ^(14)C-久效磷在小鼠体内的动力学研究发现,灌胃后血中毒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两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T_(1/2)K_α 0.04h,T_(1/2α) 0.39 h,T_(1/2β) 4.78h,Vd1.06L/kg,Cl 0.15L/kg·h,AUC 20.06 mg/L·h。经矩量分析计算,其动力学参数与室模型基本接近。人体的^(14)C-久效磷广泛分布于各脏器和组织,以肝、肾含量最高,脑、脂肪含量最少,未显示亲脂性。^(14)C-久效磷主要经肾脏排出,经胃肠道吸收快,分布快,排出也快,与其快速产生毒效应的一过性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效磷 毒物动力学 胆硷酯酶活力
全文增补中
苯乙烯吸入染毒在家兔体内的毒物动力学
8
作者 梁延兵 张敬珍 +1 位作者 张宝真 俞天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0-303,共4页
家兔iv 36.4 mg/kg和inh 3.6 g/m^3苯乙烯,分别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和零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毒物动力学基本特征是:经呼吸道的吸收率稳定为56.3%,k_0=0.79±0.20 mg·kg^(-1)·min^(-1),iv和inh染毒在家兔体内分布和消除过... 家兔iv 36.4 mg/kg和inh 3.6 g/m^3苯乙烯,分别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和零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毒物动力学基本特征是:经呼吸道的吸收率稳定为56.3%,k_0=0.79±0.20 mg·kg^(-1)·min^(-1),iv和inh染毒在家兔体内分布和消除过程相同;分布快,α=0.138±0.097min^(-1) ,t_(1/2α)=6.8± 3.6min;呈周身分布;消除快,t_(1/2β)=84±69min,Cl_t=36.8ml·kg^(-1)·min^(-1);存在肾外途径消除。inh染毒时呼出气中苯乙烯浓度的动态变化与血相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毒物动力学 吸入 染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溴-4-氟乙酰苯胺在雄性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行为
9
作者 朱狄峰 童振轩 +3 位作者 洪雅雯 陈超 赵剑岚 平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7-365,共9页
2-溴-4-氟乙酰苯胺(2-bromo-4-fluoroacetanilide,BFAA)是多种N-苯基酰胺类化合物合成的中间体,也是合成农药时的主要杂质。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用于测定大鼠血浆、组织、尿液和... 2-溴-4-氟乙酰苯胺(2-bromo-4-fluoroacetanilide,BFAA)是多种N-苯基酰胺类化合物合成的中间体,也是合成农药时的主要杂质。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用于测定大鼠血浆、组织、尿液和粪便中的2-溴-4-氟乙酰苯胺含量,以获得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等动力学信息。大鼠经不同剂量的2-溴-4-氟乙酰苯胺灌胃和静脉注射染毒处理后,取血浆及不同组织样品,经蛋白质沉淀法处理后采用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测定,分别计算2-溴-4-氟乙酰苯胺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_(max))、血药峰浓度(C_(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等血浆毒物动力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F),考察了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经尿液、粪便排泄的特征。血浆毒物动力学研究表明:大鼠灌胃后药物可被迅速吸收,给予200、500和1 000 mg/kg的2-溴-4-氟乙酰苯胺后,其t_(max)值分别为(0.2±0.1)、(0.4±0.2)和(0.5±0.3) h;C_(max)和AUC(0-t)值分别为(32.4±5.0)、(45.2±1.8)、(38.5±3.2)mg/L和(121.2±40.9)、(393.3±51.1)、(321.9±38.0)(mg/L)·h;F值在34.1%~83.3%之间。其血浆药-时曲线具有双峰现象,推测可能存在重吸收或肠-肝循环。组织分布研究表明:2-溴-4-氟乙酰苯胺在组织中分布较广,且主要分布在小肠、胃和脂肪中;此外在脑和睾丸中发现了少量该化合物,表明其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和睾丸屏障;24 h后大部分组织中已检测不到该化合物,表明其总体不存在蓄积现象;靶向分配系数均小于1.0,提示2-溴-4-氟乙酰苯胺对组织无明显的选择性。排泄研究结果表明:2-溴-4-氟乙酰苯胺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主要发生在0~48 h内,分别占总排泄量的93%和92%;经尿液和粪便的总排泄量为(80.6±29.8)μg,仅占总染毒量的(0.03±0.01)%,提示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并非2-溴-4-氟乙酰苯胺母体化合物主要的体内消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2-溴-4-氟乙酰苯胺 N-苯基酰胺类化合物 毒物动力学 吸收 组织分布 排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MA及其代谢物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维光 贺强 +9 位作者 王铮迪 田成俊 王锦凯 郑茜 任飞 张潮 王优美 徐鹏 尉志文 贠克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究单次和连续给药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ylamphetamine,MDMA)后,MDMA及其代谢物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 dioxy amphetamine,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差异,为MDMA的法医学鉴... 目的探究单次和连续给药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ylamphetamine,MDMA)后,MDMA及其代谢物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 dioxy amphetamine,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差异,为MDMA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单次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连续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递增给药MDMA 7 d,每日给药剂量分别为5、7、9、11、13、15、17 mg/kg,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8天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剂量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使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MDMA和MDA含量,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次给药组血浆中MDMA在给药后5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2 h。连续给药组第8天MDMA在给药后30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5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0 h。单次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检出时限内MDMA和MDA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非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T=10.362C^(-1.183),R^(2)=0.9746;T=7.3973C^(-0.694),R^(2)=0.9615(T为给药时间,C为MDMA和MDA在血浆中的质量浓度比)。结论本研究得到的MDMA及其代谢物MDA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大鼠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达峰浓度、达峰时间、检测时限和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关系)为相关法医学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毒物化学 毒物代谢动力学 3 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 4 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 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敌畏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颖 刘敏 +2 位作者 丁莹 张留娟 刘贤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模型,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其在体内分布及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旨在探寻评价敌敌畏饮食暴露风险的合理方法。该PBTK模型共包括4个房室:肝脏、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敌敌畏的浓度变... 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模型,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其在体内分布及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旨在探寻评价敌敌畏饮食暴露风险的合理方法。该PBTK模型共包括4个房室:肝脏、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敌敌畏的浓度变化率采用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分别预测了大鼠经口摄入10、25和50 mg/kg b.w.的敌敌畏后,肝脏和血液中敌敌畏浓度变化以及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曲线。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将大鼠经口摄入35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敌敌畏的浓度变化模拟值,以及经口摄入10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模拟值与文献的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利用该PBTK模型可以估测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体内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人体的有害物质暴露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捷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敌畏 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大鼠 欧拉数值法 经口摄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经口暴露毒死蜱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物效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惠 乙楠楠 +5 位作者 刘沛 李亭亭 何贤松 赵敏娴 姚欣雅 王灿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2-596,共5页
目的:测定一次性经口暴露毒死蜱(chlorpyrifos,CPF)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指标,研究CPF的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学特征。方法: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每组15只。剂量分组为:12.5、25.0、50.0、100.0 mg... 目的:测定一次性经口暴露毒死蜱(chlorpyrifos,CPF)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指标,研究CPF的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学特征。方法: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每组15只。剂量分组为:12.5、25.0、50.0、100.0 mg/kg,一次性灌胃染毒。染毒后1、3、6、12和24 h 5个时间点分别在每个剂量组随机选择3只大鼠,乙醚麻醉,股动脉取血,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大脑皮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这5个时间点的血清中CPF和3,5,6-三氯-2-吡啶(3,5,6-trichloropyridinol,TCP)的浓度,用胆碱酯酶试剂盒测定血清和大脑皮质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结果:血清CPF和T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先上升后下降,前者峰值浓度出现在染毒后3 h,后者为6 h左右;血清和皮质的AChE活性随时间变化,先下降后上升,血清AChE活性在染毒后3-6 h抑制程度最大,皮质AChE在染毒后6-12 h抑制程度最大。血清CPF浓度。TCP浓度与AChE活性均成线性负相关,血清CPF浓度与TCP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获得了毒死蜱经口暴露的多项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学数据,阐明了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学特征,为毒死蜱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物效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毒物代谢动力学 毒物效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二甲基肼经皮吸收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关勇彪 郭巧珍 张宝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家兔偏二甲基肼(UDMH)78.2和156.0mg·kg-1pc以及78.2mg·kg-1sc,血中UDMH浓度的经时变化均符合无时滞的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而iv39.0mg·kg-1UDMH呈二室模型.U... 家兔偏二甲基肼(UDMH)78.2和156.0mg·kg-1pc以及78.2mg·kg-1sc,血中UDMH浓度的经时变化均符合无时滞的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而iv39.0mg·kg-1UDMH呈二室模型.UDMHpc后能够立即透过家免皮肤被吸收入血,约经0.36-0.85h吸收相即基本结束,吸收率仅为14%左右;而UDMHsc的吸收率为99.2%。吸收速度却明显慢于pc;蒸发逸散是影响UDMH透皮吸收的主要原因.UDMH在家兔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介于0.31-1.52h之间。24h累积因子为1.表明UDMH在家兔体内消除较快,物质蓄积性弱;实验期间经尿排出的原形UDMH只占机体总消除量的2.7%-18.9%。提示存在肾外消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燃料 偏二甲基肼 毒物代谢动力学 皮肤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肟硫磷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顾兵 王心如 何凤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4-368,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血清和脑组织匀浆中的肟硫磷 ,揭示其经口染毒 SD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以血清丁酰胆碱酯酶 (BCh E)和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 (ACh E)的抑制率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为毒效应指标 ,阐明肟硫磷的毒效...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血清和脑组织匀浆中的肟硫磷 ,揭示其经口染毒 SD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以血清丁酰胆碱酯酶 (BCh E)和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 (ACh E)的抑制率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为毒效应指标 ,阐明肟硫磷的毒效动力学特征 .给大鼠 ig肟硫磷 2 75mg·kg-1后 ,血清毒物浓度 -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 ,ka= 1 .87h-1,Tp=1 .2 6h,Cmax=1 .90 mg· L-1.ACh E抑制效应与血清肟硫磷浓度之间呈逆时针滞后环 .脑组织中 NOS活性随时间进程的异常波动 ,提示 NO参与产生非胆碱能神经毒作用 . BCh E抑制以后不能迅速自动恢复 ,所致酶的“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肟硫磷 毒物代谢动力学 毒效学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毒死蜱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龙 周正敏 +1 位作者 宋瑞琨 刘毓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7-60,共4页
给大鼠iv171mg·kg ̄(-1)或ig684mg·kg ̄(-1)甲基毒死蜱(CM)后,血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和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CM经消化递吸收相半减期为13.2mm、吸收率(F)为1... 给大鼠iv171mg·kg ̄(-1)或ig684mg·kg ̄(-1)甲基毒死蜱(CM)后,血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和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CM经消化递吸收相半减期为13.2mm、吸收率(F)为17%。CM在体内呈全身分布,ivCM后的t1/2a为2min,t1/2β为1.74h,全身清除率为0.86L·kg ̄(-1)·h ̄(-1).大鼠iv171mg·kg ̄(-1)CM后,血,肾和辜丸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呈二项指数函数曲线规律,而在肺,肝,脾,心,脑,肌肉和脂肪中的变化则符合叠加指数函数规律。根据靶向指数。靶向系数和综合靶向系数判断,肺和脂肪是CM选择分布的主要部位。体外代谢研究表明。CM主要是在肝脏被代谢转化。肝细胞的可溶性胞浆和微粒体是主要的代谢转化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毒死蜱 毒物代谢动力学 微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和组织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瑞 王建发 康世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3-38,共6页
【目的】研究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和组织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为临床上科学合理地用其预防雏鸭硒缺乏病和硒中毒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日龄健康蛋用金定雏鸭100只(公母各半)为试验动物,饲喂20 d后口服中毒量亚硒酸钠(1 g/L),... 【目的】研究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和组织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为临床上科学合理地用其预防雏鸭硒缺乏病和硒中毒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日龄健康蛋用金定雏鸭100只(公母各半)为试验动物,饲喂20 d后口服中毒量亚硒酸钠(1 g/L),用2,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雏鸭口服中毒量亚硒酸钠后不同时间血液和组织中的硒含量,通过MCPKP软件计算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和组织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t1/2Ka)为0.624 h,达峰时间(Tmax)为2.399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138.241 h,曲线下面积(AUC)为10.694 mg/(L.h),总表观分布容积(Vd)为22.398 L/kg。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肝脏、肾脏、脾脏、肌胃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0.297,1.520,5.181,4.599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186,9.362,22.045,20.082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914.988,149.994,179.025,166.294 h;胰脏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滞后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为6.579 h,达峰时间(Tmax)为21.480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71.519 h;肌肉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滞后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为20.700 h,达峰时间(Tmax)为30.164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20.587 h;心脏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为1.159 h,达峰时间(Tmax)为8.147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145.331 h。【结论】与亚硒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相比,雏鸭口服中毒量亚硒酸钠后,硒的吸收、分布均比较迅速,消除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硒酸钠 雏鸭 血液 组织 毒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砷在线蚓中的毒物-毒效动力学过程及定量模拟
17
作者 李敏 龚冰 +3 位作者 黄雪莹 肖雪 何尔凯 仇荣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51-1459,共9页
为探讨土壤污染物重金属镉(Cd)和类金属砷(As)在陆生生物体内的动态累积及毒性效应过程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以线蚓(Enchytraeus crypticus)为研究对象,以Cd和As为目标金属,采用室内试验和模型拟合手段定量描述两者的毒物动力学和毒效动力... 为探讨土壤污染物重金属镉(Cd)和类金属砷(As)在陆生生物体内的动态累积及毒性效应过程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以线蚓(Enchytraeus crypticus)为研究对象,以Cd和As为目标金属,采用室内试验和模型拟合手段定量描述两者的毒物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线蚓体内Cd、As的累积量随着暴露浓度及时间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并逐渐趋于平衡,Cd、As在暴露期间最大的累积量分别为459.6、32.91 mg·kg^-1;拟合得到的Cd总吸收速率常数Ku(1.761 mg·kg^-1·d^-1)显著大于As(0.102 mg·kg^-1·d^-1),Cd总排出速率常数Ke(0.015 d^-1)小于As(0.287 d^-1);Cd、As对线蚓的毒性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基于体外暴露浓度计算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并在暴露约7 d后达到平衡,其最终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314、1.253 mmol·L^-1;进一步基于体内浓度计算其体内半数致死浓度(LC50inter),发现As的LC50inter值基本不受暴露时间的影响,而Cd的LC50inter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基于不同暴露时间下体内浓度和毒性数据整体拟合得到总的LC50interCd(468.8 mg·kg^-1·d^-1)显著大于LC50interAs(26.65 mg·kg^-1·d^-1)。整体上,Cd和As在线蚓体内的累积和毒性均受到时间的影响;Cd的累积能力显著强于As,基于体外暴露浓度时毒性强度Cd大于As,而体内累积的As则呈现更强的毒性效应;As的体内浓度和其动态毒性效应有很好的相关性(R2=0.75),而Cd的体内浓度不能很好地预测其毒性(R2=0.57),说明其体内浓度不能完全代表产生毒性的生物有效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物动力学 毒效动力学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经胃和皮下暴露毒死蜱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正颖 姚欣雅 +1 位作者 赵敏娴 王灿楠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1,共8页
目的构建毒死蜱(CPF)同时ig和sc暴露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PBTK/TD)模型,模拟和验证其预测CPF暴露后体内毒代特征及毒效可靠性。方法①构建CPF的PBTK/TD模型,运用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大鼠同时ig和sc暴露CPF的毒代和毒... 目的构建毒死蜱(CPF)同时ig和sc暴露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PBTK/TD)模型,模拟和验证其预测CPF暴露后体内毒代特征及毒效可靠性。方法①构建CPF的PBTK/TD模型,运用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大鼠同时ig和sc暴露CPF的毒代和毒效学数据,预测暴露大鼠血液中CPF及其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酚(TCP)浓度变化,血液和大脑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曲线。②45只成年雄性大鼠一次性ig和sc联合染毒CPF(50+50)mg·kg^(-1),染毒后0.0,1.0,2.0,4.0,6.0,8.0,12.0,24.0和48.0 h收集生物样本,测定血浆CPF和TCP浓度,及血浆和大脑皮质AChE活性,将实测值与模型模拟值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模拟大鼠ig和sc联合暴露CPF 20+20,10+30和(30+10)mg·kg^(-1)后,48 h内血液中CPF和TCP浓度均先上升,达到峰值后随之下降;ig暴露剂量越大,血浆AChE活性下降越快,酶活性抑制程度越重,但酶活性恢复速度很快;大脑AChE活性抑制程度受皮下暴露量的影响较大。实测大鼠联合染毒(50+50)mg·kg^(-1)CPF后的血浆CPF和TCP浓度,及血浆和大脑皮质AChE活性,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PBTK/TD模型可预测大鼠同时ig和sc暴露CPF后的体内毒代特征及毒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乙酰胆碱酯酶 毒物代谢动力学 毒效学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戊菊酯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颖 丁莹 +1 位作者 张留圈 刘贤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0-176,共7页
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对小鼠静脉注射农药氰戊菊酯后,氰戊菊酯在体内分布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为评价农药暴露风险提供依据。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的PBTK模型构建分为5个房室:肝脏、肺、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 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对小鼠静脉注射农药氰戊菊酯后,氰戊菊酯在体内分布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为评价农药暴露风险提供依据。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的PBTK模型构建分为5个房室:肝脏、肺、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氰戊菊酯的浓度变化率由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结果模拟预测了小鼠静脉注射0.5 mg·kg-1、2.5 mg·kg-1、10 mg·kg-1氰戊菊酯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酯浓度变化曲线。为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对小鼠静脉注射0.77 mg·kg-1氰戊菊酯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酯的浓度值变化模拟值与前人的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估测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酯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农药暴露体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利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戊菊酯 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小鼠 欧拉数值法 静脉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精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和代谢动力学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2
20
作者 葛建 刘洋 +2 位作者 王梦馨 崔林 韩宝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从对表没食子儿茶精(EGCG)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性角度,探索EGCG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性别差异。方法小鼠ip给予EGCG 300 mg·kg-1后,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酶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鸟氨酸氨基... 目的从对表没食子儿茶精(EGCG)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性角度,探索EGCG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性别差异。方法小鼠ip给予EGCG 300 mg·kg-1后,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酶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的活性变化,荧光酶标仪检测肝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EGCG的血药浓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肝细胞中羧酸酯酶Ⅱ含量。结果小鼠ip给予EGCG后,雌雄小鼠血清中GPT和LDH均显著升高(P<0.05),雌性较雄性小鼠升高显著(P<0.01),SDH和OCT活性变化均不显著。雌性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较雄性小鼠显著(P<0.05)。HE肝组织学观察显示,雌性和雄性小鼠肝组织形态变化均不明显。但电子显微镜组织学观察表明,雌性小鼠肝细胞线粒体溶胀、裂解及电子密度增加均较雄性显著。雄性小鼠较雌性对EGCG代谢迅速,消除半衰期较短。代谢酶鉴定结果表明,羧酸酯酶Ⅱ为EGCG发生水解反应的主要酶类。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表明,羧酸酯酶Ⅱ在雄性小鼠体内含量较雌性高。结论 EGCG导致雌性小鼠急性肝损伤比雄性小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精 急性肝毒性 毒物代谢动力学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