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镰刀菌毒素毒性作用机理与硒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双清 杨进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7-88,共2页
镰刀菌毒素毒性作用机理与硒的保护效应彭双清杨进生(北京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镰刀菌毒素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对人畜健康危害严重,常有各种急性,慢性中毒的发生,镰刀菌毒素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害,而... 镰刀菌毒素毒性作用机理与硒的保护效应彭双清杨进生(北京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镰刀菌毒素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对人畜健康危害严重,常有各种急性,慢性中毒的发生,镰刀菌毒素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害,而且它还与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毒素 毒性作用机理 保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金杰 张栩嘉 赵元慧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6-1245,共10页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及影响因素是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的基础,对准确预测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有机...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及影响因素是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的基础,对准确预测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方法、及影响毒性作用机理判别的因素.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机理可分为非极性麻醉型、极性麻醉型、反应型和特殊作用型;化合物的毒性比率、毒性临界值和结构警示是目前判别毒性作用机理的主要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富集、非生物转化、生物代谢、离子化率和溶解度是毒性作用机理判别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作用机理 毒性比率 结构警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有机杀虫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代碧雅 张瑾 +2 位作者 马添翼 张静 桂一心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689,共13页
有机合成杀虫剂有显著的杀虫除害效果,已广泛用于农业和家庭园艺等领域,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对其中的生物生存甚至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以3种常见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敌百虫(dipterex,DIP)、残杀威(propoxur,PRO)、杀线威(oxamyl,O... 有机合成杀虫剂有显著的杀虫除害效果,已广泛用于农业和家庭园艺等领域,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对其中的生物生存甚至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以3种常见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敌百虫(dipterex,DIP)、残杀威(propoxur,PRO)、杀线威(oxamyl,OXA)作为研究对象,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了3个二元及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the time-dependent 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 method,t-MTA)考察了3种杀虫剂及其混合物对C.pyrenoidosa在不同暴露时间(12、24、48、72、96 h)的毒性,并采用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以及与绝对残差(deviation from CA,dCA)模型结合的dCA三维曲面图定性定量分析各种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规律;并应用丙酮萃取法和分光光度计等同步测定分析C.pyrenoidosa中的叶绿素(a和b)含量、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剂对C.pyrenoidosa的单一毒性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而二元(OXA-PRO、OXA-DIP和PRO-DIP)及三元(OXA-PRO-DIP)混合物体系的毒性具有时间和组分浓度比依赖性;3种杀虫剂在暴露时间96 h的毒性大小为:OXA>PRO>DIP;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主要以拮抗作用为主,且拮抗作用强度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杀虫剂及其混合物造成藻细胞内过氧化物的过量累积,降低藻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一方面破坏叶绿素的生理功能,抑制了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另一方面过氧化物的积累直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使蛋白质溶出,最终均导致藻细胞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杀虫剂 蛋白核小球藻 拮抗作用 时间和浓度比依赖 毒性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贺燕 黄先智 丁晓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0-298,共9页
近年来,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及相关藻毒素污染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报道。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由微囊藻属、鱼腥藻属等藻类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强,可通过饮用水、水产品和农作物等... 近年来,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及相关藻毒素污染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报道。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由微囊藻属、鱼腥藻属等藻类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强,可通过饮用水、水产品和农作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具有毒性效应,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对MCs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对防治MCs对人体健康危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毒性效应 毒性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绿藻联合毒性作用评估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静 张瑾 +1 位作者 宋崇崇 马添翼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究四环素类抗生素(TCLs)在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与机理,文章以盐酸四环素(TCL)、盐酸金霉素(CTC)、盐酸强力霉素(DHY)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TCLs的二元、三元混合物体系,运用基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 为了探究四环素类抗生素(TCLs)在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与机理,文章以盐酸四环素(TCL)、盐酸金霉素(CTC)、盐酸强力霉素(DHY)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TCLs的二元、三元混合物体系,运用基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地考察了TCLs单一毒性及其混合物的毒性效应,应用绝对偏差模型并结合热值图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并应用电镜扫描等技术和方法同步分析TCLs及其混合物作用前后C.pyrenoidosa细胞形态的变化、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3种TCLs之间构成的3个二元混合体系和1个三元混合体系共20条射线对C.pyrenoidosa的毒性数据均呈现较好的浓度-效应关系,且具有时间依赖毒性效应和浓度依赖毒性效应;3种抗生素的毒性强弱不同;毒性大小排序为CTC>DHY>TCL;在TCLs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中,TCL-DHY和CTC-DHY体系中有拮抗作用,而其余混合体系均没有呈现出毒性相互作用即加和作用,拮抗作用出现在中浓度区域,拮抗作用和组分浓度比有关;TCLs可以破坏C.pyrenoidosa的细胞形态,同时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也大幅降低,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加和模型 四环素类抗生素 蛋白核小球藻 联合毒性相互作用 毒性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多巴胺转运体(DAT)介导6-羟多巴的细胞毒性作用
6
作者 孔琪(摘编)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2-62,共1页
6-羟多巴(6-OHDA)被广泛用于制作Parkinson’8疾病(PD)动物模型,并可以选择性的破坏黑质纹状体系统。但是6-OHDA在体外对多巴胺能细胞的选择性毒性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根据多种体外毒性试验结果,alpha-synuclein突变体(A30P和A... 6-羟多巴(6-OHDA)被广泛用于制作Parkinson’8疾病(PD)动物模型,并可以选择性的破坏黑质纹状体系统。但是6-OHDA在体外对多巴胺能细胞的选择性毒性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根据多种体外毒性试验结果,alpha-synuclein突变体(A30P和A53T)可以引起细胞的脆性增加,并增加多巴胺转运体(DAT)介导的选择性多巴胺能神经毒素和线粒体复合物Ⅰ抑制剂MPP的毒性作用。德国Ulm大学的Lehmensiek V等人为了阐明6-OHDA的选择性多巴胺能毒性作用机理,研究了DAT介导的毒性作用。作者选用的是能共表达人DAT蛋白和Mpha-synucleins突变体的人胚胎肾HEK-293细胞用于研究6-OHDA的毒性作用机制。6-OHDA在没有Mpha—synucleins突变体表达的HEK—hDAT细胞中24小时后的半数毒性作用(TC(50))为88muM,该值在表达A30P和A53TMpha—synuclein突变体的细胞中分别减少到58和39muM。但alpha—Synuclein突变体在6-OHDA对没有表达DAT的HEK-293细胞作用中没有影响。细胞能量代谢的细胞内参数分析提示HEK—hDAT细胞共表达Mpha—synucleins突变体可加速由于6-OHDA所致的细胞内ATP水平和ATP/ADP比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作用机理 T细胞 多巴胺 转运体 介导 体外 ATP水平 突变体 alpha D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比卡因心血管毒性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晶 江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心血管毒性 布比卡因 毒性机制 治疗 ALBRIGHT 毒性作用机理 硬膜外麻醉 临床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8
8
作者 周辉明 吴志强 +4 位作者 袁乐洋 胡茂林 宋炜 张重祉 张爱芳 《江西水产科技》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及判断,在鱼类组织器官的毒性效应和血液中生化参数的影响,在鱼体中的生物积累,毒性作用机理,联合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等问题。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鱼类 毒性作用机理 联合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 生化参数 组织器官 生物积累 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及稳健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劲松 王宇 +2 位作者 王海燕 王晓栋 王连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3-577,共5页
应用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TLSER)模型研究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OP)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可以指示毒性作用机理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OP化合物与生物体的作用过程中,分子的极性是影响活性的最重要因素,表明O... 应用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TLSER)模型研究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OP)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可以指示毒性作用机理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OP化合物与生物体的作用过程中,分子的极性是影响活性的最重要因素,表明OP化合物可能与生物体发生特异性反应.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模型的系数、标准误差及相关系数均与Bootstrap估计接近,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化合物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 BOOTSTRAP方法 酯类化合物 有机磷酸 稳健性 Bootstrap估计 线性溶剂化能 毒性作用机理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