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简心学新论 被引量:4
1
作者 何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9-144,共6页
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克服了其中的理本论留存,从而建构了彻底的心本论;他提倡毋意,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同时他启发影响了包括"四句教"和《大学问》在内的阳明心学之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形成。可以说杨简心... 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克服了其中的理本论留存,从而建构了彻底的心本论;他提倡毋意,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同时他启发影响了包括"四句教"和《大学问》在内的阳明心学之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形成。可以说杨简心学简约高洁,杨简是陆王心学之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心本论 毋意 陆九渊 王阳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简心学工夫论发微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凡朝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杨简的易学视野下的工夫论以人心自明自灵为前提,强调“不起意”。它以“毋意”为纲,以止绝意、必、固、我为内容。杨简所谓的意不仅仅是指私欲和从个体之“小我”出发的意念,而是指游离于本心自然发育流行之外的一切思维,一切不合乎道... 杨简的易学视野下的工夫论以人心自明自灵为前提,强调“不起意”。它以“毋意”为纲,以止绝意、必、固、我为内容。杨简所谓的意不仅仅是指私欲和从个体之“小我”出发的意念,而是指游离于本心自然发育流行之外的一切思维,一切不合乎道德本能的意识活动或意向状态。必、固、我是意态的表现。意起欲兴,人心始昏;意起而私,物我裂分。明心显道,惟有“毋意”一途。毋意就是顺循人所固有的灵明良心善性,“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这样,工夫和本体在此得到了完美而有机的统一,心学的本体论和工夫论在内在理路上得以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毋意 工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非圣说”析论--关于“圣人之道”的不同诠释及其演变历程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5,共7页
二程开启了《大学》诠释的先河,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做章句集注。自此以后,其被合称为“四书”,并逐渐取代“五经”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大学》为“四书之首”的观点... 二程开启了《大学》诠释的先河,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做章句集注。自此以后,其被合称为“四书”,并逐渐取代“五经”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大学》为“四书之首”的观点,将其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认为,“格物”是《大学》的核心观念,通过“格物”可以达到“致知”和“穷理”,最终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程、朱均推崇《大学》,认为《大学》为孔子所作,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如杨简、陈确、汪中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大学》非圣说”。而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他们与程、朱在对“圣人之道”的认识上存在根本性分歧。“《大学》非圣说”是对程朱理学进行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学术发展历程,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以降中国学术思潮的更替及各学派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非圣说 圣人之道 毋意 知行 因材施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