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临界残余瓦斯压力的有效抽采半径确定方法 被引量:21
1
作者 舒龙勇 樊少武 +1 位作者 张浪 何宇雄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85,共5页
针对目前现场有效抽采半径界定困难和指标不统一的问题,结合我国现行规范标准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有效抽采半径界定新指标——临界残余瓦斯压力,并建立了临界残余瓦斯压力的计算方法,结合瓦斯抽采钻孔径向瓦斯压力分布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 针对目前现场有效抽采半径界定困难和指标不统一的问题,结合我国现行规范标准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有效抽采半径界定新指标——临界残余瓦斯压力,并建立了临界残余瓦斯压力的计算方法,结合瓦斯抽采钻孔径向瓦斯压力分布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有效抽采半径快速解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得出了余吾煤业3号煤层不同抽采时间的有效抽采半径,通过现场实测有效抽采半径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有效抽采半径界定新指标及数值求解方法是可靠的,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准确快速地计算出目标区域煤层的有效抽采半径,为矿井瓦斯抽采工程的布设提供依据,保证了矿井瓦斯抽采达标和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抽采半径 残余瓦斯压力 瓦斯抽采 瓦斯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煤残余瓦斯含量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立伟 杨天鸿 +1 位作者 杨宏民 张书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37-1041,共5页
针对具有软煤分层的突出煤体,为了更加准确地检验瓦斯抽采效果,必须研究瓦斯抽采后软、硬煤残余瓦斯含量之间的差异性.基于抽采条件下的瓦斯渗流场分析,考虑了煤层中存在软煤条件下对瓦斯流动及煤层的综合影响,通过建立瓦斯流固耦合方程... 针对具有软煤分层的突出煤体,为了更加准确地检验瓦斯抽采效果,必须研究瓦斯抽采后软、硬煤残余瓦斯含量之间的差异性.基于抽采条件下的瓦斯渗流场分析,考虑了煤层中存在软煤条件下对瓦斯流动及煤层的综合影响,通过建立瓦斯流固耦合方程,并结合钻孔抽采瓦斯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运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模拟了抽采条件下软、硬煤的残余瓦斯含量的差异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抽采时间内,软煤的残余瓦斯含量始终高于硬煤,软煤瓦斯含量降到8 m3/t需要180 d,硬煤瓦斯含量降到8 m3/t需要16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流固耦合方程 残余瓦斯含量 数值模拟 软煤 钻孔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余瓦斯含量的顺层钻孔抽采有效半径阶梯式测定法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飞燕 韩颖 +2 位作者 吕帅 刘德宝 程虹铭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6,共7页
为确定瓦斯抽采合理钻孔间距,有效减少或消除抽采空白带,基于瓦斯抽采相关标准与行业规范,以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瓦斯含量临界值、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煤体可解吸瓦斯含量、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率和预抽率作为抽采达标的4项基本指标,根据4项... 为确定瓦斯抽采合理钻孔间距,有效减少或消除抽采空白带,基于瓦斯抽采相关标准与行业规范,以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瓦斯含量临界值、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煤体可解吸瓦斯含量、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率和预抽率作为抽采达标的4项基本指标,根据4项基本指标计算得出残余瓦斯含量最小值,将其作为考察指标,对顺层钻孔瓦斯抽采有效半径测定方法进行探索,提出阶梯式测定法。使用该测定法对山西霍尔辛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3号煤层瓦斯抽采有效半径进行现场测试,同时基于含瓦斯煤的流固耦合动态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阶梯式测定法现场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在该矿合理预抽期内,抽采有效半径为1.52 m,合理钻孔间距为2.50 m。研究结果对于完善瓦斯抽采有效半径测定方法、确保瓦斯抽采达标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瓦斯含量 顺层钻孔 瓦斯抽采 有效半径 阶梯式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指标法和残余瓦斯含量法的突出预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景山 刘玉洲 左秋玲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66,共5页
综合指标法是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常用方法,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的不同,煤层对预测指标的敏感程度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矿区,或同一矿区的不同煤层的预测不够准确。在分析了现有的预测瓦斯突出危险性方法的局限性和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 综合指标法是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常用方法,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的不同,煤层对预测指标的敏感程度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矿区,或同一矿区的不同煤层的预测不够准确。在分析了现有的预测瓦斯突出危险性方法的局限性和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综合指标法和残余瓦斯含量法预测工作面的采前瓦斯突出危险性。对煤矿现场工作面消突措施薄弱带进行抽样钻孔取芯,实测煤层瓦斯参数,采用综合指标法和残余瓦斯含量法对工作面采前瓦斯突出危险性做出了预测,并对预测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现场的实测结果,对该面后期回采时所采取防突措施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瓦斯突出 预测方法 综合指标法 残余瓦斯含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煤层残余瓦斯含量区域效果检验临界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岳高伟 袁军伟 郝明通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2-138,共7页
针对软、硬煤层瓦斯含量区域突出危险性效检指标临界值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工程实际。建立软、硬煤样相关参数关系模型,对基于残余瓦斯含量的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煤质软煤和硬煤瓦斯吸附量差别不大,但... 针对软、硬煤层瓦斯含量区域突出危险性效检指标临界值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工程实际。建立软、硬煤样相关参数关系模型,对基于残余瓦斯含量的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煤质软煤和硬煤瓦斯吸附量差别不大,但随着煤的变质程度降低,软、硬煤瓦斯吸附量差值先减小后增大。对存在软、硬分层的煤层,建议采用0.74MPa时软、硬煤瓦斯含量测值的小值(取整)作为煤层残余瓦斯量指标的临界值。此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符合矿井实际的突出预测指标临界值和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对降低防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煤层 吸附 残余瓦斯含量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层开采条件下煤层残余瓦斯含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拴成 刘永茜 史小卫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8,31,共3页
保护层开采是保证突出煤层实现最安全、经济、高效的关键开采技术。介绍了采用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岩层移动观测情况,分析了地应力作用下岩层移动变化,讨论了岩层移动过程中的裂隙发育规律和钻孔瓦斯流量变化规律,给出了煤层瓦斯放散的衰... 保护层开采是保证突出煤层实现最安全、经济、高效的关键开采技术。介绍了采用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岩层移动观测情况,分析了地应力作用下岩层移动变化,讨论了岩层移动过程中的裂隙发育规律和钻孔瓦斯流量变化规律,给出了煤层瓦斯放散的衰减方程,建立了计算吨煤瓦斯损失量的数学模型。结合原始煤层瓦斯含量,间接采用煤层瓦斯等效还原的办法,预测计算了煤层残存瓦斯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开采 煤层残余瓦斯含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汝箕沟煤矿残余瓦斯含量区域效果检验临界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冀超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0-723,732,共5页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的准确确定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降低防突工作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汝箕沟煤矿为例,在分析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确定原则及其敏感性指标的基础上,选择残余瓦斯含量作为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敏感性指标;...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的准确确定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降低防突工作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汝箕沟煤矿为例,在分析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确定原则及其敏感性指标的基础上,选择残余瓦斯含量作为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敏感性指标;从瓦斯动力现象、坚固性系数、临界瓦斯压力、现场考察和瓦斯治理角度分别确定了残余瓦斯含量临界值的大小,最终确定汝箕沟煤矿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残余瓦斯含量临界值为9.0 m3/t;并进行了应用,实现了巷道的安全快速掘进,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效果检验 残余瓦斯含量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含量及解吸规律与遗煤粒径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马代辉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0,共5页
为提高煤矿采空区遗煤可抽采瓦斯量评估的准确性,利用自主研制的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解吸模拟实验装置,模拟密闭采空区条件下的不同粒径煤样瓦斯解吸过程,拟合并推导出遗煤残余瓦斯解吸速度与时间、粒径的函数关系式,以及遗煤累计瓦斯解... 为提高煤矿采空区遗煤可抽采瓦斯量评估的准确性,利用自主研制的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解吸模拟实验装置,模拟密闭采空区条件下的不同粒径煤样瓦斯解吸过程,拟合并推导出遗煤残余瓦斯解吸速度与时间、粒径的函数关系式,以及遗煤累计瓦斯解吸量经验计算公式。验证表明,所推导的遗煤瓦斯解吸公式能够较好地描述粒径对实验煤样瓦斯解吸规律的影响,能较好地体现粒径对煤样累计瓦斯解吸量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遗煤 残余瓦斯含量 粒径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预抽后残余瓦斯含量分布动态预测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曙 康付如 +1 位作者 韩真理 周炳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8,共5页
针对煤层预抽后的残余瓦斯含量测定难度大且不能动态预测的问题,通过对影响残余瓦斯含量分布的瓦斯储量分布、预抽方法与布孔参数、煤层与煤质特征、井下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分析,提出通过划分预测单元、确定预测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和绘制... 针对煤层预抽后的残余瓦斯含量测定难度大且不能动态预测的问题,通过对影响残余瓦斯含量分布的瓦斯储量分布、预抽方法与布孔参数、煤层与煤质特征、井下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分析,提出通过划分预测单元、确定预测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和绘制残余瓦斯含量分布动态预测图来实现残余瓦斯含量分布动态预测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建立了金佳矿11223工作面残余瓦斯含量动态预测模型,经井下实测数据验证:最大绝对误差0.86 m3/t,最大相对误差18.08%,最后利用Surfer工具绘制出11223工作面的残余瓦斯含量分布动态预测图,实现了动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瓦斯含量 钻孔量 钻孔均匀程度 动态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预抽后残余瓦斯含量分布影响控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红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2-97,共6页
针对煤层预抽影响因素多、无法准确预测残余瓦斯含量分布的难题,基于煤岩体力学理论分析残余瓦斯含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以平庆煤矿117802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残余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和控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7... 针对煤层预抽影响因素多、无法准确预测残余瓦斯含量分布的难题,基于煤岩体力学理论分析残余瓦斯含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以平庆煤矿117802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残余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和控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7802回采工作面残余瓦斯含量呈离散型和高含量集中分布,主要受控于采掘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复合应力作用和预抽时间;残余瓦斯含量呈现明显的复合应力作用区域特征,由集中应力往卸压作用区域规律性递减,依次为窄煤柱集中应力、宽煤柱集中应力、采空区—煤柱区—断层带共同影响、采空区卸压和采空区—断层带共同卸压;残余瓦斯含量与预抽时间呈现负相关关系,预抽2~6月后平均值大于8m^3/t,预抽7~10月后平均值均小于8m^3/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预抽 残余瓦斯含量 保护层 原始瓦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工作面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时残余瓦斯含量测定取样点位置的选取
11
作者 吕贵春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69,共4页
顺层钻孔预抽是目前回采工作面消突常用的措施,因抽采负压会随着钻孔深度增加而衰减,对沿钻孔路径上的抽采效果并不明显。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及验证等手段,分析了在工作面上下两巷对向平行布置的顺层钻孔的预抽效果,结果表明:预抽... 顺层钻孔预抽是目前回采工作面消突常用的措施,因抽采负压会随着钻孔深度增加而衰减,对沿钻孔路径上的抽采效果并不明显。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及验证等手段,分析了在工作面上下两巷对向平行布置的顺层钻孔的预抽效果,结果表明:预抽后残余瓦斯含量指标沿工作面倾向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凸"字形分布特征,残余瓦斯含量测定取样点应在工作面倾向中部三分之一条带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 顺层钻孔预抽 残余瓦斯含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界残余瓦斯含量的抽采半径确定方法
12
作者 刘兴 《中国煤炭》 2018年第8期140-142,147,共4页
对上社煤矿15#煤层进行了抽采半径考察,得出了不同预抽时间对应的抽采半径。根据上社煤矿5.4m的煤层厚度,选择2.7m的抽采半径布置抽采钻孔,经过248d抽采后,瓦斯含量降至8m3/t以下,回采期间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K1值降至0.5mL/(g·min0... 对上社煤矿15#煤层进行了抽采半径考察,得出了不同预抽时间对应的抽采半径。根据上社煤矿5.4m的煤层厚度,选择2.7m的抽采半径布置抽采钻孔,经过248d抽采后,瓦斯含量降至8m3/t以下,回采期间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K1值降至0.5mL/(g·min0.5)以下。实践证明,瓦斯含量降低法确定钻孔抽采半径方法简单、可靠,有效解决了区域防突问题,实现了矿井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钻孔 抽采半径 瓦斯含量 残余瓦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复合灾害环境下含瓦斯煤自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田富超 贾东旭 +3 位作者 陈明义 梁运涛 朱红青 张同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1-2727,共17页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探究了含瓦斯条件下煤自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现阶段针对含瓦斯风流/气氛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吸附态瓦斯影响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实验平台及相关研究成果较匮乏。研究表明,游离瓦斯易引起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出现明显的“滞后效应”,同时煤体放热强度减弱、活化能整体增大,这反映出氧化气氛中的瓦斯对煤自燃具有抑制作用;相应地,煤自燃过程中的官能团、自由基及煤微晶结构等微观特征参数均会随瓦斯体积分数呈现规律性演变。进一步,考虑到遗煤内部残余瓦斯与风流瓦斯的赋存状态差异,探究了瓦斯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机理,包括CH4对O_(2)的驱替稀释作用、CH_(4)与O_(2)的竞争吸附解吸引起的置换效应,以及高温环境下的O_(2)分子化学吸附和煤氧复合效应作用。基于此,提出了采空区遗煤在吸附态瓦斯影响下的自燃过程特性、含瓦斯煤自燃流–固–热–化多场耦合特征、含瓦斯煤自燃监测预警理论应用等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复合灾害环境 微观特征 多场耦合 遗煤残余瓦斯 热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瓦斯含量法在测定瓦斯抽采有效半径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公衍伟 姬鹏锦 +1 位作者 韩真理 解庆雪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91,共3页
根据瓦斯抽采有效半径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分析结果,提出残余瓦斯含量法测定抽采有效半径,并以林华煤矿9号煤层为例进行了现场测定,得到不同抽采时间对应的抽采有效半径,为合理布置抽采钻孔间距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 根据瓦斯抽采有效半径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分析结果,提出残余瓦斯含量法测定抽采有效半径,并以林华煤矿9号煤层为例进行了现场测定,得到不同抽采时间对应的抽采有效半径,为合理布置抽采钻孔间距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瓦斯抽采效率,降低瓦斯抽采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瓦斯含量法 瓦斯抽采 有效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吸水分对煤中瓦斯解吸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家浩 王兆丰 +1 位作者 苏伟伟 陈金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共6页
为研究自吸水分对煤中瓦斯解吸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实现了水分在煤中的自发渗吸,单独研究了水分对瓦斯的置换效应,并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煤中瓦斯的置换解吸量、卸压解吸量以及残余瓦斯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分能够促... 为研究自吸水分对煤中瓦斯解吸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实现了水分在煤中的自发渗吸,单独研究了水分对瓦斯的置换效应,并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煤中瓦斯的置换解吸量、卸压解吸量以及残余瓦斯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分能够促进煤中吸附态瓦斯发生置换解吸,且含水率越大,置换解吸量越大;卸压解吸过程中,相同时间内含水煤样瓦斯解吸量小于干燥煤,且随着含水率升高,解吸量逐渐减小;充分解吸后含水煤样的残余瓦斯含量小于干燥煤,在4%~10%含水率,随着含水率升高,残余瓦斯含量逐渐降低;针对晋城矿区永红煤矿的无烟煤,自吸水分对瓦斯解吸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水分对瓦斯解吸的影响是置换效应与水锁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 置换效应 瓦斯解吸 残余瓦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许疃矿抽采后瓦斯含量损失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吉林 翟建廷 +2 位作者 秦勇 王琳琳 琚宜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01-2408,共8页
抽采后残余瓦斯的存在对于矿井生产依然具有危险性,研究残余瓦斯的赋存规律及其预测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了淮北煤田许疃煤矿3 2 33采区地质条件,通过断层分维、煤层底板构造曲率和煤层倾角等指标的计算和统计,并分别赋予0.35,0,35和0.30... 抽采后残余瓦斯的存在对于矿井生产依然具有危险性,研究残余瓦斯的赋存规律及其预测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了淮北煤田许疃煤矿3 2 33采区地质条件,通过断层分维、煤层底板构造曲率和煤层倾角等指标的计算和统计,并分别赋予0.35,0,35和0.30的权重,计算得到研究区的构造指数及其分布,根据选取的42组数据,讨论了构造指数、煤层埋深、煤厚和原煤瓦斯含量等影响因素对抽采残余瓦斯赋存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了瓦斯含量损失与构造指数、煤层埋深、煤厚等影响因素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预测抽采后瓦斯含量损失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构造指数可以更精确地定量表征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瓦斯含量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构造指数、煤层埋深、煤厚和原煤瓦斯含量。瓦斯含量损失总体上与构造指数呈负相关,而与其他因素的指标均呈正相关。经过数理统计的 F 检验, F =20.82> F 0.01 (3,38)=4.35,故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是显著的,表明瓦斯含量损失与各影响因素指标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构造指数对瓦斯含量损失的影响程度最大,煤层埋深影响程度最小,煤厚的影响程度介于构造指数与煤层埋深之间。以瓦斯含量损失为输出指标,以构造指数、埋深、煤厚和原始瓦斯含量为输入指标,建立了4×10×1结构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经过学习训练后预测精度高,相对误差为1.19%~1.34%,表明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未采区抽采后的瓦斯含量损失,残余瓦斯含量即为原煤瓦斯含量减去瓦斯含量损失,故可以间接预测抽采后残余瓦斯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瓦斯 影响因素 瓦斯含量损失 构造复杂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层钻孔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青伟 王兆丰 +1 位作者 徐书荣 王立国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9-172,共4页
为了测定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及残余瓦斯含量,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计算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时,提出将煤层厚度、原始瓦斯含量、透气性系数的乘积作为瓦斯抽采相关量,将瓦斯抽采相关... 为了测定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及残余瓦斯含量,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计算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时,提出将煤层厚度、原始瓦斯含量、透气性系数的乘积作为瓦斯抽采相关量,将瓦斯抽采相关量归一化处理来计算,考虑了影响穿层钻孔瓦斯抽采的主要因素;预测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时,利用原始瓦斯含量与吨煤瓦斯抽采量来计算,吨煤瓦斯抽采量与穿层钻孔瓦斯抽采总量、穿层钻孔在该煤层的瓦斯抽采比例及该煤层的质量有关。结果表明:提出的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计算方法,与贵州省青龙煤矿现场实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2.03%,能够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层钻孔 多煤层瓦斯抽采 瓦斯抽采比例 残余瓦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心原位体积复原的免封孔测压试验研究
18
作者 吴宽 王兆丰 +3 位作者 施式亮 崔永杰 王龙 陈勇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5,共10页
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是通过将瓦斯压力测试煤样由井下原始煤体赋存状态被剥离出来装入实验煤样罐后进行漏失瓦斯量补偿、煤心体积复原、人工模拟煤体储层温度来复原原始煤体赋存状态下的煤层瓦斯压力的实验测压新技术,是... 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是通过将瓦斯压力测试煤样由井下原始煤体赋存状态被剥离出来装入实验煤样罐后进行漏失瓦斯量补偿、煤心体积复原、人工模拟煤体储层温度来复原原始煤体赋存状态下的煤层瓦斯压力的实验测压新技术,是准确快速获取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的可行性新技术,该技术不受井下测压地点和封孔质量的限制。煤心体积的准确复原是该方法准确测定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的关键环节。为了探究合适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依托团队自主研发的免封孔煤层瓦斯压力测定仪,开展了加载轴压煤心体积复原、接触注液(水/油)煤心体积复原、加压与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设定加载轴压依次为5、10、15……65 MPa进行煤心体积复原时,由于煤样颗粒之间相互支撑抵抗作用,导致因取样破碎煤体而新生的裂隙无法完全“愈合”,单纯通过加压的方式复原煤心体积在理论和技术上均难以实现;设置初始吸附平衡压力P0为0.31、0.53、0.74、1.00、1.50 MPa进行接触注水、接触注硅油、加压/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实验,接触注水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实验误差为40.67%~116.13%,接触注硅油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实验误差为29.33%~87.10%,加压/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的实验误差在2.67%~9.68%,且误差随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对比3种煤心体积复原方式的实验效果,最终确定以上腔加压与下腔注硅油结合的方式复原煤心原位体积。为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靠途径,为煤矿准确快速获取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值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煤层瓦斯抽采效果检验与达标评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瓦斯压力测定 煤心体积复原 免封孔 加压 注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达标抽采量的煤层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确定及应用
19
作者 李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7-122,共6页
针对煤层瓦斯抽采半径受多因素耦合作用影响、精准确定难度较大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特性研究,推导钻孔极限抽采时间,并以煤层瓦斯抽采率≥30%为约束条件,建立钻孔抽采半径计算公式,为煤层... 针对煤层瓦斯抽采半径受多因素耦合作用影响、精准确定难度较大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特性研究,推导钻孔极限抽采时间,并以煤层瓦斯抽采率≥30%为约束条件,建立钻孔抽采半径计算公式,为煤层预抽钻孔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1)钻孔瓦斯抽采流量与时间呈负指数衰减关系,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为0.028~0.038 d-1,极限抽采时间为78.9~107.1 d,表明研究区域煤层透气性中等;(2)当抽采时间为120 d时,理论计算抽采半径为2.26~2.45 m,采用压降法实测得出预抽115 d时抽采半径为2.25 m,理论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3)当抽采半径为2.25 m,抽采时间为120 d时,预抽后残余瓦斯含量为4.96 m3/t,抽采率为37.37%,瓦斯压力降幅达57.14%,工作面日产量2780 t/d,预抽后可解吸瓦斯含量3.05 m3/t,符合瓦斯抽采达标相关规定;(4)当钻孔直径133 mm、间距4.5 m、抽采负压15~20 kPa且预抽时间120 d时,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瓦斯浓度稳定控制在0.12%~0.43%,无瓦斯超限现象,瓦斯治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抽采半径 预抽时间 抽采率 流量衰减系数 残余瓦斯含量 抽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板抽采巷瓦斯抽采效果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福龙 王魁军 梁忠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5-106,共2页
为了保障有突出危险煤层煤巷的掘进安全,以平沟煤矿16106底板抽采巷为研究对象,对残余瓦斯压力p、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和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等指标进行预抽效果综合检验。研究表明:底板抽采巷抽采条带区域防突技术,对于平沟煤矿低透... 为了保障有突出危险煤层煤巷的掘进安全,以平沟煤矿16106底板抽采巷为研究对象,对残余瓦斯压力p、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和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等指标进行预抽效果综合检验。研究表明:底板抽采巷抽采条带区域防突技术,对于平沟煤矿低透气性、高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的煤层具有切实可行性,消除了煤层的突出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抽采巷 瓦斯抽采 防突措施 残余瓦斯压力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 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