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槟榔与嫩槟榔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1
作者 刘荣荣 董朕 +3 位作者 徐玉凤 刘芷芹 蔡鹏 曾建国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63-68,F0003,共7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嫩槟榔与药用槟榔的毒性,以期为嫩槟榔作为兽用中药原料使用的安全性提供支撑。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固定剂量法,测定药用槟榔与嫩槟榔的半数致死量(LD_(50))。选择5000 mg/kg作为限度试验测试剂量,每个给药组... 本研究旨在比较嫩槟榔与药用槟榔的毒性,以期为嫩槟榔作为兽用中药原料使用的安全性提供支撑。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固定剂量法,测定药用槟榔与嫩槟榔的半数致死量(LD_(50))。选择5000 mg/kg作为限度试验测试剂量,每个给药组选取10只雌性小鼠,再选取3只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通过灌胃给药后,观察14 d,通过观测各组小鼠临床表现、血液学参数、体增重、脏器指数、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学等来比较药用槟榔以及嫩槟榔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观察期结束后,药用槟榔组与嫩槟榔组小鼠均未出现异常及死亡。嫩槟榔组小鼠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RDW-S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药用槟榔组与嫩槟榔组小鼠的体增重、脏器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用槟榔组与嫩槟榔组小鼠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药用槟榔和嫩槟榔均为实际无毒(LD50>5000 mg/kg),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槟榔 嫩槟榔 急性毒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幼鱼常山碱盐静脉注射给药和水溶液暴露给药毒性比较
2
作者 胡晓祯 马丽娜 +3 位作者 郑长辉 郭媛媛 叶祖光 曹俊岭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5-603,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常山碱盐(DAS)iv给药和水溶液暴露给药毒性的区别。方法①将受精后2 d(2 dpf)发育良好的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iv)和DAS组(0.125,0.25,0.50,1.00和2.00 mg·kg^(-1),iv),给... 目的对比分析常山碱盐(DAS)iv给药和水溶液暴露给药毒性的区别。方法①将受精后2 d(2 dpf)发育良好的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iv)和DAS组(0.125,0.25,0.50,1.00和2.00 mg·kg^(-1),iv),给药后连续观察3 d,以斑马鱼心率为0确定死亡,计算死亡率、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和10%致死剂量(LD_(10))。给药后4 h,体视显微镜观察0.50和2.00 mg·kg^(-1)组斑马鱼静脉窦淤血、心包水肿及心率和血流变慢情况,并计算其发生率。斑马鱼iv给予DAS 0.041,0.136,0.412和0.452 mg·kg^(-1),给药后连续3 d体视显微镜观察并计算斑马鱼幼鱼发育畸形表型,包括心包水肿、心率异常、血流变慢、循环缺失、眼睛异常、脑部畸形、下颌异常、肝缺失/变性、卵黄囊吸收延迟、肠腔异常、身体着色异常、身体水肿、躯干/尾/脊索弯曲和肌肉变性等发生率。②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AS水溶液暴露(2.5,5.0,10.0,25.0,50.0,75.0和100.0 mg·L^(-1))组,连续暴露并观察3 d,计算死亡率、LD10和MNLD。斑马鱼暴露于DAS 0.32,1.06,3.20和11.00 mg·L^(-1)水溶液,连续暴露3 d,体视显微镜观察斑马鱼幼鱼发育畸形表型,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①斑马鱼幼鱼iv给予DAS的MNLD和LD10分别为0.412和0.452 mg·kg^(-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iv给予DAS 4 h后0.50和2.00 mg·kg^(-1)组斑马鱼静脉窦淤血、心率减慢和心包水肿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P<0.01),2.00 mg·kg^(-1)组血流变慢发生率亦显著增加(P<0.01);DAS 0.041,0.136,0.412和0.452 mg·kg^(-1)组斑马鱼卵黄囊吸收延迟率显著增加(P<0.05,P<0.01),0.452 mg·kg^(-1)组斑马鱼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且死亡斑马鱼具有心包水肿现象。②斑马鱼DAS水溶液暴露的MNLD和LD10分别为3.20和11.00 mg·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20和11.00 mg·L^(-1)组斑马鱼心率减慢和血流变慢发生率均明显增加(P<0.01),1.06,3.20和11.00 mg·L^(-1)组斑马鱼肠道明显变黑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0.32,1.06,3.20和11.00 mg·L^(-1)组斑马鱼卵黄囊吸收延迟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P<0.01),11.00 mg·L^(-1)组斑马鱼还出现躯干弯曲和下颌畸形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斑马鱼幼鱼DAS iv给药和水溶液暴露给药的毒性表型不同。DAS水溶液暴露不仅导致幼鱼心率、血流变慢及卵黄囊吸收延迟和肠道变黑现象,同时还可诱导神经发育毒性;但iv给药则可有效避免明显的胃肠道损伤和神经发育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山碱盐 斑马鱼 静脉注射 水溶液暴露 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比较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伟国 戴建忠 +3 位作者 董瑞华 孙海燕 杨一平 张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8-293,共6页
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及其复配制剂的不断推出,使以鱼尼丁受体为靶标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明确此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有利于在蚕区其他农作物害虫防治时选择对家蚕相对安全的农药产品。测定5种双... 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及其复配制剂的不断推出,使以鱼尼丁受体为靶标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明确此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有利于在蚕区其他农作物害虫防治时选择对家蚕相对安全的农药产品。测定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家蚕的经口急性毒性以及在桑叶上的残留毒性和在桑树中的内吸传导毒性,结果表明:12%甲维·氟酰胺ME、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0%阿维·氟酰胺SC、40%氯虫·噻虫嗪WG、10%四氯虫酰胺SC对3龄起蚕的24 h LC50分别为0.007 6、0.009 6、0.009 8、0.024 7和0.073 0 mg/L,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家蚕均为剧毒级;将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推荐使用浓度药液直接喷洒桑叶,对3龄起蚕的残毒期均>80 d;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40%氯虫·噻虫嗪WG可通过桑叶和桑根内吸传导至未喷施药液的桑叶,12%甲维·氟酰胺ME、10%阿维·氟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无内吸传导毒性。依据试验结果建议:(1)禁止在桑园周围农作物中使用上述5种杀虫剂;(2)必须使用此类杀虫剂时,宜选用对家蚕急性毒性相对较低,且无内吸传导毒性的10%四氯虫酰胺SC;(3)喷药时间应与蚕期保持安全间隔,防止药液飘移污染桑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双酰胺 家蚕 经口急性毒性 内吸传导毒性 残留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蓖麻毒素A链表达及其与天然蓖麻毒素毒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曲英龙 钱爱东 +9 位作者 钱军 计越 郑关雨 郭振东 赵思言 付莹莹 张毅 赵红艳 陈龙 刘林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0-957,共8页
本试验旨在制备有高生物活性的重组蓖麻毒素A链(r-RTA)并与天然蓖麻毒素(n-RT)进行毒性比较。根据NCBI公布的RTA序列合成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于pET-28a载体后,利用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镍柱亲和层析纯化上清,500mmol/L咪唑溶液洗脱获... 本试验旨在制备有高生物活性的重组蓖麻毒素A链(r-RTA)并与天然蓖麻毒素(n-RT)进行毒性比较。根据NCBI公布的RTA序列合成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于pET-28a载体后,利用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镍柱亲和层析纯化上清,500mmol/L咪唑溶液洗脱获得可溶性r-RTA蛋白,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并用ELISA测定其免疫原性后,对r-RTA与n-RT进行动物和细胞试验毒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该r-RTA在上清中表达率为31.2%;每升细菌培养物纯化后可得20mg目的蛋白,纯度≥90%,大小为32ku。其免疫原性约为n-RT的1.27倍;通过获取的n-RT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为0.01μg/mL)及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为(3.27±0.44)μg/kg),以相同浓度进行细胞感染和动物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同等剂量下,在细胞试验中,n-RT毒力是r-RTA的2 700倍;在动物试验中,n-RT组对动物致死率为40%,r-RTA组动物无死亡。结果表明,单独RTA,在没有RTB协助下,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毒力将显著降低。该结果将为开发基于RTA的蓖麻毒素疫苗提供重要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毒素A链(RTA) 原核表达 天然蓖麻毒素(n-RT) 毒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比较 被引量:17
5
作者 熊玲 蒋学华 +2 位作者 陈亮 汤京龙 奚廷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0-604,共5页
目的 比较纳米银粉末与微米银粉末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异,并初步探讨毒性机制与粒径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四种不同粒径银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确定其粒径分布后,制备成不同浓度的含银培养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取... 目的 比较纳米银粉末与微米银粉末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异,并初步探讨毒性机制与粒径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四种不同粒径银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确定其粒径分布后,制备成不同浓度的含银培养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取MTT(四唑盐)比色法量化细胞毒性,计算相对增值率(RGR),并进行毒性评价.结果 当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2.5~25)μg//mL,纳米银粒子呈现轻微细胞毒性(0~1)级,RGR与含银量呈量-效关系;随着浓度增高到大于50μg/mL时,与之共培养的细胞,形态上发生较大改变,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量-效相关性也随之消失.粒径较小的微米银在银浓度达到250μg/mL时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而粒径较大的两组微米银粒子在所有试验浓度下,共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 粒径不同的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有较大差异.同等剂量下,纳米级的银粒子和粒径较小的微米级银粒子,比粒径较大的微米级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微米银 细胞毒性 MTT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扑草净和阿特拉津对海草与大型藻类的毒性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亚平 蒋增杰 +3 位作者 杜美荣 房景辉 姜娓娓 方建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0-934,共5页
陆地径流等可引起海域中除草剂浓度升高,从而威胁海洋大型植物——海草和大型藻类的生长。以叶绿素荧光为主要指标测定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扑草净的低、中、高(1、5和25μg/L)浓度对4种常见海草: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丛生大叶藻(Z.c... 陆地径流等可引起海域中除草剂浓度升高,从而威胁海洋大型植物——海草和大型藻类的生长。以叶绿素荧光为主要指标测定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扑草净的低、中、高(1、5和25μg/L)浓度对4种常见海草: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丛生大叶藻(Z.caespitosa M.)、矮大叶藻(Z.japonica Aschers.&Graebn.)、红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和2种常见大型藻类:孔石莼Ulva lactuca L.和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的光合抑制。结果显示,低浓度1μg/L的扑草净和5μg/L的阿特拉津即对矮大叶藻、孔石莼和海索面产生了显著的光合抑制,抑制率约而7.54%—12.97%;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的扑草净和阿特拉津的显著作用浓度为5μg/L,在相同浓度下,扑草净的光合抑制较阿特拉津更强,同时,矮大叶藻及两种大型藻类较其他3种海草成体对除草剂作用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草净 阿特拉津 海草 大型藻类 叶绿素荧光 毒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比较 被引量:14
7
作者 蒋金花 吴声敢 +3 位作者 陈江滨 吴长兴 蔡磊明 赵学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156,共7页
为探明三唑酮对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以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为测试生物,检测了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差异。研究发现,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胚胎为低毒,其96 h-LC50值分别为21.1(14.4~31.0)和14.2(9.65... 为探明三唑酮对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以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为测试生物,检测了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差异。研究发现,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胚胎为低毒,其96 h-LC50值分别为21.1(14.4~31.0)和14.2(9.65~20.9)mg·L^(-1);高浓度的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胚胎的孵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染毒96 h后,23.7 mg·L^(-1)三唑酮组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为4.17%,22.5 mg·L^(-1)三唑酮组稀有鮈鲫胚胎的孵化率为33.3%。三唑酮对斑马鱼仔鱼、幼鱼和成鱼为低毒,其96 h-LC50值分别为24.8、21.3、13.1 mg·L^(-1),三唑酮对稀有鮈鲫仔鱼、幼鱼和成鱼为中毒,其96 h-LC50值分别为9.96、7.89、6.89 mg·L^(-1)。因此,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排序一致,毒性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成鱼>幼鱼>仔鱼。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斑马鱼,稀有鮈鲫对三唑酮的毒性作用更为敏感,三唑酮对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毒性均高于斑马鱼相应生长阶段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酮 斑马鱼 稀有鮈鲫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农药对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的经口毒性比较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瀛寰 张艳峰 +2 位作者 张旭 李建中 王会利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3-456,共4页
分别采用"小烧杯法"和"饲喂管法"测定了5种农药对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的经口毒性。比较了2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2个蜂种对农药毒性的敏感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意蜂"还是"中蜂","... 分别采用"小烧杯法"和"饲喂管法"测定了5种农药对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的经口毒性。比较了2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2个蜂种对农药毒性的敏感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意蜂"还是"中蜂","小烧杯法"得到的半致死浓度(LC50)均不同程度地低于"饲喂管法";与"意蜂"相比,"中蜂"对药剂更敏感,可能更适用于农药的毒理评价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毒性 小烧杯法 饲喂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等4种物质的毒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贾广乐 王建峰 +1 位作者 林祥梅 梅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12期162-163,共2页
试验旨在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对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的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双氰胺、单氰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11、3.17、22.560、.305 mg/ml,而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双氰胺的半数... 试验旨在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对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的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双氰胺、单氰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11、3.17、22.560、.305 mg/ml,而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双氰胺的半数致死量(LD50)均大于5000 mg/kg,单氰胺的半数致死量(LD50)小于500 mg/kg。表明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双氰胺为微毒或基本无毒,单氰胺为高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 三聚氰酸 双氰胺 单氰胺 细胞毒性 急性毒性 IC50 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89—07、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耳毒性比较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兴启 方耀云 +6 位作者 孙建和 张素珍 王沛英 周承勇 于黎明 李玉 胡吟燕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42-447,共6页
采用听性脑干电反应、眼震电图,结合火棉胶切片、耳蜗铺片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镜等形态学观察,综合评价抗生素89-07与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M)的耳毒性。结果表明:GM100mg确有耳蜗系和前庭系毒性... 采用听性脑干电反应、眼震电图,结合火棉胶切片、耳蜗铺片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镜等形态学观察,综合评价抗生素89-07与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M)的耳毒性。结果表明:GM100mg确有耳蜗系和前庭系毒性;AMK200mg对耳蜗系有轻度损伤;而抗生素89-0725、50、100mg对耳蜗均无损伤。抗生素89-0725mg对前庭无影响,AMK50mg和GM25mg对前庭有轻度损伤,中、大剂量的GM、AMK和抗生素89-07对前庭均有损伤,并随着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加重。3种药物对耳蜗和前庭毒性为GM>AMK>抗生素8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89-07 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开发污染物毒性监测的实验生物筛选Ⅱ.消油剂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比较 被引量:11
11
作者 程树军 杨丰华 +2 位作者 刘忠华 薛成 魏社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95-99,共5页
用静水式试验方法比较了消油剂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裸项栉虎鱼Ctenogobiusgymnachen和红剑鱼Xiphophorushelleri4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并观察了消油剂浓度与水体溶解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用静水式试验方法比较了消油剂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裸项栉虎鱼Ctenogobiusgymnachen和红剑鱼Xiphophorushelleri4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并观察了消油剂浓度与水体溶解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与消油剂浓度明显呈负相关。消油剂对斑节对虾仔虾、红剑鱼、罗氏沼虾仔虾和裸项栉虎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4.9,1725.0,2238.0和5861.4mg·L-1。对消油剂的敏感顺序由大至小为斑节对虾仔虾,红剑鱼,罗氏沼虾仔虾,裸项栉虎鱼。班节对虾仔虾和红剑鱼是监测消油剂生物毒性较为适宜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油剂 水生动物 毒性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木通与其复方肾毒性比较及相关毒性成分测定 被引量:8
12
作者 丁英钧 王彦田 +2 位作者 李春香 李国明 赵玉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79-1080,共2页
关键词 关木通 马兜铃酸 龙胆泻肝丸 导赤散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毒力及家蚕的急性毒性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谢道燕 杨振国 +2 位作者 柴建萍 周春涛 罗雁婕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0-425,共6页
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鱼藤酮、印栋素、苦参碱、苦皮藤素、藜芦碱、乙基多杀菌素、四氯虫酰胺、吡丙醚等8种常用杀虫剂对桑园朱砂叶螨成螨和螨卵的室内毒力,并以食下毒叶法检测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印栋素、苦参碱、鱼藤酮... 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鱼藤酮、印栋素、苦参碱、苦皮藤素、藜芦碱、乙基多杀菌素、四氯虫酰胺、吡丙醚等8种常用杀虫剂对桑园朱砂叶螨成螨和螨卵的室内毒力,并以食下毒叶法检测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印栋素、苦参碱、鱼藤酮、苦皮藤素、藜芦碱对朱砂叶螨成螨毒杀活性较高,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0.213、0.659、1.621、13.014、16.548 mg·L^(-1);苦皮藤素、印栋素、藜芦碱、鱼藤酮和苦参碱对朱砂叶螨螨卵毒杀活性较高,LC_(50)值分别为0.254、3.497、13.564、21.936、35.030 mg·L^(-1)。3龄起蚕取食添加8种杀虫剂的桑叶48 h后,均出现吐液、拒食、体缩等中毒症状,除吡丙醚属于中等毒性外,其余杀虫剂对家蚕为高毒或剧毒。印栋素、苦参碱、鱼藤酮、苦皮藤素、藜芦碱等杀虫剂可以有效防控桑园朱砂叶螨成螨及螨卵,但在使用中应注意其对家蚕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朱砂叶螨 家蚕 急性毒性 相对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神丸及其组分雄黄、蟾酥与无机砷急性毒性比较 被引量:13
14
作者 梁世霞 余丽梅 +2 位作者 苗加伟 吴芹 刘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80-1684,共5页
目的探讨六神丸及其组分雄黄、蟾酥与无机砷急性毒性差异。方法 30只小鼠分成5组并一次灌胃给予六神丸、雄黄、蟾酥、砷酸氢二钠(As5+),8 h后检测肝、肾、心病理,砷蓄积及金属硫蛋白的表达。结果六神丸、雄黄、蟾酥对血谷丙转氨酶(ALT)... 目的探讨六神丸及其组分雄黄、蟾酥与无机砷急性毒性差异。方法 30只小鼠分成5组并一次灌胃给予六神丸、雄黄、蟾酥、砷酸氢二钠(As5+),8 h后检测肝、肾、心病理,砷蓄积及金属硫蛋白的表达。结果六神丸、雄黄、蟾酥对血谷丙转氨酶(ALT)和血尿素氮BUN及肝、肾、心组织病理,金属硫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而As5+明显升高血清中ALT、BUN水平,组织砷蓄积量远大于六神丸和雄黄,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及诱导金属硫蛋白表达。结论六神丸急性毒性远小于As5+,也不等同于雄黄和蟾酥急性毒性的简单叠加,用总含砷量去评价六神丸的毒性是不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神丸 雄黄 蟾酥 砷酸氢二钠 原子荧光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炮制前后生物碱及毒性比较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群 王易宾 +1 位作者 李成韶 王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9-21,共3页
以生物碱为指标,对吴茱萸及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吴茱萸及其炮制品均含主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辛内弗林。炒品总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炮制品;毒性实验显示吴茱萸毒性很小,炮制前后亦无显著差异,为筛... 以生物碱为指标,对吴茱萸及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吴茱萸及其炮制品均含主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辛内弗林。炒品总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炮制品;毒性实验显示吴茱萸毒性很小,炮制前后亦无显著差异,为筛选吴茱萸炮制工艺及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炮制品 总生物碱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X(X=Se,Te,Te/ZnS)量子点脂质体的制备及毒性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显祥 杨中科 +4 位作者 郭敏 刘怡 黄娟 单志 杨婉身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6-500,共5页
在水相中以巯基乙酸(mercaptoacetic acid,MA)为稳定剂合成了CdSe、CdTe、CdTe/ZnS量子点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为稳定剂合成了CdTe量子点,然后通过卵磷脂和胆固醇修饰制得相应的量子点脂质体。溶血实验证实GSH修饰量子点的溶血... 在水相中以巯基乙酸(mercaptoacetic acid,MA)为稳定剂合成了CdSe、CdTe、CdTe/ZnS量子点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为稳定剂合成了CdTe量子点,然后通过卵磷脂和胆固醇修饰制得相应的量子点脂质体。溶血实验证实GSH修饰量子点的溶血率低于MA修饰的量子点45%;脂质体修饰后,量子点的溶血率<5%,达到生物医用材料要求。不同表面修饰的量子点对小鼠毒性存在明显差异,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证实量子点在小鼠体内主要分布在肺、肾、胸腺等组织中,而脂质体量子点在脑组织中富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X量子点 脂质体量子点 溶血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型去甲斑蝥素急性肝肾毒性比较实验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柏 吴丽莉 +1 位作者 林万 凌昌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71-372,共2页
目的:比较去甲斑蝥素缓释注射剂型与常规注射液的急性肝肾毒性,为缓释剂型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去甲斑螫素缓释制剂和常规水剂及药物缓释辅料泊洛沙姆407、生理盐水,术后取小鼠肝肾... 目的:比较去甲斑蝥素缓释注射剂型与常规注射液的急性肝肾毒性,为缓释剂型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去甲斑螫素缓释制剂和常规水剂及药物缓释辅料泊洛沙姆407、生理盐水,术后取小鼠肝肾行肉眼及光镜检查。结果:注射去甲斑蝥素缓制剂组小鼠的肝肾病理变化明显轻于常规注射液组。结论:缓释制剂由于其中的去甲斑蝥素释放缓慢,避免了峰值血药浓度出现,肝肾毒性低于常规注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螯素 急性毒性 肝肾毒性 抗癌药 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白皮除粗皮和未除粗皮利尿及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文娟 徐宝林 孙静芸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887-888,共2页
目的 :比较桑白皮去粗皮前后利尿作用及毒性的大小。方法 :利用兔导尿法测兔的尿量 ,Bliss法测小鼠LD50 。结果 :iq 8.4g·kg-1桑白皮未除粗皮、除粗皮水煎剂 ,均能显著增加兔子的尿量。 (P <0 .0 5 ) ,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P >... 目的 :比较桑白皮去粗皮前后利尿作用及毒性的大小。方法 :利用兔导尿法测兔的尿量 ,Bliss法测小鼠LD50 。结果 :iq 8.4g·kg-1桑白皮未除粗皮、除粗皮水煎剂 ,均能显著增加兔子的尿量。 (P <0 .0 5 ) ,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经Bliss法计算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桑白皮除粗皮前后对利尿作用无明显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利尿 粗皮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酸化和盐酸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达娟 李少菁 +1 位作者 王桂忠 郭东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1-636,共6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由二氧化碳和盐酸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计算了24和48 hLC50(以pH值表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酸化条件下,几种桡足类的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85~6.49和pH 5.93~6.69;盐酸酸化条件下,24和...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由二氧化碳和盐酸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计算了24和48 hLC50(以pH值表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酸化条件下,几种桡足类的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85~6.49和pH 5.93~6.69;盐酸酸化条件下,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02~5.69和pH 5.25~6.12.裂区设计方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酸化对桡足类的毒性显著高于盐酸酸化的毒性.此外,各种桡足类对海水酸化的耐受性具有高度的种类特异性:营底栖生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其他浮游性种类;在营浮游性生活的种类中,植食性种类(中华哲水蚤)对酸化的耐受性要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种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海水酸化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酸化 二氧化碳 盐酸 桡足类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硒化合物对刺参的急性毒性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玮 张津源 +1 位作者 王祖峰 宋国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9-632,共4页
在水温18℃条件下,采用Korbor法按等对数间距使用硒代蛋氨酸、亚硒酸钠、硒酸钠对规格为10、20、5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硒代蛋氨酸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0.639... 在水温18℃条件下,采用Korbor法按等对数间距使用硒代蛋氨酸、亚硒酸钠、硒酸钠对规格为10、20、5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硒代蛋氨酸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0.639、0.741、0.795 mg/L;亚硒酸钠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275、0.299、0.324 mg/L;硒酸钠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305、0.346、0.368 mg/L;3种硒化合物对3种规格刺参的急性毒性大小均为亚硒酸钠>硒酸钠>硒代蛋氨酸。研究表明,在富硒海参生产中,推荐使用硒代蛋氨酸作为硒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硒化合物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