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复合设计射线法考察离子液体C_(16)H_(31)ClN_2与乐果的毒性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晶 王金承 +2 位作者 刘树深 葛会林 刘海玲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53-358,共6页
离子液体(ILs)是一种用于替代传统易挥发有机溶剂的新型"绿色"溶剂.由于不挥发、不会对大气产生污染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某些ILs易溶于水,其自身毒性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这已引起诸多学者对ILs毒性的研究兴趣.然而IL... 离子液体(ILs)是一种用于替代传统易挥发有机溶剂的新型"绿色"溶剂.由于不挥发、不会对大气产生污染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某些ILs易溶于水,其自身毒性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这已引起诸多学者对ILs毒性的研究兴趣.然而ILs与其它污染物的毒性相互作用目前研究很少.论文选取咪唑类离子液体C16H31ClN(2DMI)与有机磷杀虫剂乐果(DIM)作为目标化合物,以青海弧菌Q67为检测生物,采用微板毒性分析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的毒性.为全面考察不同浓度范围DMI与DIM的毒性相互作用,将中心复合设计与固定浓度比射线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5个不同浓度比的混合物射线,通过浓度加和与独立作用模型对混合物射线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在DMI浓度较大且DIM浓度较低时,DMI与DIM之间存在明显拮抗作用,而在其它浓度范围内两者之间为加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6H31ClN2 乐果 毒性相互作用 微板毒性分析 中心复合设计射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混合物对羊角月牙藻的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农琼媛 覃礼堂 +2 位作者 莫凌云 刘勇安 梁延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149,共10页
地表水中抗生素与农药的混合暴露及其潜在生态与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抗生素与农药混合毒性研究大多仅考虑急性毒性,缺乏其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的研究。以较为广泛使用的2种抗生素土霉素(OXY)、环丙沙星(CIP)和1种三唑类杀... 地表水中抗生素与农药的混合暴露及其潜在生态与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抗生素与农药混合毒性研究大多仅考虑急性毒性,缺乏其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的研究。以较为广泛使用的2种抗生素土霉素(OXY)、环丙沙星(CIP)和1种三唑类杀菌剂农药戊唑醇(TCZ)及其二元混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绿藻(羊角月牙藻)为受试生物,研究目标混合物在暴露时间为96、120、144和168 h的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单一物质及其混合物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毒性增大;同一暴露时间点的单一污染物毒性大小顺序为OXY>TCZ>CIP;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与浓度、混合物组分和暴露时间三者密切相关;混合体系的拮抗作用均出现在高浓度区域,而中、低浓度区域呈协同作用或加和作用;OXY-CIP与CIP-TCZ混合体系的协同作用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协同作用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对水环境中抗生素与农药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三唑类杀菌剂 羊角月牙藻 毒性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塑料-磺胺类抗生素混合物对斜生栅藻毒性相互作用的组分与浓度依赖研究
3
作者 杨鉴渊 梁延鹏 +5 位作者 杨振 陈思佳 覃礼堂 曾鸿鹄 莫凌云 宋晓红 《生态毒理学报》 2025年第4期386-396,共11页
纳塑料(nanoplastics,NPs)和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 antibiotics,SAs)共存于水环境中会造成潜在危害,但目前有关NPs与SAs的组分数量及其浓度配比对其联合毒性和相互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So)作... 纳塑料(nanoplastics,NPs)和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 antibiotics,SAs)共存于水环境中会造成潜在危害,但目前有关NPs与SAs的组分数量及其浓度配比对其联合毒性和相互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So)作为受试生物,以2种NPs((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氨基聚苯乙烯(aminopolystyrene,NH 2-PS))和5种SAs((磺胺吡啶(sulfapyridine,SPY)、磺胺甲基嘧啶(sulfamerazine,SMR)、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2)、磺胺甲氧哒嗪(sulfamethoxypyridazine,SMP)、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组成的三元至六元共156组多元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采用96孔微板测定多元混合物对So的生长毒性效应,通过基于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的模型偏移率(model deviation ratio,MDR)方法定量评估混合物在10%和50%实验效应下的相互作用。多元混合物对So在10%效应(EC 10)和50%效应(EC_(50))下的效应值大小顺序均为:五元混合物(EC 10均值为15.01 mg·L^(-1),EC_(50)均值为155.07 mg·L^(-1))>六元混合物(EC 10均值为16.71 mg·L^(-1),EC_(50)均值为158.01 mg·L^(-1))>四元混合物(EC 10均值为19.80 mg·L^(-1),EC_(50)均值为246.28 mg·L^(-1))>三元混合物(EC 10均值为23.26 mg·L^(-1),EC_(50)均值为399.07 mg·L^(-1))。组分数量、类别与浓度配比均会导致混合物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及相互作用类型。组分NPs携带官能团的不同会对毒性相互作用结果造成差异,含有NH 2-PS组分混合物比PS组分发生相互作用的占比更大。大部分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存在对NPs的浓度依赖性,即联合毒性随NPs占比的增大而减小。基于CA模型的MDR结果表明10%效应下的混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比50%效应的更大。随着组分数量的增多以及浓度的增加,污染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占比减小。实验结果为水体环境中NPs与SAs的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塑料 磺胺类抗生素 斜生栅藻 联合毒性 毒性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绿藻联合毒性作用评估 被引量:9
4
作者 张静 张瑾 +1 位作者 宋崇崇 马添翼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究四环素类抗生素(TCLs)在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与机理,文章以盐酸四环素(TCL)、盐酸金霉素(CTC)、盐酸强力霉素(DHY)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TCLs的二元、三元混合物体系,运用基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 为了探究四环素类抗生素(TCLs)在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与机理,文章以盐酸四环素(TCL)、盐酸金霉素(CTC)、盐酸强力霉素(DHY)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TCLs的二元、三元混合物体系,运用基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地考察了TCLs单一毒性及其混合物的毒性效应,应用绝对偏差模型并结合热值图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并应用电镜扫描等技术和方法同步分析TCLs及其混合物作用前后C.pyrenoidosa细胞形态的变化、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3种TCLs之间构成的3个二元混合体系和1个三元混合体系共20条射线对C.pyrenoidosa的毒性数据均呈现较好的浓度-效应关系,且具有时间依赖毒性效应和浓度依赖毒性效应;3种抗生素的毒性强弱不同;毒性大小排序为CTC>DHY>TCL;在TCLs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中,TCL-DHY和CTC-DHY体系中有拮抗作用,而其余混合体系均没有呈现出毒性相互作用即加和作用,拮抗作用出现在中浓度区域,拮抗作用和组分浓度比有关;TCLs可以破坏C.pyrenoidosa的细胞形态,同时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也大幅降低,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加和模型 四环素类抗生素 蛋白核小球藻 联合毒性相互作用 毒性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对斜生栅藻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梁延鹏 王婧 +4 位作者 钱丽 覃礼堂 曾鸿鹄 莫凌云 宋晓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4-254,共11页
环境中抗生素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效应具有潜在风险。为系统考察磺胺类抗生素(SAs)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以环境中常见的磺胺吡啶(SPY)、磺胺甲基嘧啶(SMR)、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氧哒嗪(SMP)、磺胺甲恶唑(SMZ)和磺胺喹噁啉(SQ)6种... 环境中抗生素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效应具有潜在风险。为系统考察磺胺类抗生素(SAs)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以环境中常见的磺胺吡啶(SPY)、磺胺甲基嘧啶(SMR)、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氧哒嗪(SMP)、磺胺甲恶唑(SMZ)和磺胺喹噁啉(SQ)6种SAs及其二元混合物体系(共75条混合物射线)为研究对象,利用96孔微板测定6种SAs及其二元混合物对斜生栅藻(So)的生长抑制毒性,通过浓度加和(CA)、独立作用(IA)模型和模型偏移率(MDR)分析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及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6种SAs及其混合物射线对So在96 h呈现明显的毒性,但不同SAs的毒性大小不同,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EC_(50))为毒性大小指标,6种SAs的毒性大小顺序为:SQ(pEC_(50)=5.311)>SPY(pEC_(50)=3.757)≈SMZ(pEC_(50)=3.749)>SMP(pEC_(50)=3.680)>SM2(pEC_(50)=3.090)>SMR(pEC_(50)=2.595);不同组分SAs混合物对So的联合毒性存在差异,大部分混合物毒性存在组分浓度依赖性,而有小部分混合物毒性则不存在组分浓度依赖性;15个SAs混合物体系以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为主。混合体系组分的浓度比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类型。在10%效应下,含有组分SPY的混合体系大多呈现协同作用,且随组分SPY浓度比的增大,协同作用增强。含有组分SMR的混合体系均呈现拮抗作用,且随着组分SMR浓度比的增大,拮抗作用增强。研究成果为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 斜生栅藻 联合毒性 毒性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