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殽之战”时,咸阳不是秦都?
- 1
-
-
作者
韩建岐
-
机构
陕西咸阳渭城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22-22,共1页
-
文摘
“殽之战”时,咸阳不是秦都陕西咸阳渭城中学韩建岐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参》“之战地理位置略图”中,秦方仅绘了一座咸阳,这分明是说之战时咸阳就是秦都,秦军就是从咸阳出发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之战时秦的都城在雍,而不在咸阳。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曾...
-
关键词
殽之战
高中语文
教参
秦德公
窑店
秦灵公
商君
说之
秦始皇本纪
成公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殽之战》练习献疑
- 2
-
-
作者
任俊荣
-
机构
陕西商州市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23-23,共1页
-
文摘
《殽之战》练习献疑陕西商州市中学任俊荣《之战》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题目要求:“从下列各题中各选出两个意义相同的加点词。”人教社配套《教参》备有“参考答案”。其中的第1组题及“参考答案”如下:1.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B.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
-
关键词
殽之战
人教社
参考答案
教参
乘韦
组题
题目要求
《语文》
八州
陕西商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殽之战》异说
- 3
-
-
作者
陆精康
-
机构
江苏南通市三中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19-22,共4页
-
文摘
《殽之战》异说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之战》末段,秦穆公引咎自责的一段话,标点解释一向颇多歧见。关键句子的意义,通常的、权威的说法是:①“不替孟明”:不撤去孟明的职务。②“大夫何罪”:孟明等人有什么罪?③“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孟明的一次过失而抹杀他...
-
关键词
孟明
殽之战
秦穆公
江苏南通市
蹇叔
末段
春秋三传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秦晋之战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谈《左传·殽之战》节选的失误
- 4
-
-
作者
江立中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95年第4期25-26,共2页
-
文摘
《左传》写战争,极具特色,一般把战争的过程写得极简略,而对战前双方的政治形势、将帅的谋略、战士们的斗志及战后双方的矛盾转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往往具有深刻的意义,耐人寻味。但因写得含蓄曲折,又常被后人误解,特别是某些精妙之笔,一旦被误解,整篇文章便顿失神韵。比如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写有名的秦晋殽之战,开始的一段文字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
关键词
晋文公
《左传》
秦晋之好
政治形势
秦穆公
矛盾转化
秦晋殽之战
先轸
迷信思想
霸主地位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说“是”字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路志伟
-
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85年第2期48-49,共2页
-
文摘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
关键词
秦晋殽之战
古典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
晋人
古代汉语
御师
指示代词
古籍文献
蹇叔
现代汉语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四校编《大学语文》散文部分若干注释的商榷
- 6
-
-
作者
刘国泰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51-53,共3页
-
文摘
由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江西大学、江西师大四所大学合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四校本”)一书,在体例、选文等方面都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显示了自己的特点,影响较大。但由于时间匆促等原因,其中也不无可商榷之处。这里,想就其散文部分的若干注释,谈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原文〕来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左传》) 〔注释〕其为死君乎:难道忘了先君吗?(四校本第8页) “其”,或许,表推测语气。
-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秦晋殽之战
华南师大
选文
江西师大
《骚》
进学解
始得西山宴游记
太史
萦青缭白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学语文课本单册文言课文的难字注音注释(下)
- 7
-
-
作者
行健
-
出处
《语文建设》
1962年第10期12-13,共2页
-
文摘
高中第五册殽之战殽之战——yáo。(木巳)子自郑使告于秦曰——qǐ。穆公访诸蹇叔——jiǎn。必有悖心——beì,混乱,不合理。夏后皋之墓也——gāo。超乘者三百乘——chéng,坐车。
-
关键词
殽之战
夏后皋
中学语文课本
敝邑
陈涉
蹇叔
怀王
带佗
宝璐
徽之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改掉古字通假和古今异读
- 8
-
-
作者
周式一
-
出处
《语文建设》
1965年第10期7-8,共2页
-
文摘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汉字的整理工作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整理古代汉语中的古字通假和古今异读就是重要的事情之一,而整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同×”和古今异读乃是其中的第一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特别是秦汉以前的文章,古字通假和异体字比较多,除已经改为今字的,余下的均在注释里标为“×同×”式。如《左传·殽之战》中的“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注为“
-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本
今字
殽之战
古代汉语
李将军列传
邹忌
专阴
天时不如地利
景响
唐雄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