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幼穗iPAs、IAA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东方 张建国 +2 位作者 黄卓烈 陈玉清 容学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6,共3页
以空间诱变选育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和空间诱变选育的水稻新品系华航八号以及它们的原品种为材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了幼穗分化Ⅰ期和Ⅲ期幼穗的激素含量,调查了成熟期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华航一号幼穗的b[吲哚乙酸(IAA) ]... 以空间诱变选育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和空间诱变选育的水稻新品系华航八号以及它们的原品种为材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了幼穗分化Ⅰ期和Ⅲ期幼穗的激素含量,调查了成熟期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华航一号幼穗的b[吲哚乙酸(IAA) ]/b[异戊烯腺嘌呤(iPAs) ]与原品种特籼占13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也没有显著差异;华航八号幼穗b(IAA) /b(iPAs)显著低于原品种粤香占,结实率也显著低于原品种粤香占,每穗粒数则显著高于原品种粤香占.幼穗b(IAA) /b(iPAs)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诱变 吲哚乙酸 异戊烯腺嘌呤 每穗粒数 结实率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小荣 陈志彬 +5 位作者 贺浩华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9-1324,共6页
选择每穗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数差异大的2个水稻亲本CB1(每穗粒数87.83粒,每穗二次枝梗数12.77个)、CB4(每穗粒数150.70粒,每穗二次枝梗数25.75个),配制CB1×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季和晚季两... 选择每穗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数差异大的2个水稻亲本CB1(每穗粒数87.83粒,每穗二次枝梗数12.77个)、CB4(每穗粒数150.70粒,每穗二次枝梗数25.75个),配制CB1×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季和晚季两个生产季节种植,考查了每穗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数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17.717%~63.562%,多基因遗传率为21.188%~59.449%,总基因型遗传率为76.029%~92.973%,每穗粒数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影响明显;每穗二次枝梗数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59.537%~71.787%,多基因遗传率为6.431%~23.870%,总基因型遗传率为78.121%~87.298%;每穗二次枝梗数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每穗粒数 二次枝梗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粒数基因Gn1a的等位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智超 常龙学 +9 位作者 艾鑫 金龙 张丰勇 李志永 王以锋 童晓红 黄捷 张健 金健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QTL精细定位;基于近等基因系(NILs)验证目标QTL的遗传效应;结合目标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多序列比对解析功能变异位点;进一步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精准鉴定。【结果】在中嘉早17、中早39(常规早籼主推品种)、华占、R173(杂交晚籼核心恢复系)4个背景与粳稻吉资1560构建的BC_(3)F_(3)群体中,1号染色体短臂Gn1a位点共同定位到控制穗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的QTL。Gn1a测序分析揭示,中嘉早17与中早39携带新型Gn1a等位变异(命名为Gn1a-i),与粳型等位基因Gn1a-j相比,在5'UTR区存在16-bp缺失。4套近等基因系的分析结果表明Gn1a-i增加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基于该InDel位点开发的共显性功能标记ZC51,对9类39份水稻材料(涵盖常规早籼、常规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北方粳稻、南方粳稻、农家品种及野生稻)进行Gn1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籼型群体(常规早/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100%携带Gn1a-i等位基因;野生稻与农家品种携带Gn1a-j等位基因;粳稻群体(南/北方)携带Gn1a-i和Gn1a-j双等位基因。【结论】明确了Gn1a-i等位基因通过增加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Gn1a-i有利等位基因在当前粳稻品种的改良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Gn1a功能基因标记ZC51能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等位基因 量性状座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7
4
作者 樊叶杨 程式华 +1 位作者 范方军 庄杰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5-1109,共5页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QTL分析。在3套群体中均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的QTL,其遗传作用均以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母本珍汕97B,且QTL的效应在各群体间相近。因此,该目标区间存在一个共同的QTL,通过控制每穗粒数来调控单株产量。通过比较3个剩余杂合体共有的杂合区间,最终将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定位于RM3414-RM19417之间约96.4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量性状座位(QTL) 剩余杂合体 每穗 每穗颖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所发现增加水稻穗粒数新途径
5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17期118-118,共1页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水稻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 分子设计育种 植物生物技术 发育调控 种质创新 水稻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所发现增加水稻穗粒数新途径
6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16期19-19,共1页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水稻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 分子设计育种 植物生物技术 发育调控 种质创新 水稻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水稻穗粒数有了新途径
7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17期86-86,共1页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通过解析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由此奠定了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通过解析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由此奠定了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稻研究所 每穗粒数 分子设计育种 植物生物技术 中国农科院 种质创新 发育调控 水稻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家发现增加水稻穗粒数的新途径
8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17期10-10,共1页
1月24日,《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最新成果,该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他们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 1月24日,《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最新成果,该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他们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稻研究所 每穗粒数 中国科学家 植物生物技术 分子设计育种 种质创新 发育调控 水稻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强度增加对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传海 郑有飞 +1 位作者 何都良 高桂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5-48,共4页
为了研究紫外线辐射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人工增加紫外线辐射的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强度(UV-B)增加对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及穗部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UV-B增加条件下,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UV-B增加... 为了研究紫外线辐射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人工增加紫外线辐射的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强度(UV-B)增加对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及穗部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UV-B增加条件下,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UV-B增加则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主要是由于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小花数减少,而结实率无显著变化;同时UV-B增加小麦穗颈节间大维管束条数也显著减少,穗下第二节间与穗颈节间大维管束条数百分率显著下降。在UV-B增加条件下,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与穗颈节的节间大维管束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UV-B增加导致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的减少是每穗粒数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节间大维管束条 部性状 紫外线强度 紫外线辐射 每穗粒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丰株高和穗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常炤 陆家安 +1 位作者 侯根宝 施标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17-20,共4页
以寒丰等矮秆品种与农虎6号等高秆品种杂交,分析了寒丰株高和穗粒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寒丰的矮秆性状乃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可能与十石的半矮生隐性基因同一位。点.同时还受负向修饰基因影响;用寒车配置的杂交组合,F1的... 以寒丰等矮秆品种与农虎6号等高秆品种杂交,分析了寒丰株高和穗粒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寒丰的矮秆性状乃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可能与十石的半矮生隐性基因同一位。点.同时还受负向修饰基因影响;用寒车配置的杂交组合,F1的每穗实粒数呈现超亲优势,其穗长和每穗实粒数的广义遗传力较高.育种时用寒丰作杂交亲本,低世代的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每穗 广义遗传力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淑玲 徐正进 +5 位作者 周丹卉 周淑清 杨丽君 石春玲 张英 陈龙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年第6期28-29,共2页
分析33个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区域试验品种(品系)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结果表明,与水稻产量关系密切的穗部性状依次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二次枝梗个数、穗长、着粒密度,其中每穗粒数、穗数促进产量的提高,而着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是... 分析33个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区域试验品种(品系)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结果表明,与水稻产量关系密切的穗部性状依次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二次枝梗个数、穗长、着粒密度,其中每穗粒数、穗数促进产量的提高,而着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是负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部性状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每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每穴插植苗数和个体营养水平对库源比的影响
12
作者 张琳 《福建稻麦科技》 1990年第1期33-35,共3页
用精密小区试验方法研究水稻每穴插植苗数和个体营养水平对库源比的影响,结果发现:(1)每穴插植苗数对库源比有较大影响,减少插植本数能提高库源比。增加每穴苗数会导致每穗粒数减少,但对单茎叶面积则无显著影响。(2)水稻的库源比随个体... 用精密小区试验方法研究水稻每穴插植苗数和个体营养水平对库源比的影响,结果发现:(1)每穴插植苗数对库源比有较大影响,减少插植本数能提高库源比。增加每穴苗数会导致每穗粒数减少,但对单茎叶面积则无显著影响。(2)水稻的库源比随个体营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随着个体营养水平的提高,单茎叶面积和穗粒数都有增加,但前者增加速度大于后者。个体营养水平达到一定值后,对其继续提高只能使单茎叶面积继续增加,而每穗粒数增加很少,甚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 营养水平 每穗粒数 库源 叶面积 插植 倒三叶 单茎 氮肥施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籼稻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彬 韩赞平 +1 位作者 汪旭东 吴先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1-26,29,共7页
选用不同来源的5个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35个组合,研究了穗长、穗颈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等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8个穗部性状... 选用不同来源的5个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35个组合,研究了穗长、穗颈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等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8个穗部性状的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穗长这一性状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千粒重等3个性状则是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不育系对所研究8个穗部性状的大多数性状都有重要影响,恢复系对穗长、穗颈长、每穗总粒数等三性状亦有很大的作用。(3)参试的不育系以G 46 A为优良,恢复系以绵恢725为优良,明恢63是一个配制生育期较长高产组合的优良亲本。(4)亲本的自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关系密切,在育种实践中必须注意加强对亲本自身性状的改良。(5)遗传力方面,8个穗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千粒重>穗颈长>穗长>结实率>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二次枝梗数,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穗长>穗颈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部性状 配合力 遗传力 广义遗传力 一般配合力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每穗 非加性效应 每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中位蘖成穗与高产利用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汉良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8-53,共6页
就同期播种和同期移栽条件下,插秧至分蘖初期两种不同水层秧苗的分蘖与成德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插秧至分蘖初期采取适当的水层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水稻主茎下部分蘖的发生,并淹死秧田所带分蘖,使开始发生分蘖的叶位上移,防止... 就同期播种和同期移栽条件下,插秧至分蘖初期两种不同水层秧苗的分蘖与成德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插秧至分蘖初期采取适当的水层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水稻主茎下部分蘖的发生,并淹死秧田所带分蘖,使开始发生分蘖的叶位上移,防止因下部蘖位发生分蘖对中部优势蘖位的不良影响。集中利用主茎中上部有效蘖位发生分蘖与成穗。在单位面积上收获穗数相近的条件下,使平均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前控结合后控,集中利用主茎中部的分蘖,发挥蘖位优势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规律 中部蘖位 每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冷害对大麦空粒的影响
15
作者 陈连喜 桂永琴 施建飞 《大麦与谷类科学》 1989年第2期54-54,共1页
1986年—1987年度大麦生长期间,我县和全国麦区一样出现异常“暖冬年倒春寒”的天气,导致大麦结实率低,平均每穗粒数由常年的20.64粒,减少到19.43粒,下降5.86%而减产。为了探索在这种特殊天气条件下,对各类大麦苗的影响,从中寻求避免... 1986年—1987年度大麦生长期间,我县和全国麦区一样出现异常“暖冬年倒春寒”的天气,导致大麦结实率低,平均每穗粒数由常年的20.64粒,减少到19.43粒,下降5.86%而减产。为了探索在这种特殊天气条件下,对各类大麦苗的影响,从中寻求避免这种灾害性天气的栽培措施,我局组织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对低温冷害对空粒的影响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害 每穗粒数 灾害性天气 春性 晚茬 播期 早茬 半冬性 播种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Ⅰ、播种期与基本苗数双因素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洪汉洲 《福建稻麦科技》 1991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制定小麦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1982~1983年进行的小麦分期播种、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小麦不同播种期与不同基本苗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播种期与基本苗数的相互关系。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福繁16 (... 为了制定小麦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1982~1983年进行的小麦分期播种、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小麦不同播种期与不同基本苗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播种期与基本苗数的相互关系。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福繁16 (二)试验处理设播种期(A)和每亩基本苗数(B)二个因素,每因素四个水平,即A<sub>1</sub>11月15日播种,A<sub>2</sub>11月20日播种,A<sub>3</sub>11月25日播种,A<sub>4</sub>11月30日播种;B<sub>1</sub>每亩基本苗14万,B<sub>2</sub>每亩基本苗18万,B<sub>3</sub>每亩基本苗20万,B<sub>4</sub>每亩基本苗24万,共计16个处理组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苗 亩基本苗 综合栽培技术 密度试验 单株 播期 每穗粒数 迟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麦158单穗重提高途径的初步探讨
17
作者 蒋军民 刘少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7,共3页
对扬麦158典型田块、不同穗群类型、不同叶位分蘖穗穗部性状的调查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扬麦158单穗重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单穗重的关键是增加每穗粒数;(2)扬麦158小穗分化数较为稳定,减少小穗退化数以增加其现存数,... 对扬麦158典型田块、不同穗群类型、不同叶位分蘖穗穗部性状的调查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扬麦158单穗重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单穗重的关键是增加每穗粒数;(2)扬麦158小穗分化数较为稳定,减少小穗退化数以增加其现存数,是增加穗粒数的有效途径;(3)充分利用分蘖成穗为主的穗群,穗大粒重,具有较高的单穗重;(4)不同叶位分蘖穗以拔节为界分为两种类型,拔节前产生的分蘖穗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高单穗重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每穗粒数 分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搞好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管理?
18
《新疆农垦科技》 2013年第3期67-67,共1页
科学施肥拔节孕穗期是需肥第二峰期,只有满足需要,才可以增加每穗粒数,同时为粒重打下基础。氮肥是最活跃的因子,其氮肥运筹应围绕提高成穗率、结实粒数、粒重,其用量占其全生育氮肥用量的40%以上,其中拔节肥占25%~30%,剑叶... 科学施肥拔节孕穗期是需肥第二峰期,只有满足需要,才可以增加每穗粒数,同时为粒重打下基础。氮肥是最活跃的因子,其氮肥运筹应围绕提高成穗率、结实粒数、粒重,其用量占其全生育氮肥用量的40%以上,其中拔节肥占25%~30%,剑叶肥占5%~10%.平衡肥占10%。而磷、钾肥主要是量的满足、运筹较为简单,一般磷肥大多已作底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节孕 期管理 小麦 氮肥运筹 氮肥用量 科学施肥 每穗粒数 高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试种的性状相关初探
19
作者 林文造 《福建稻麦科技》 1991年第1期43-46,共4页
硬粒小麦(亦称杜伦小麦)具有较高的色素沉着,籽粒呈琥珀色,胚乳坚硬半透明,是制做上等通心面的原料。1986年由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提供硬粒小麦种源试种,并通过其各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探讨其在福建东南沿海丘农陵地的生态环... 硬粒小麦(亦称杜伦小麦)具有较高的色素沉着,籽粒呈琥珀色,胚乳坚硬半透明,是制做上等通心面的原料。1986年由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提供硬粒小麦种源试种,并通过其各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探讨其在福建东南沿海丘农陵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表现,为筛选和选育适合种植的硬粒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性状相关 通心面 福建东南沿海 经济性状 每穗粒数 育种栽培 气候条件 琥珀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小麦品种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
作者 史纪绵 《河北农业科技》 2005年第10期6-6,共1页
关键词 型小麦 栽培技术要点 品种特点 鲁麦22号 型品种 济宁13号 兰考906 每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