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草地药用及毒害植物的霜霉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春杰 袁自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29,共4页
对新疆草地药用植物及有毒有害植物的霜霉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采自新疆天山及平原绿洲的97份草地药用及毒害植物霜霉菌标本,共鉴定出分别寄生于15科36属44种寄主植物上的5属34种霜霉菌,包括2个新种,7个全国新记录... 对新疆草地药用植物及有毒有害植物的霜霉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采自新疆天山及平原绿洲的97份草地药用及毒害植物霜霉菌标本,共鉴定出分别寄生于15科36属44种寄主植物上的5属34种霜霉菌,包括2个新种,7个全国新记录种和5个新寄主记录。其中,寄生于26属34种草地药用植物上的霜霉菌5属25种,寄生于10属11种草地毒害植物上的霜霉菌2属10种。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及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在挖掘我国真菌和植物种类资源的同时,一方面,通过防治霜霉病极大限度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用的药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在生物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探讨病原霜霉菌作为“真菌除草剂”对草地有毒有害杂草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毒害植物 霜霉菌 新疆 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毒害植物——紫茎泽兰调查报告 被引量:42
2
作者 周俗 谢永良 《四川草原》 1999年第2期39-42,共4页
紫茎泽兰是恶性毒害植物,已传入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两地14县3区1市,分布面积375160hm2,每年以20~30km的速度向北向东传播。其繁殖能力和侵占性极强,是农、林、牧业生产的大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发动群众,... 紫茎泽兰是恶性毒害植物,已传入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两地14县3区1市,分布面积375160hm2,每年以20~30km的速度向北向东传播。其繁殖能力和侵占性极强,是农、林、牧业生产的大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发动群众,人人动手,把防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开展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毒害植物 调查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毒害植物扩展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3
作者 聂聪 樊奋成 孙跃春 《现代化农业》 2008年第9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毒害植物 控制 原因 草地 有毒植物 化学成分 有害植物 机械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草地常见毒害植物及其危害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世华 方存幸 《云南农业科技》 1996年第3期32-34,共3页
云南草地常见毒害植物及其危害景东县政府扶贫办李世华景东县景福农工站方存幸据初步调查,云南省常见有毒有害植物约240余种。这些毒害植物在我省草地上广泛分布,大量繁殖蔓延,既侵占草地,减少了草地利用面积,又常引起家畜误食... 云南草地常见毒害植物及其危害景东县政府扶贫办李世华景东县景福农工站方存幸据初步调查,云南省常见有毒有害植物约240余种。这些毒害植物在我省草地上广泛分布,大量繁殖蔓延,既侵占草地,减少了草地利用面积,又常引起家畜误食中毒而死亡,严重阻碍着我省畜牧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花 毒害植物 危害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毒害植物调查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许虎成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第1期148-150,共3页
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是我国西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但受过度放牧、人口活动日益剧烈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毒害植物生长泛滥,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毒害植物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分析,分别... 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是我国西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但受过度放牧、人口活动日益剧烈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毒害植物生长泛滥,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毒害植物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分析,分别从制度改革、控制放牧、毒害植物多措施防控等多个角度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毒害植物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西部地区 毒害植物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西部天然草地有毒有害植物及其防除措施 被引量:5
6
作者 侯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9-34,共6页
概述了科尔沁西部天然草地的毒害植物及其分布,并在对其毒害器官、毒害成分、毒害季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除措施,为预防家畜中毒和制定防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天然草地 毒害植物 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Ca(OH)_(2)缓解土壤酸化过程中植物铝毒性的模拟对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来宏伟 倪妮 +6 位作者 时仁勇 董颖 闫静 Nkoh Jackson Nkoh 李九玉 崔秀敏 徐仁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7-1025,共9页
随着外源酸输入,酸性土壤改良剂的石灰效应逐渐消退,土壤再次酸化形成铝毒害。作为一种新型酸性土壤改良剂,生物质炭施用后土壤的复酸化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循环酸浸洗耦合根伸长试验,对比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和熟石灰(Ca(OH)_(2))... 随着外源酸输入,酸性土壤改良剂的石灰效应逐渐消退,土壤再次酸化形成铝毒害。作为一种新型酸性土壤改良剂,生物质炭施用后土壤的复酸化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循环酸浸洗耦合根伸长试验,对比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和熟石灰(Ca(OH)_(2))后土壤的复酸化过程及其对植物的铝毒性。结果表明,循环酸浸洗有效模拟了土壤的复酸化过程。随着模拟酸化年限增加,生物质炭和Ca(OH)_(2)处理土壤中玉米根系伸长均逐渐受到了抑制。生物质炭相较于Ca(OH)_(2)有效缓解了酸化过程对植物根系的抑制作用。在模拟12年酸输入时,生物质炭处理中玉米根相对伸长率较Ca(OH)_(2)处理高18.6%,生物质炭相较于Ca(OH)_(2)处理展现出更为长效的酸性土壤改良潜力。这一方面是由于生物质炭通过表面阴离子官能团质子化作用减缓了酸化过程中土壤pH的降低,抑制了土壤铝的活化。在模拟12年酸输入时,生物质炭处理土壤溶液Al^(3+)浓度较Ca(OH)_(2)处理低33%。另一方面,酸化过程中生物质炭持续释放Mg^(2+),在模拟12年酸输入时,生物质炭处理土壤溶液Mg^(2+)浓度和植物Mg^(2+)吸收量均较Ca(OH)_(2)处理高2倍以上。较高的Mg2+浓度可通过调控植物对Al^(3+)的生理响应,缓解植物铝毒害症状。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酸化长效阻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熟石灰 土壤复酸化 植物毒害 铝活化 盐基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质土壤中钼的植物毒性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凡 王学东 +2 位作者 罗小绒 罗崇义 彭憬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3-689,共7页
以我国9个地区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添加钼酸盐(Mo^(6+))评估了土壤Mo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毒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性质因子和毒性阈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9个地区... 以我国9个地区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添加钼酸盐(Mo^(6+))评估了土壤Mo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毒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性质因子和毒性阈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9个地区的土壤中,Mo对大麦根伸长10%抑制率(EC_(10))和50%抑制率(EC_(5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2.64~3301.70 mg·kg^(-1)和851.10~5142.62 mg·kg^(-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影响土壤Mo毒性阈值最重要的因子;基于CEC建立的回归方程中引入pH值和锰氧化物含量时,预测能力显著提升,可以分别解释EC_(10)和EC_(50)的82.2%和88.5%的变异(P<0.05)。利用欧洲9个地区土壤的大麦毒性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基于我国土壤建立的Mo毒性预测模型并不适用于欧洲土壤,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和欧洲18个地区的土壤性质和毒性阈值的相关性并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表明,CEC对Mo的大麦毒性有显著影响,基于CEC、pH值和锰氧化物含量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准确评估我国和欧洲18个地区土壤Mo的毒性。本研究可为土壤Mo的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理化性质 植物毒害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的防治对策和综合防治措施 被引量:6
9
作者 周俗 谢永良 《四川畜牧兽医》 1999年第12期24-24,共1页
针对恶性毒害植物紫茎泽兰的危害特点,提出“前堵后截,一齐行动,集中连片,综合防治,开发利用,注重效益”的防治对策,采取发动群众,动手挖除,把防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开展综合防治。
关键词 毒害植物 紫茎泽兰 开发利用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沼气技术500问》摘选
10
《中国沼气》 2009年第5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沼气技术 农村 二氧化硫 脱硫处理 腐蚀作用 二氧化碳 毒害植物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六价铬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及其小麦毒性效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彭叶棉 杨阳 +4 位作者 侯素霞 程鹏飞 宋旭昕 杨泽胜 刘同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9-377,共9页
土壤中的铬(Cr)进入植物体内,易对动植物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中国农田土壤中关于铬污染防治的研究较少。土壤环境中的铬主要以Cr(Ⅲ)、Cr(Ⅵ)两种化学价态存在,而Cr(Ⅵ)毒性远大于Cr(Ⅲ)。该研究在外源添加Cr(Ⅵ)溶液的6种土壤上种... 土壤中的铬(Cr)进入植物体内,易对动植物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中国农田土壤中关于铬污染防治的研究较少。土壤环境中的铬主要以Cr(Ⅲ)、Cr(Ⅵ)两种化学价态存在,而Cr(Ⅵ)毒性远大于Cr(Ⅲ)。该研究在外源添加Cr(Ⅵ)溶液的6种土壤上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探究其对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富集作用及植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苗期的小麦富集的铬质量浓度达到约200 mg·kg-1时开始抑制小麦根的生长。几种土壤中小麦富集系数均随着外源铬含量的升高而下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为低铬处理下(5 mg·kg-1)对小麦根长抑制较小,此时铬的富集系数较高;随着土壤中铬含量的增加,各土壤中小麦根系的生长均受影响,富集能力则逐渐降低。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提取态铬(乙酸铵提取剂)与小麦相对根伸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741,P<0.01)。相比土壤全量铬,有效态铬更适宜作为有效性模型的预测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提取态总铬含量、Cr(Ⅲ)与Cr(Ⅵ)的分配值预测相对生长量的有效性预测模型(R2>0.75,P<0.001)。受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供试土壤中的重庆土壤有效态铬含量低、Cr(Ⅵ)占比低,故在6种农田土壤中铬毒害最轻。土壤理化性质等参数对有效态Cr(Ⅲ)与Cr(Ⅵ)含量的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是直接测定提取态总铬和Cr(Ⅵ)含量以建立生物有效性模型的方法更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铬 Cr(Ⅵ) Cr(Ⅲ) 有效态 植物毒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