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依法韦仑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1
作者 李博洋 刘晨 +2 位作者 解博元 徐佳芸 闫振广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8-1648,共11页
抗病毒药物是一类环境新污染物,目前已经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且多种抗病毒药物被证实具有生物毒性。依法韦仑是一种典型的抗病毒药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本文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依法韦仑暴露引起的斑马鱼胚胎体... 抗病毒药物是一类环境新污染物,目前已经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且多种抗病毒药物被证实具有生物毒性。依法韦仑是一种典型的抗病毒药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本文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依法韦仑暴露引起的斑马鱼胚胎体内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并结合转录组进行联合分析,识别关键代谢通路及关键基因。结果表明:①1 mg/L依法韦仑引起斑马鱼胚胎中1371种基因的表达量和1183种代谢物浓度发生显著变化。②双组学共同映射出81条KEGG通路,其中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氨基酸相关代谢通路受影响较为显著。③依法韦仑暴露导致磷脂酶A_(2)表达量改变,脂质代谢受到影响并使得花生四烯酸产量下调,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中的细胞色素P450(cyp2p7、cyp2p8)表达量改变,使得前列腺素、5,6-DHET等关键代谢产物下调,影响激素合成和免疫反应。研究显示,依法韦仑能够扰乱脂质或氨基酸等基本物质的代谢稳态,导致激素合成、免疫反应、能量代谢、神经发育等多种生理功能所需的物质前体含量水平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斑马鱼胚胎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药物 依法韦仑 斑马鱼 花生四烯酸 毒性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及其生物检测方法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超 陈凝 +3 位作者 杨明嘉 冯忠孚 马梅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62,共13页
二噁英类化合物具有高毒性,来源多样且分布广泛,是持久性有机物的典型代表,二噁英类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一些二噁英类同系物具有代谢稳定性,其毒性效应主要是通过芳香烃受体介导,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噁... 二噁英类化合物具有高毒性,来源多样且分布广泛,是持久性有机物的典型代表,二噁英类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一些二噁英类同系物具有代谢稳定性,其毒性效应主要是通过芳香烃受体介导,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综述了近些年在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及其代谢途径的新认识,评价比较了主要二噁英类高通量生物检测方法,以期为该类污染物的环境污染物筛查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噁英类 芳香烃受体 毒性作用机制 代谢 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类抗生素对水华藻类生长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3
作者 朱佳慧 张梓青 +1 位作者 邹盈盈 李洁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综述了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4类抗生素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水生态系统中抗生素污染的风险评估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红霉素)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EC_(50)... 综述了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4类抗生素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水生态系统中抗生素污染的风险评估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红霉素)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EC_(50)为0.002~0.034 mg/L),其次为喹诺酮类(EC_(50)为0.021~0.062 mg/L)和四环素类(EC_(50)为1.82~4.195 mg/L),磺胺类毒性最低(EC_(50)为6.58~8.19 mg/L)。抗生素通过诱导活性氧(ROS)的产生,引发藻细胞的氧化应激,破坏细胞结构,并干扰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过程,从而对藻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不同抗生素因其特定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还会影响DNA复制、修复、叶酸合成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多抗生素联合毒性、转化产物效应及不同藻种的生态响应差异,以全面评估抗生素复合污染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微藻 毒性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菌毒素单独或联合暴露对睾丸间质细胞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凌阿茹 孙玲伟 +4 位作者 孙诗谣 戴建军 张德福 杨俊花 赵志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7,共6页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系列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或饲料原料中。这些代谢物在饲料储藏、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均可产生,具有分布广、毒性强等特点,是食品和饲料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可对雄性生殖系统产生危害。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系列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或饲料原料中。这些代谢物在饲料储藏、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均可产生,具有分布广、毒性强等特点,是食品和饲料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可对雄性生殖系统产生危害。霉菌毒素可导致睾酮合成和分泌能力下降、精子生成缺陷和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不育等。睾丸间质细胞主要负责雄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对维持雄性机体生殖机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类细胞对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霉菌毒素比较敏感。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多种毒素共同污染非常普遍,且多种毒素对动物健康和生殖系统的联合毒性比单一毒素的危害更严重。霉菌毒素已被证实可诱导的睾丸细胞DNA损伤、线粒体损伤以及细胞凋亡或自噬等。鉴于此,笔者综述了霉菌毒素对睾丸间质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展单一或多种霉菌毒素暴露对睾丸间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T-2毒素 睾丸间质细胞 毒性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7
5
作者 杨永滨 郑明辉 刘征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二恶英类的毒理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一系列二恶英类污染事件和国际公约的推动下,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发现,涵盖了分子毒性机理、致癌毒性、非致癌毒性和... 二恶英类的毒理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一系列二恶英类污染事件和国际公约的推动下,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发现,涵盖了分子毒性机理、致癌毒性、非致癌毒性和非致癌剂量-效应风险度评价方法等诸多领域,其中TCDD毒性效应的负反馈调节机制研究和对人体健康非致癌效应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广大毒理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恶英类 TCDD 毒理学 分子毒性作用机制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猪场霉菌毒素的控制措施 被引量:1
6
作者 韩黎明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第10期43-43,共1页
2014年以来,笔者发现在养猪场霉菌毒素经常是两种或三种以上的霉菌毒素共同出现。几种霉菌毒素之间叠加和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中毒症出现的霉菌毒素阈值和动物的耐受水平,其对动物生长性能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每一个单个霉菌毒素本身影响... 2014年以来,笔者发现在养猪场霉菌毒素经常是两种或三种以上的霉菌毒素共同出现。几种霉菌毒素之间叠加和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中毒症出现的霉菌毒素阈值和动物的耐受水平,其对动物生长性能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每一个单个霉菌毒素本身影响的总和。1霉菌毒素控制的关键对霉菌毒素的控制首先应该在控制饲料原料质量开始。而原料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原料的含水量,一般要求玉米、稻谷、高粱等含水量不超过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毒素 原料质量 动物生长性能 控制措施 中毒症 霉菌毒素污染 控制原料 毒性作用机制 协同作用 防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学家鉴定出4种钩吻生物碱 被引量:1
7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第8期62-62,共1页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识别与控制团队揭示了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物质基础及其毒性作用机制。该项研究成果不仅将为我国有毒蜂蜜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食用含钩吻蜂蜜中毒后的救治措施提供参考手段。
关键词 蜜粉源植物 蜜蜂研究所 毒性作用机制 救治措施 风险管控 识别与控制 钩吻生物碱 蜂蜜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3药物毒理学与药物安全评价
8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1期67-120,共54页
T3.1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毒理与生化药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摘要:目的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从... T3.1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毒理与生化药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摘要:目的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从而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本研究探讨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一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可能毒性作用机制。方法用微粒粒度与表面电位测定仪分别测定有或无Rhodamine标记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和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纳米粒 药物毒理学 毒性作用机制 药理毒理 血脑屏障 纳米药物载体 药物浓度 溶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