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煤灰中残留氨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殷海波 黄明辉 +2 位作者 张锐 王万翔 刘倩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9-143,共5页
为了准确地检测出粉煤灰中残留的氨含量,分析了纳氏分光光度法、中和滴定法和氨气敏电极法检测粉煤灰中残留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这3种检测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值选取,研究了3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响纳氏分光光... 为了准确地检测出粉煤灰中残留的氨含量,分析了纳氏分光光度法、中和滴定法和氨气敏电极法检测粉煤灰中残留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这3种检测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值选取,研究了3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响纳氏分光光度法的主要因素为浸提剂、浸提固液比和浸提时间,最佳值选取分别为0.05 mol/L H 2 SO 4、1∶10和30 min;影响中和滴定法的主要因素为吸收溶液、氢氧化钠加入量和蒸馏时间,最佳值选取分别为0.05 mol/L H 2 SO 4、0.2 g和30 min;影响氨气敏电极法的主要因素为提取液和搅拌时间,最佳值选取分别为去离子水和[10,25]min。同时,这3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较好。研究成果探究了适用于有效定量检测粉煤灰中残留氨的方法,为控制和限定粉煤灰中残留氨提供检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残留氨 检测方法 影响因素 纳氏分光光度法 中和滴定法 气敏电极法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粉煤灰残留氨控制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明辉 李洋 +2 位作者 樊义林 罗荣海 刘倩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9-193,共5页
为探索解决粉煤灰中残留氨给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带来的新问题,对粉煤灰残留氨来源和存在形式进行了探讨,并基于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粉煤灰现场使用情况,统计分析了粉煤灰中残留氨对现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精细化物资质量管控为原则,对粉煤... 为探索解决粉煤灰中残留氨给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带来的新问题,对粉煤灰残留氨来源和存在形式进行了探讨,并基于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粉煤灰现场使用情况,统计分析了粉煤灰中残留氨对现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精细化物资质量管控为原则,对粉煤灰残留氨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确认了适用于工地现场粉煤灰残留氨验收检验方法。研究表明:粉煤灰残留氨来源于燃煤电厂的脱硝工艺,残留氨的存在形式与搜集环境有关,包含化合态和游离态。白鹤滩工程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残留氨低于583 mg/kg(以NH3计)时,残留氨仅影响早期混凝土浇筑环境,对混凝土性能基本不产生影响,而为了不影响粉煤灰进场验收,同时保证环境和混凝土性能,推荐使用电极法作为验收手段,并以残留氨小于200 mg/kg为验收上限。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残留氨粉煤灰使用和质量管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氨 粉煤灰 质量管控 白鹤滩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尾矿的氨氮淋洗去除 被引量:11
3
作者 秦磊 胡世丽 +3 位作者 宋晨曦 王观石 卢加程 尹升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5-1404,共10页
针对离子型稀土尾矿中的氨氮残留污染问题,研究淋洗除铵对尾矿的影响,比较氯化钙、氯化镁和钙镁混合液分别在0.01、0.015和0.02 mol/L下的除铵效率,然后利用塔板理论分析除铵效率,优选除铵方案。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条件下,3种淋洗剂淋... 针对离子型稀土尾矿中的氨氮残留污染问题,研究淋洗除铵对尾矿的影响,比较氯化钙、氯化镁和钙镁混合液分别在0.01、0.015和0.02 mol/L下的除铵效率,然后利用塔板理论分析除铵效率,优选除铵方案。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条件下,3种淋洗剂淋洗尾矿的除铵效率分别为62.49%~73.95%、58.64%~65.9%和53.22%~58.92%,除铵效率与淋洗剂中阳离子交换能力和浓度均呈正相关。基于塔板理论计算,3种淋洗剂下的理论塔板高度分别为10.00~11.10 mm、18.15~20.81 mm和12.72~18.77 mm,单块塔板的除铵效率分别为1.35%~1.23%、1.05%~0.88%、和1.10%~0.95%。理论塔板高度越小,单块塔板的平均除铵效率越高,尾矿整体氨氮去除效果就越好。考虑对矿山环境保护的要求,选用0.015 mol/L的氯化钙作为淋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尾矿 土壤残留氨 淋洗剂 原位淋洗 塔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硫酸铵-沉渣酸浸溶液接力浸矿 被引量:1
4
作者 田路洋 龙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38-4147,共10页
将稀土开采产生的沉渣酸浸溶液代替部分浸矿剂进行浸矿,旨在减少硫酸铵用量和降低氨氮残留。本文提出了先注入硫酸铵溶液、再注入沉渣酸浸溶液、最后通过饱和石灰水将沉渣阳离子固定在矿体内的浸矿工艺(简称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并结合... 将稀土开采产生的沉渣酸浸溶液代替部分浸矿剂进行浸矿,旨在减少硫酸铵用量和降低氨氮残留。本文提出了先注入硫酸铵溶液、再注入沉渣酸浸溶液、最后通过饱和石灰水将沉渣阳离子固定在矿体内的浸矿工艺(简称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并结合室内实验论证了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浸矿工艺,在硫酸铵单耗为1.0的硫酸铵溶液和浓度为11 mmol/L、用量为0.2倍孔隙体积沉渣酸浸溶液接力浸矿时,尾矿上铵离子残留量从2.05 g降至1.07 g,浸取率从47.06%提升至91.68%,增幅达44.62%,浸取率与传统工艺的硫酸铵单耗为2.0的相当,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减少了50%的硫酸铵使用;采用饱和石灰水将沉渣阳离子固定在矿体内后,94%以上的沉渣阳离子以胶态形式固定在尾矿中,防止沉渣阳离子外渗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可降低氨氮残留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为离子型稀土矿的绿色高效开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硫酸铵 沉渣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